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盛顿到伦敦的G20峰会传递了什么信息
2009-06-10倪建军王凯
倪建军 王 凯
各界寄予厚望的G20伦敦峰会取得多项共识(参见本期第10页“财经剪贴”——编者注),来之不易。美国迫于国内外形势压力作出妥协和让步,发展中国家更加自信地提出合理要求。当前,世界性经济危机还在进一步发展,其导致的后果还未完全显现,但渐趋明朗的是,国际经济格局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转折。
提振世界信心
自去年G20华盛顿峰会以来,世界经济持续恶化。据经合组织(OECD)3月31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30个成员今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创下战后最差的4.3%,远远低于2008年11月时的预测值-0.4%。经合组织还认为,七国集团中除日本和英国之外的五个国家的失业率将在2010年突破10%,预计多数国家将面临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最恶劣的就业形势。在这样糟糕的大背景下,G20伦敦峰会不容许有任何闪失。经过各方的妥协与努力,G20伦敦峰会最终达成的共识远超出了预期。不仅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应对衰退的充足“弹药”,而且从“避税天堂”和对冲基金等着手,迈出了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实质性步伐。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发2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SDR),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具有标志性意义。
相对于华盛顿峰会达成的主要是一些原则性的承诺,伦敦峰会更注重了实际举措。峰会主办国英国首相布朗称,我们是用实际行动而非言辞为全球经济和复苏出力。美国总统奥巴马称赞此次峰会具有历史意义,是全球经济复苏的一个转折点。要求对金融监管采取强硬手段的法国和德国也表示,会议的成果超出了预期,并为市场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法国总统萨科齐更是明确地指出,针对盎格鲁一撒克逊金融模式的改革已经翻开新的一页。随后,美国、欧洲和亚洲股市以大幅飙升来欢迎伦敦峰会的成果。
美国的妥协和让步
伦敦峰会是奥巴马上任后,首次在重大国际会议上亮相,因此备受关注。奥巴马在峰会前后所表现出的外交灵活性,基本清晰地表明了与其前任的不同。去年的G20华盛顿峰会上,各国首脑到华盛顿兴师问罪,小布什却装糊涂,拒绝承认美国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会议公报泛泛地称是“宏观经济政策缺乏连贯性、市场参与者过度追逐高收益、缺乏风险评估和履行相应责任、经济结构改革不充分导致危机”,引致其他国家的不满。而在伦敦峰会前夕,负责国际经济事务的白宫副国家安全顾问弗洛曼先做了铺垫,称奥巴马总统已经“相当坦率地”承认,导致危机的部分原因在于美国监管体系薄弱,“我不认为我们会完全推卸责任”,“我们来这里不是为了辩护或逃避”。奥巴马在峰会前发表的《全球共同行动的时刻》文章中,也表示美国要对当前糟糕的局面“承担责任”。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美国总是在尝试了所有选择之后才去做正确的事情。要市场经济的模范生认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这也是形势所迫。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以后,金融危机丝毫没有缓和的迹象,相反在继续加剧,并演变成为经济衰退。而奥巴马经济团队的信任危机也在不断升级。美国国际集团(AIG)巨额奖金丑闻风波中,一度传闻财政部长盖特纳要下台,奥巴马游说国会加大金融救援力度的努力蒙上阴影。这个风波还未停息,媒体又披露,协助总统制定包括金融援救计划在内的各项经济政策的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劳伦斯·萨默斯,2008年从对冲基金公司获得超过500万美元酬劳,并从受政府援助的华尔街公司获得270万美元演讲费。政府金融救助的公正性受到空前的挑战,政府经济刺激计划的动机受到怀疑。奥巴马需要利用国际重大会议上的首次亮相,促成会议取得成功,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并重新挽回国内民众的信任。
在伦敦峰会上,奥巴马承认,这次峰会展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世界经济的规则再也不仅仅是由西方国家说了算。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特里谢日前也承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监督重点都放在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上,但这次金融危机却留下了惨痛教训,那就是发达经济体也需要监督,甚至是非常严格的监督。越来越倚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解决美国面临的经济、政治问题,美国开始正视现实,学会了妥协和让步,“尊重不同的意见”,不仅在统一财政刺激方面向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让步,在国际金融机构改革方面向发展中国家让步,承诺给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大的话语权和代表权,而且在避税天堂等问题上协调欧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但奥巴马还是拒绝承认美国将失去其世界领导地位,“我不会认同那种说美国不能领导世界的观点。”
分歧和矛盾犹存
我们不能指望一两天的峰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虽然伦敦峰会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仍有分歧和矛盾。会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公开指责美国和英国的“盎格鲁一撒克逊”经济模式是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并威胁说如果峰会拒绝法国有关加强金融监管的提议,他将退场抗议。对于欧盟来说,推进国际金融改革不仅从长远来看可以避免类似的危机重演,而且眼下对于恢复金融市场信心来说也是一剂“强心针”。按照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会前表示的衡量伦敦金融峰会成败与否的两个重要标准——能否推动金融市场改革以恢复信心,能否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伦敦金融峰会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还有相当的距离。
而对于美国和英国希望欧洲国家政府继续出台新的刺激方案,以推动经济恢复增长,法德两国则主张应该先关注政府此前出台的刺激方案的效果,并且担心政府债台高筑将引发通货膨胀的风险。德国表示,我们不能欠下我们的子辈、孙辈都难以偿清的债务。日本支持英美提出的经济刺激计划,日本首相麻生太郎指出,“上世纪90年代初资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的经历清楚地表明,财政刺激对于恢复增长至关重要”,“但一些国家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不理解财政动员的重要性。”美国总统奥巴马态度虽然谦逊,但他的经济团队成员则不然,美联储前主席、现任奥巴马经济顾问保罗·沃尔讽刺德法的主张,“不能在房子着火的时候去重打地基”,当前立即采取刺激经济的措施才是绝对的当务之急。
“金砖四国”中国、巴西、俄罗斯和印度一致呼吁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且改革进程必须充分反映全球经济的变化,保证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和地位。这些呼吁在伦敦金融峰会上得到的实质性回应相对有限。“金砖四国”还主张,所有金融活动必须置于充分的监管之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必须强化其监控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更加重视对全体成员国的公平监控,尤其是重视对那些有着巨额跨国资金流动、拥有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发达国家的监控。此外,“金砖四国”还敦促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加快建设信息共享和政策协调机制,并确保宏观经济政策更为平衡、积极和协调。这些内容都没有在伦敦峰会上得到具体的讨论。
中国的含金量
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含金量显然是最高的,这不仅由于中国拥有超过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在于中国必须担负起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的责任,积极带动世界经济复苏。今年2月,中国在欧洲签署了超过220亿美元的采购合同,还计划于今年夏天派采购团去美国。而中国政府做出今年经济增长率争取达到8%的承诺,出台了规模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更是对世界经济复苏的重大贡献。美国智库彼得淼国际经济研究所专家拉迪认为,中国对此次危机的政策回应堪称典范,在应对经济低迷的问题上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做得更多。因此,中国在伦敦金融峰会上理所当然成为关注焦点。伦敦峰会召开前,胡锦涛主席与奥巴马总统首次会面,鉴于两大经济体的影响力和相互依赖程度,舆论评论会晤的影响可能超过峰会本身。美国前国家安全顾问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也指出,世界应该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中国和美国组成的“G2”而不是G20上。而此前温家宝总理对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安全性公开表示担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建议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更被外界视为中国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合理意见。4月4日,英国首相布朗表示,今年9月,G20将于纽约召开第三次金融峰会,讨论中国提出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议题。这意味着,在中国的努力下,打破美元霸主地位的国际努力又向前迈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