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起历史的脚印
2009-06-10石磊
石 磊
近代史上,中国遇到了两个穷凶极恶的敌人,一个是俄罗斯,另一个就是日本。前者割去了中国北部大片沃土,后者的侵略与残酷更令人发指,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是发生在这个阶段的典型事件。日本是一个岛国,狭小的地域养成了复杂的国民个性,充满欲望又好勇斗狠,在与中国交往的过程中,大大小小的战争就没有断过。
因为地理关系,甲午战争以前,中日两国的战争大都发生在朝鲜半岛。两国之间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是发生在公元663年8月的白江村战役,大唐王朝派出水军7000人,战船170艘与日本军队交战,当时日军有水军一万余人,战船千余艘。大唐军队以逸待劳,火烧日军战船400余艘,最后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此之后的一千余年里,日军多次侵入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都被中国军队打败,直到1894年的甲午战争,两国的力量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1868年,日本国内的维新派掌握了国家政权,接着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抱残守缺的清政府相比,日本社会显得生机勃勃,国力强盛。这种对比刺激了日本好战主义者的神经,他们开始向自己昔日的对手伸出粗壮的胳膊,亮出健硕的肌肉,企图证明自己有能力获得与西方列强一样的地位,实现脱亚人欧的梦想。1874年,日军侵略我国台湾,战争失败却获得了赔款;1879年,日本人侵琉球,杀害琉球国王。清政府的软弱表现进一步刺激了日本政府的胃口;1882年,日本开始插手朝鲜事务,拉开了甲午战争的序幕。在此后的十几年间,日本政府不但在朝鲜半岛排挤了清政府,还把战火烧到了中国东北,甲午战争以《马关条约》的签订而结束。
甲午战争不但使中日两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彻底的变化,而且造成了很多深远的影响:日本摆脱了列强的侵略,凭借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财富走上了现代化道路,而朝鲜成为日本的附庸。就中国而言,台湾与祖国分离50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开始武装斗争,中国的民主革命正式开始。十多年后,清政府土崩瓦解,再三十多年后,中国的志士仁人通过长期的艰苦斗争赢得民族独立。
作家陈舜臣,在日本推理小说和历史小说方面都有很大影响。他祖籍台湾,本人1924年出生在日本。这种身份变化造成了认同感的缺失和个人对于命运的思考,作为一个华裔作家,他试图解开造成这种现状的真正原因。台湾作家王鼎均在一篇散文里说过:人死之后,灵魂会把一生走过的道路再走一遍,把生前留下的脚印都一一拾起来。陈舜臣就是一个拾脚印的人,只不过,他拾的脚印不是自己留下的,而是历史留下的。不是为了回忆此生的绵长和思念,而是求得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让灵魂浴火,然后重生,这是作家给自己一生曲折复杂的命运的交代。
在《甲午战争》中,各色人物纷纷登场,丁汝昌、袁世凯、伊藤博文、陆奥宗光、大院君、金玉均等人唇枪舌剑。陈舜臣苦苦思索,游刃有余,又力不从心,面对已定的结局,他终于发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过客,作为历史中的一页,所有的人与事只不过是另一个开篇中的序幕。随着战争的结束,李鸿章的时代结束了,他一生苦苦想留住的,现在都给了别人,他想象中的“假以时日,中日再战”的策略也留给了别人,他是看不到了。于是陈舜臣一生都抱着强烈的中国人的意识,在1990年加入了日本国籍。
陈舜臣在创造历史与忠实历史中前进,展现了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这些斗争在以后的抗日战争中均有体现。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读历史,总是让人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