沿边口岸明珠
2009-06-10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最东南端,1990年开通国家一类陆路口岸,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美誉。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风惠雨,东宁人民加快“追赶跨越,富民强县”步伐,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的边陲小县,向开放、富裕、文明、和谐的沿边开放城市的历史性跨越,荣膺黑龙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全国平安县、全国文明县、全国卫生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等殊荣。
——由经济弱县向全省“十强县”腾飞。思维决定行为,思路决定出路。东宁县立足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以口岸型经济为导向,先后确立了“沿边口岸名城”、“沿边工贸旅游城市”等发展定位,发展思路不断清晰和完善,持续做大对外贸易、进出口加工、资源开发和特色农业,不断开创追赶跨越、富民强县的新局面。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亿元,人均GDP2.5万元,分别是1988年的25倍和20倍;全口径财政收入5.2亿元,是1988年的20倍;固定资产投资15.5亿元,是1988年的38倍。三次产业比重由1988年的36.1:35.6:28.3调整到28:20:52。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5年居全省前十位,2007年列全省第七。
——由封闭落后地区向龙江活力市县提升。只有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冲破枷锁、提升活力、促进发展。近年来,东宁县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只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县域实力、有利于百姓致富,就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大刀阔斧地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通过采取承包经营责任制、兼并联合、民营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地卸掉了企业的亏损包袱,盘活了存量资产,把全县国有(集体)企业从计划经济引入了市场经济轨道。成功开展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国家农村“两补一免”政策,完成了乡镇税费、财政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改革,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以减员增效为核心,深入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和企事业单位剥离等改革。通过锐意改革,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明显提升。
——由边陲小县向开放大县进军。沿边地区要改变封闭落后、交通闭塞的现状,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一以贯之地扩大开放,以此搞活县域经济,增强发展实力和后劲。过去,东宁有边无口无贸,发展波澜不惊。历届班子抢抓开放机遇,优化贸易结构,做大口岸规模,创新开放模式,推动外经贸持续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对俄开放的桥头堡,在东宁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89年,东宁顶着巨大压力,冒着政治风险,先行建设并开通了国家几乎不可能批准的口岸,抢上了全国对外开放的第一班车。1992年,抓住国家进一步积极发展与原苏联各国经贸关系的机遇,广泛发动工农商学兵、老少青武妇齐搞边贸,县领导赴外招商,迅速掀起边贸发展高潮,鼎盛时期全县边贸公司达到1500多家。2001年以来,又抢抓《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契机,开展了全方位、宽领域、高层次的对俄经贸合作,逐步发展成为全省最大的公路口岸。先后兴建了亨源商贸城、天府商厦、东一波互贸区中方一侧市场和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其中,互贸区中方一侧已被国家海关总署赋予保税加工功能,并成功引进了成都利建等制鞋企业,与境外国家级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配套,互为半成品加工,在东宁建设对俄出口加工“鞋城”。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总投资6亿元,规划占地20公顷,主要进行中俄两国汽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机电产品的批发销售、组装加工,已在中俄两国机电商会立项,并被国家赋予物流保税中心的功能,今年5月开业运营,同时以黑龙江省政府、中俄机电商会、中国机电进出口商会的名义,举办了中俄(东宁)机电产品展销洽谈会。全部建成后,年可销售汽车、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1万台(套),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利税2亿元,将成为中俄最大的机电产品交易平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进口俄旧机床、取向硅钢片、松子集散地和全省最大的对俄汽车出口口岸,培育了一批全省、全国之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对外贸易先进县。成功创建了跨国连锁加工“吉信模式”,辟建了两个中国在俄最大的工业园区——乌苏里斯克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十月区华宇工业园,成为中俄边境地区合作的典范。边境旅游逐步发展壮大,东宁要塞、五排山城遗址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2008年,在开通口岸对俄罗斯人签证业务的基础上,历经艰难,奋力突破,促成了口岸实行七天工作制;面对俄打击灰色清关力度加大、金融危机爆发等前所未有的艰难,千方百计打响对俄贸易突围战,扭转了贸易下滑颓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32.6亿美元,是1990年的320倍;外经贸企业上缴税金2亿元,对财政贡献率达40%。东宁已经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县,发展成为中国沿边开放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特色农业强县升级。沿边地区多是地处偏远、农村人口较多的欠发达地区,要解决大多数群众的富裕问题,就要从本地资源禀赋出发,做好域内挖潜、境外延伸的文章,发展壮大外向型特色农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夯实长远开放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年来,东宁县从口岸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实践,打破以粮为纲的樊篱,突出做大菌、烟、果菜、特色养殖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了由原来的“粮多经”向“经多粮”的跨越。2008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达到1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特别是历届县委政府从东宁资源优势出发,突出做大黑木耳产业,历经坎坷,硬是把“小木耳”做成了“大产业”。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已经达到6.4亿袋,年产量4800万斤,占全国的五分之一;辟建了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年交易量1.5亿斤,经销额30亿元,实现“买东三省、卖全国”,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交易市场。仅黑木耳一项,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近6000元,东宁被确定为“中国黑木耳第一县”和中国食用菌协会黑木耳分会会长单位。今年还启动建设了总投资10亿元的雨润集团中国·东宁绥阳黑木耳进出口产业集群项目,是全国第一个集生产、加工、销售、观光、科研为一体的黑木耳山产品产业集群,不仅可延伸黑木耳产业链条,整体提升龙江农业产业化水平,拉动东宁、牡丹江乃至东三省广大耳农致富,而且还将扩大食品行业的进出口,成为哈牡绥东产业带上的一大亮点。劳务经济和境外农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壮大,共向境外、内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多人,成为全省外派劳务基地试点县。在俄远东综合开
发利用土地43万亩,在境外再造了一个东宁农业。通过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东宁成为省委省政府命名表彰的特色农业强县。
——由农业县向工业县演进。工业化是沿边口岸地区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只有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边境县份经济规模不大、产业结构不优的问题,改变单纯依赖外贸支撑导致发展波动性大、基础不牢的现状,进而带动国际化、城镇化。在成功完成企业改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基础上,近年来,东宁县以口岸为牵动,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进出口加工和资源开发产业,初步形成了木材、食品、建材、轻纺、机电、能源六个产业。进出口加工方面,支持边贸企业由单纯贸易向工业拓展,培育了吉润集成柱、华海木业等上百家木业企业,年加工木材百万立方米,建设了松子、腐竹、黑木耳加工和机床修复、机电产品交易装配等一批项目。整合辟建了占地660公顷的黑龙江东宁经济开发区,已累计投资10亿元,入驻企业72户,成为全省重点发展的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之一。资源开发方面,发展建禄煤矿等煤炭企业44户,年产煤炭220万吨;培育热电、工业硅、金矿、页岩油、风电等规模以上企业5户,一批铜矿、铁矿、风电、水电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投资10亿元的瑞好风电项目、投资6亿元的东升水电站年内开工建设。2008年,全县实现工业产值22亿元,是1988年的19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6户,工业增加值、利税年均增幅和采掘业产值居全市第一。
——由无名小县向口岸名城跨越。沿边口岸城市不仅是边境地区人民休养生息的家园,更代表着国家对外开放的形象。20年前的东宁是“一条马路十盏灯,大楼不过两三层”。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注重加强城市建设,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品位和形象不断提升。特别是近年来按照“中欧合璧、江南风情、东开北移”的规划布局,拉开大东宁框架,启动了河北新区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6万人,分别是1988年的3倍和1.5倍。大力推进西部等区域的平房改造和小烟囱治理,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大气环境,县城楼房面积也达到了300万平方米,70%以上城镇居民住上楼房。建设了率宾广场、滨河带状公园、绥芬河蓄水工程等一批亮点景观,对主街楼房进行了亮化粉刷和欧式化改造,塑造了独特的城市个性。给排水、供热设施日臻完善,县城主要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完成了中华路、团结路、环城路建设。1994年以来累计投资20亿元用于交通建设,206省道、地方铁路圆了东宁几代人的梦,县城至三岔口一级公路建成使用,老黑山至珲春省界公路即将竣工,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基本完成,总投资40亿元的东宁至绥芬河高速公路、东宁至珲春高速铁路加快建设。一座“山水协调、环境优美、基础完善、具有田园风貌”的口岸名城加快展现在世人面前。
——由单纯注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生态人居环境建设迈进。“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要实现一个地区的长远永续发展,必须告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科学发展观,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为国家和人民负责,为子孙后代负责。由于过度垦荒和乱砍盗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自然灾害频发,给人民生产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严峻挑战。1999年,东宁县开始大规模进行退耕还林和西南山治理,到2003年累计退耕还林9.5万亩。2003年后,国家取消退耕还林优惠政策,县委县政府自加压力,持续把生态建设当作头等大事,开展声势浩大的生态建设会战,强力推进退耕还林、插柳护岸、侵蚀沟治理。5年来,共投入资金5300万元、人工30多万个,累计退耕还林16万亩,造林绿化2.5万亩,插柳护岸5490亩,治理危害严重的侵蚀沟200余条、2178亩。全面禁牧圈养、禁止狩猎,对“五边”进行绿化,辟建了5个省、县级自然保护区。加强环境保护,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了国家规定三级标准。通过多年的生态建设,基本遏制了生态恶化状况,东宁的山更青了,水更绿了,真正拥有了一片“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成为全省生态建设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正待国家验收。一个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兽走森林、鱼游浅底、鸟翔长空,万物生机盎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正在东宁加快展现。
——由生活温饱向小康社会变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多年来,东宁县始终致力于持续提高百姓收入和生活水平,让群众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进步。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5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500元,分别是1988的10倍和11倍,均居全省第二位。农村砖瓦化率达到97%,全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3平方米。每百户居民拥有手机140部、家用电脑17.5台、小轿车8辆,高档消费品加快走进百姓生活。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政法、科技、幼儿教育、广播电视、文物保护、计划生育等工作分别荣获全国先进,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平安县通过国家检查验收。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从无到有,并在全省率先实现足额按时发放。落实了城乡低保,享受低保人数达到11126人,覆盖面达到5.3%,城镇低保对象月保障标准达到230元,农村低保年标准达到1000元。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加快了廉租房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老人由县统一供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1%,慈善救助、大病救助和救济救灾、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工作保质保量开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农村用电、用水、有线电视、电话、宽带等公共设施已享受了与县城同等待遇,农民文化大院、浴池等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基本实现了通乡、通村公路硬化,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5个指标中75%已经达标。
展望未来,东宁人民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抢抓龙江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牡丹江沿边开放先导区建设的契机,坚持“追赶跨越,富民强县”的总体要求,继续贯彻“贸易兴边、进出口加工和资源开发立县、特色农业富民”的方针,建设“八个园区”,实施“十大工程”,推进“200个项目”,打造沿边进出口加工第一县、龙江资源开发第一县、全国黑木耳产加销第一县“三个全国第一”,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使东宁这颗中国沿边口岸明珠更加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