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彼得.德鲁克创造的世界

2009-06-10

世界博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德鲁克管理学管理者

宋 丽

彼得·德鲁克95岁的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一生从不沉湎过去,只信奉未来。德鲁克对中国的未来有着怎样的愿望?

2009年11月19日,是彼得,德鲁克先生诞辰100周年。尽管他喜欢人们叫他彼得,厌烦人家称他为博士、教授,对于称他为什么大师更是厌恶之至。不过,在德鲁克诞辰100周年之际,我们还是不得不称他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正如美国领导力专家、德鲁克好友弗朗西斯·赫塞尔本在纪念活动上的开场白:德鲁克提出了许多问题,却不急着解答,他总是先思考再开口一一就跟他对我们的劝告一样。

我们在不断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我们自己也发生了改变。我们会变成更好的人吗?我们的组织会变成生产力更强的组织吗?我们会创造一个更人性化的社会吗?对那些不如我们的人,我们培养出了强大的意志力和同情心了吗?这便是我们在纪念德鲁克百年诞辰时,他留给我们的遗产。

走近德鲁克

2003年11月初,那是一个星期一的早晨,杰佛瑞A·克雷姆万万没料到打来电话的竟然是彼得·德鲁克。

杰佛瑞对德鲁克知之甚详——他写的35本有关管理与社会的书,绝大多数自己都读过不止一遍。可他接到电话还是有些“措手不及”,虽然他做图书编辑和发行20多年,跟许多出色的作家打交道,可这一回,是德鲁克啊。

于是,他在德鲁克94岁生日到来之前采访了他,尽管上了年纪,可那天德鲁克状态颇佳,做了-一次极为精彩的访问。

杰佛瑞说,“然后,我用了好几个月转录这6个小时的采访录音,但我到底收获了些什么东西,一时之间还看不出来,我必须要用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来沉淀它们。那天,我对德鲁克——以及管理本质的认识,比我常年依靠书面阅读所得要丰富许多。20多年来,我出版了无数作家撰写的各种管理书籍。可没有哪一本书带给我的教育,能比得上那一天。”

在他后来所著的《走近德鲁克》一书中,收录了当今的许多例子,让人从全新的角度看待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思维模式。还包含了德鲁克那一天对他阐述的基本内容,罗列了管理、领导方面的大量原创认识与战略。

德鲁克的早年岁月是一段有得讲的故事。他出生在维也纳宁静的郊区。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阿道夫是政府高官,母亲卡罗琳是个医生。年幼的德鲁克住在一栋双拼大宅,房子的设计师是奥地利著名建筑师约瑟夫·霍夫曼。

德鲁克早年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父母举办的晚间聚会。每周总有两三次,哲学家、知识分子、律师、政府官员和其他一些人,聚到德鲁克家的客厅里。这些访客中最出名的是维也纳小组的成员们。

这些哲学家中不乏当时奥地利的最优秀者,他们对世界持有类似的信仰和观点。他们相信“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其次,在解决哲学问题时,逻辑分析和符号逻辑是首选方法。”

有位常客是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2:--,跟德鲁克的父亲有业务往来。熊彼特最先指出企业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赞扬他们鼓舞了技术变革和创新。后来,他在哈佛提出,是大型企业点燃了创新的火花,因为只有这些企业才掌握着研究开发所需的资源。

德鲁克认识弗洛伊德时年仅8岁。弗洛伊德和德鲁克一家在同一间餐厅就餐,在同一处湖畔度假。

长大后的德鲁克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他并不将自己的思考局限于商业领域,而是纵横于历史、艺术、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科目,他认为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

德鲁克尤其擅长历史的关键转折点,并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从多个角度对其加以检验。凭借视角的转换,他得以指出某一事件或发明对管理者与组织者造成的影响,读者也能在此过程中观察到他看法的步步演进。

他95岁的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20世纪:他经历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也经历了四五十年代的经济复兴;他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也尽享二战后的和平;他的小手曾经与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轻轻相握,他也曾从美国总统布什手中接过“总统自由勋章”;他做过新闻记者,做过经济学家,获得过法学博士学位,在大学教授过哲学、政治学和管理学,担任过多家著名企业的顾问,写下了近四十本著作,打开了现代管理学的大门……

德鲁克这辈子,不沉湎过去,只信奉未来。这样一来,他发现了一条重要的结论:要建,就必须得拆。德鲁克在拆上从不为难,他放弃行不通的东西,把不再重要的东西远远抛下口这就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奥妙。

除去这宏大的目标(他的确做到了),《走进德鲁克》的作者还在书里发现了别的一些东西。他发现“德鲁克”——在其余著作、文章里,在他的采访中,甚至别人写的关于德鲁克的书里,—直躲着他的那个人。因为,只有在这些人当中,在“他人的生活”当中,你才能窥见德鲁克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物显现出来。

管理学缔造者

差不多65年前,德鲁克凭借《经济人的末日》一书,拉开了自己写作生涯的序幕。这本书痛斥了法西斯主义,连首相丘吉尔也对它赞誉有加,他要求英国军官预备学校的毕业生必读此书。

1946年《公司的概念》的出版,使得人们第一次近距离地看清了通用汽车公司或任何一家大型企业的内部运作。这本划时代的作品——主张分散权力,将组织决策权下放给真正做事的人——在未来数十年岁月里受到更多的关注。

分权不仅是该书的一大主题,也是德鲁克其他作品的要旨。他深感到,倘若一家大公司只有少数几个高层主管为整个组织下命令,不管它的业务范围多广都注定要失败。

20世纪80年代,在德鲁克的启发下,《财富》500强企业中有三四十家都改成了分权运作。他还指出,要对工人进行人性化管理,简单地说,从前的企业不把员工当做人,而是当成“螺丝”或“帮手”,不是资产,而是成本。德鲁克认为,企业应当授权工人做更多的决策,“创造自治工厂社区”。他详细阐述了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成为了后来众多商业图书的核心内容,它是当代商业图书的始祖。

《公司的概念》让德鲁克走上了一条回不了头的人生之路。“《公司的概念》把商业定位成一个研究主题。”德鲁克说。可他的朋友,本宁顿大学的校长却对他说,你简直被它给毁了a要在学术界获得成功,你得搞研究,发表论文,拿终身教职。当时曾有个刻薄的评论家说:希望“这位大有前途的年轻学者能把天赋用到高尚的主题上。”

书卖得好,反倒成了不利条件,实在是莫大的讽刺。但德鲁克从没想过屈从传统。恰恰相反,他一开始就表现出放弃旧途、探索新路的倾向。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1954年)中,详详细细地向从没管理过任何东西的普通读者说明了如何界定企业、管理人事、安排轻重缓急。他从一开始就懂得,有效的管理无非是执行、组织、贡献、发展、准备与实现。

他用大量文字和段落说明,行动是管理成功的首要决定因素,当然,这里的行动不是随随便便的行动,而是实现组织目标的负责任行动。

在书中,他首次提出“目标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MBO),这成了最常为人引用的概念之一。MBO的目的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为个人制定清晰的目标,从而提高组织生产效率。一些知名企业的CEO,如安迪,葛鲁夫,是MBO方法的忠实追随者,说它是“战后数十年的主流战略思想”。同时,他提出的:“商业目标的有效定义只有一个,即创造客户。”这后来成了德鲁克最广为人知的管理原则。

1964年,德鲁克在《成果管理》(他说这是—本操作手册)中,展开了有关由外至内的讨论。首先,他认为许多管理者陷入了“恶性竞争”,全部时间都用来回复“收件箱里的信”了,这种被动管理必招致失败。接着,他阐述了八大商业现实,从宏观说明为什么从外至内视角至关重要。这些原理包括:结果存在于企业外部,资源必须分配给机会而非问题,最高效的公司总是以少数产品或服务为重。

优秀的领导者是天生的,不是造就的。德鲁克认为,天才非常稀少。他在自己的头两本书里提出了这个观点。不过,他的看法随着实践的流逝变得温和起来。优秀学习不来,但管理可以教。毕竟,他写书就是为了帮助普通人变成管理者。还记得吗?当年他动身上路的时候,找遍图书馆也没找到管理方面的书,于是他只有自己“动手写”。

19世纪70年代前,即大型企业还未诞生时,社会不需要大量管理者。但那以后,企业数量激增,对管理者的需求也随之猛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1966年),就是帮助了通用电气和惠普等太公司训练合格管理者的。他认为,大型企业把焦点放在错误的事情上,“然而,组织规模越大,外表看来越是成功,内部的事情就越占用管理者的兴趣、精力和能力,妨碍他对外执行真正的任务,发挥管理效力。”

德鲁克的不少作品还都提醒管理者警惕机器的局限性和潜在威胁。在他那本部头最大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中,他论及过渡信赖计算机的危险,“计算机一到,人们疯狂地开始给它找事做。最终,它生成了没人想要、没人需要、没人能用的海量信息。维持工具的运转成了目的。结果,没人得到任何信息……”

到20世纪80年代末,德鲁克进一步完善了未来组织的概念,将之与过于严格的层级制度进行对比。1988年,他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新组织的到来”的文章。文中。他从利用信息获取竞争优势的角度对未来的组织做了定义,并把这种正在成型的组织放人相关背景,阐述了企业的三个发展阶段。

10年之后,德鲁克又把自己的看法向前推进了一步,提出了“四次革命”理论。在《21世纪的管理挑战》(1999年)一书中,他介绍了将给世界各地每一家组织带来深远影响的新一轮信息革命。德鲁克异常清晰地描述了这一轮革命:它并不出现在管理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上,也不受首席信息官的指导。他称之为“概念的革命”。

管理学是工具,是技术,是他研究的问题的解答与实践,但不是他研究的问题本身。德鲁克研究的问题在这种前提下就具体为“如何创造一个有效的组织或机构”。而对这个问题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问题的解答,就构成了德鲁克的管理学,或者可以说,管理学是德鲁克研究的“副产品”。

这就是经典的德鲁克。和其他的管理学家有了显著的区别:如果说古典管理学派的泰罗试图用科学实验方法将管理提升到科学层次,法约尔用职能理论使管理具有了一般的意义,韦伯对普遍性原理的追求企图将管理提高到理性层次,那么是德鲁克通过对人类社会中管理作用的重新理解——将管理提高到崇高层次。他唤醒了管理界,使人们认识到管理对于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实践在中国

包括默克、宝洁、福特、通用电气和摩托罗拉等很多大公司领导者都深受德鲁克作品的影响。《商业周刊》高级编辑约翰,拜恩斯曾这样描述这位管理先驱:“德鲁克的故事就是管理学本身的故事,是现代企业崛起及管理者成长的故事。没有他的分析,我们甚至很难想象跨国企业的诞生。”

此外,从警察局到交响乐团,从政府机构到商业单位,各行各业上千家组织都受益于这一思想。所有这些都是德鲁克关心的问题,他选择管理这—工具来帮助培养民众、组织和国家。

德鲁克曾经指出,世界中苏联解体后,只有美国一国独强的局面是不健康的,应该至少还有另一股力量可以和美国互相制约,在俄罗斯、印度、巴西和中国这几个正在上升的大国中,只有中国有这样的可能。中国可能向好的方向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向发展,因此在中国迅速培养大批有道德和有效的管理者至关重要。

德鲁克认为,总有一天,中国会变成世界经济强国之一——说不定甚至是最大的经济强国。他有一个愿望:中国能够利用本土人民的创新和企业家的精神,结合人文管理实践,一起创造财富。企业家创造财富,财富提高全中国人民——包括农村的贫困人口的生活水评。

60多年来,德鲁克一直与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在内世界各地的管理人员和学生共事。中国的彼得,德鲁克学院在各地开办课程,希望他的思想能在中国结出硕果,中国的绝大部分企业领导者读过有关德鲁克论述领导力和管理效力的著作,并影响着他们的行动。

在《德鲁克,实践在中国》一书中,作者以不同的方式说明了德鲁克管理实践具备的可操作性。此书作者一一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力人邵明路写道,正确的观念富有生命力。德鲁克的知识库是由正确的观念构成,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但我们现在有机会去实践它们,将之发展为我们的优势。希望中国的管理者们利用这些机会培养组织成员,发展组织本身,定能获得丰富的资源。

作者也进一步希望中国的企业能考虑执行作品中谈及社会部分的内容。“希望在中国,管理能被看作一个崇高的职业,一个效力于管理者所属组织宗旨的职业。”

猜你喜欢

德鲁克管理学管理者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