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大发现与国际秩序的建立
2009-06-10李亚敏
李亚敏
国际秩序是与一定国际格局相适应的国际行为规范和保障机制,最初表现为海洋秩序,是在大航海的历史进程中成长起来的大国相互作用的产物。大国以海洋为舞台推行强权政治,通过对海洋的分割实现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和控制,通过瓜分殖民地或者势力范围来推动国际秩序的发展与演进。
西班牙与葡萄牙对海外世界的初步开拓
在欧洲,最先有组织地开展大航海的国家是葡萄牙。1415年,葡萄牙从北非摩尔人手中夺取休达(在今摩洛哥北部直布罗陀海峡南岸,17世纪后一直为西班牙所占),建立了第一个殖民据点,揭开了大航海的序幕。为垄断航线,葡萄牙禁止任何国家的任何船只在西非海岸航行。1455年,教皇尼古拉五世颁布授予葡萄牙海上霸主地位的特权令,葡萄牙取得了对海洋的独断权。此时,随着葡萄牙海洋航线沿西非海岸向南延伸,葡萄牙的殖民势力范围也不断拓展。1487年迪亚士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1498年,达·伽马沿迪亚士开辟的航道打通了到达印度的航路。1500年佩德罗发现南美洲的巴西,即宣布为葡萄牙所有。1509年,葡萄牙舰队击败印度、阿拉伯和土耳其的联合舰队,取得了印度洋的制海权。接着,葡萄牙继续向东方扩张殖民势力,控制马六甲海峡、窃据中国澳门、势力直达日本,从而建立了一个从直布罗陀经好望角直到远东的庞大殖民基地网,建立了对这些海域的海洋霸权。
葡萄牙大航海的成功激起了西班牙的航海欲望。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横越大西洋到达美洲,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据点。此后,西班牙的殖民势力在西半球迅速扩展。1522年,麦哲伦的船队完成环球航行,开辟了从西班牙越大西洋绕南美南端海峡进入太平洋,再经马六甲海峡越印度洋经大西洋返回欧洲的环球航线。到16世纪中叶,北美的大片地区、中美以及除巴西外的整个南美都划入了西班牙:帝国的版图。西班牙成为与葡萄牙并立的殖民大帝国。西班牙的扩张直接挑战了葡萄牙的海洋霸权,两国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在教皇多次干预下,两国多次签约划分势力范围,从而形成了西葡并立的海洋秩序,西班牙占有中南美洲大部地区,葡萄牙则控制了包括非洲、亚洲和南美巴西在内的广大地区。1580年,西班牙吞并葡萄牙及其广大殖民地,成为海洋霸主和殖民大帝国。海洋争霸与英国海洋霸权的确立
西班牙对海洋的垄断,阻碍了欧洲其他新兴海洋国家加入争霸世界的历史进程。他们试图摧毁西班牙的海洋霸权,打破既有的海洋秩序。1588年,英国舰队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动摇了西班牙海洋霸主的地位。1609年,西属尼德兰独立成为荷兰,西班牙的海洋霸权遭到进一步打击。1618~1648年欧洲爆发三十年战争。西班牙的海洋霸权被摧毁。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定了航海自由的原则,形成了一个基于主权原则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的国际秩序。
在摧毁西班牙海洋霸权的过程中,荷兰成长为“17世纪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海上力量迅速发展,到17世纪中期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和继西班牙之后又一个海上霸主。但是,荷兰的海洋霸权是不稳固的。和荷兰一样,英法俄也是第二阶段大航海的重要国家,特别是英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对荷兰的海上地位构成了现实挑战。1652~1674年,英荷展开了三次大规模的海上霸权争夺战。在英法两国的打击下,荷兰丧失了贸易优势和海上垄断地位。
进入18世纪,英国成为海上力量最强的国家,法国成为欧泓H大陆上最强大的国家。为了问鼎海洋霸权,法国向英国进行了挑战。英法两国展开了贯穿于整个18世纪的长期争霸战争。通过在欧洲、北美和印度的一系列战争,法国的海上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19世纪初拿破仑帝国崛起后,英法展开新一轮海洋争夺战。1805年,双方在特拉法加展开了19世纪初规模最大的海战。最终,英国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了欧洲长达250多年的海洋争霸史,促进了国际新秩序的确立。1814年,欧洲各国在维也纳召开近代国际关系史上规模空前的国际会议,基本上恢复了被拿破仑战争破坏了的欧洲秩序,从而形成了新的欧洲统治秩序。英国成为新秩序的“平衡手”,确立了自由贸易政策。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与崩溃
拿破仑战争后,俄国成为欧洲大陆的宪兵,积极走向海洋,导致与英国矛盾的激化。但是,随着德国的崛起及其对海洋霸权的欲望、日本海上力量的崛起及其对俄国的牵制,英俄矛盾有所缓和。由于世界被瓜分完毕,德国企图大力发展海上力量,挑战英国的霸权,武力夺取“日光下的地盘”。1914年,以英德为主要对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6年,两国在日德兰展开—战中最大的海战,双方损失惨重。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给欧陆强权以沉重的打击。1918年一战结束,次年巴黎和会开幕。为了维护海洋霸权,英国联合法国等对抗美国。和会成立了国际联盟,剥夺了战败国德国的海上权利。美国没有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海洋霸主与新兴海洋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在战争中海上力量迅速增强的美国,要取得与英国平等的地位,通过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成为西太平洋海洋强国的日本,想获得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地位。于是1921年华盛顿会议开幕,美国取得了与英国同等的海上地位,并联合英国迫使日本做出让步,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确立了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的新秩序是不稳固的。德国、日本和意大利对该秩序非常不满,形成“修约派”,他们先后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海军军备的条款,拒绝签署《伦敦海军条约》,力图武力打破既有秩序。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与日本、意大利形成法西斯同盟,而当时的苏联被排除在该秩序之外,迟滞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大战从亚欧大陆扩展到太平洋区域。1942年,反法西斯国家联盟形成,与法西斯集团展开殊死决战。战争以德国和日本战败告终,英国和法国力量披削弱。英国世界海洋霸主的权杖被悄悄地转移到美国手中,美国成为最强大的海洋国家。在战争的进程中,美英苏中等国在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等地召开了一系列会议。海权大国美国主宰了会议的进程,建立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一系列重要的国际组织,从而形成了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新的国际秩序。
超级大国的海洋较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苏迅速由盟友变成了敌人。随着冷战的展开,苏联着手恢复和发展在大战中被大大削弱的海上力量。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爆发,在美国强大的海上力量面前,苏联被迫退却。此后,苏联大力发展海上力量,不仅北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黑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力量大大增强,而且在印度洋也建立了分舰队。随着海上力量的恢复,海上争霸成为美苏争霸的重要内容之一。勃列日涅夫执掌苏联党政大权后,苏联利用与美国关系暂时缓和之机,在第三世界大肆扩张。1979年,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对波斯湾形成直接威胁。1981年,苏联一支巡洋舰特遣队从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港出发,到达了美国俄勒冈海岸附近,返回时还经过了夏威夷群岛。这标志着美国独霸海洋的时代已经结束。同时,第三世界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国际政治格局。在海洋领域,联合国召开了三次海洋法会议,海洋制度日益规范和健全。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超级大国的海洋争夺产生了重大的制约。国际秩序正在走向多中心化。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雅尔塔体系瓦解。美国凭借自己惟一超级大国和最强海权大国的优势,力图建立所谓“美国治下的和平”和美利坚新帝国。美国强大的舰队游弋于全球各大海域,不仅在海湾、南斯拉夫、阿富汗以及伊拉克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海洋权益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虽然两极格局瓦解以后,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全球化浪潮迅速发展,国与国之间更加注重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海权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大大减弱,海权争夺的方式也由武力战争转移到对确立国际海洋制度和机制的争夺。但是,毫无疑问,海上力量仍然是影响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海权大国大力保持并发展海上力量的同时,印度、中国、东盟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注意发展自己的海上力量,从而在海上也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而这种格局的发展,必将对国际秩序的重塑产生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