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分层标准的反思

2009-06-10邹光华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分层中职语文

邹光华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入,教改的最终目的是要寻求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也才是有效的教学。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智力、认知、兴趣的差异,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少地区已开始实施分层教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分层教学给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杂而且集中。如果教育管理阶层不能充分考虑教师可能面临的实际困难,及时给予引导和解决,那么很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教师实施分层教学的积极性,甚至导致这种改革的失败。笔者作为一名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深感矛盾多压力大,本文也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有关专家的指导。

一、学生如何分层

分层教学的初衷是照顾个体差异,让学生扬长避短,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以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在教学实践中,当我们关注每位学生时,会发现他们都是鲜活的个体,各有所长。语文卷面成绩低的学生,未必口语表达能力差;常规课堂上好动的学生,未必想象能力差。由此看来,简单地依据考试成绩来分层是不科学的。学生之间的区别不在于分数的高低,而在于兴趣、爱好的不同。

但是我们必须要给学生分层,那么分层的标准是什么?现行的一些分层方法,其核心仍然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诚然,职业教育中不得不考虑一部分同学有升学的愿望,而且似乎短期内还不会取消中职高考,对这一部分同学的教学必须按照高考考纲的要求来完成。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分层的时候,就必须按照高考试卷所反映出来的知识体系来给学生划定等级。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与学生的实际语言能力相对应。普通班的许多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成绩并不比升学班的差,甚至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语文能力超群的人,并不适应数学和专业课的学习,总体成绩并不理想。所以,单纯依据试卷成绩,就把学生的等级划分出来,对于学生来讲,并不公平。

另外,学生正处于学习成长的时期,简单地把他们固定在某一个层次。不可能公允合理。如何调整,可能也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更为突出。事实上,给学生分等,本身就需要时间的保障,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对学生认知能力、智力发展水平、学习习惯以及学习兴趣等因素有充分的了解,这样分层才可能更为科学,更符合学生实际。这在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的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无形的权力,要避免主观臆断,难度实在不小,无疑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二、教学目标及内容如何分层

教学内容分层是语文分层教学中最难的一环,教学内容分层包括数量多少深浅程度的不同。《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内容分必学、必选和自选3个部分。必学部分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三、四年制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都要学习的基础内容和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语文教学不管怎么分层,基础的知识必须人人掌握,以提高全体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内容的分层首先表现在教材的使用上。我省现在普遍使用的语文教材,是华科大版(2006),这套教材在前几套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动。基本编排体系向普高靠拢,同时结合中职教学实际情况,适当压缩内容,降低难度,给教师留下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材中必读课文、课内指导阅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的处理问题上,针对不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时间,科学处理各类课文,教师面临的难度还是不小的。必读课文中,一些篇目对于能力较弱的一些层级学生而言,难度不小;课外阅读课文中也有一些篇目,对于层级较高的学生而言,难度也并不低。如何合理安排时间、精讲精练,教师需要做的工作并不轻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需要根据自己所带班级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其难度也并不小。

教学内容的分层主要在教案设计中完成。教师在教案中,必须在吃透大纲教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分层情况,制定不同层级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和难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必将加大教师备课的难度和工作量。有些地方的做法是在教案上加批注,根据不同步骤、不同难度来照顾不同层级的学生。尽量做到目标明确、方案操作性强。但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许多时候并不能按照事先编排的来完成,目标“穿层”现象不可避免。教案过详,容易束缚教学过程,过略,有可能空洞盲目,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得不到体现。

三、教学过程中分层实施的难度

语文分层教学,重在课堂实施。目前分层教学遇到的最大难题是班内学生的协调问题。我们通常采用的是把学生分为普通班、特色班和提高班,即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文科或者理科学习兴趣较好的和有升学要求的三个层次班级。这种分班方法方便了整体教学活动的开展,但并不能对语文学科分层教学有所帮助,甚至可能恰恰相反,会给语文分层教学带来较大的麻烦。因为这就意味着每个班级学生的语文水平都会处于自然分布状态,也就是说,教师必须面对所有层次的学生,在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时必须考虑到所有学生的需求。怎样体现面向中等,兼顾优差生的原则,让学困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优等生“吃得饱”,并且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最大效率,确实不是一件易事。教师从备课、讲课、练习设计、测验等环节,因层而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且不说教师们授课的学生多,难于记住谁在哪个层次。单说课堂上B层学生想答A层题,老师能说“不”吗?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的学校尝试实施“走班制”教学模式,即对需要分层的课程,把同年级学生按一定标准分层组班,走班教学。这样当分层的科目不止一科时,经常要打破原来的班级上课,在教学课时、教室的安排上很难协调好,对原有班级的管理也不利。所以推广的可能性不大。

四、合理有效的评价标准难以制定

评估一直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当然这必须包括学习过程评估和终结性评估。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作业、考卷、回答问题,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这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提高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肯定具有特别的作用。作为检查教学成绩、评估学生水平和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考试必不可少。同一考试卷在基础部分和提高部分分别给出不同层次的试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做,考前教师指出稳定层学生必须作难度较大的题目,而基础层学生只须做较简单的题目,发展层学生做中等难度的题目,其结果是三个层次的学生的80分虽然不代表各自掌握知识的多少与深浅,但却反映了各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标层次的学习要求,这与教学目标分层的要求是一致的。

这些做法的本意确实是好的,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是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这会使学生的“惰性”逐渐滋生。作业完成情况整体水平越来越低,考试时普遍满足于“基础部分”。因为倘若A层学生答了难度较大的试题,其结果可能是B、c层学生的分数会超过A层,这对学生来说很不公平。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就低不就高”,能到低一等级的班最好,实在不行就当个“最下层”的学生。这种情况在我们中职学校并不少见。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评价学生的同时,教师也在接受评估。学生成绩对教师业绩的影响,乃至于评优晋级,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这也不可能不影响到教师的积极性。最有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分层时就低不就高,试卷判分时就高不就低。这必将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甚至成为教学不扎实的遮羞布。

语文教学分层的实施,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最明智的选择。目前虽然仍处于探索阶段,但已经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瑕不掩瑜,困难与疑惑不会阻止改革的步伐。我们也衷心呼吁教育专家们多关注这个课题,多给基层教育工作者一些具体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我们的职业教育才会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分层中职语文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的语文书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