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语中的古汉语语法现象例谈

2009-06-10朱樱芝李宝川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5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省略前置

朱樱芝 李宝川

成语大部分与古代典籍有关,从整体来说,成语是用文言文的形式表达的,是古代汉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遗留现象。也可以说,成语是现代汉语中遗留的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在成语中不仅保留着不少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读音,保留着大量的古词义,而且还保留着许多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古代汉语特有的语法现象。本文拟从词类活用、倒装、省略、判断句、被动句等方面对成语中遗留的主要古代汉语语法现象作一梳理,以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有所裨益。

一、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便是词类的活用。应该说,词类活用现象现代汉语里也存在,但远不如古代汉语普遍,而这种现象大量地遗留在成语中。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用作状语、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这几种主要的词类活用现象在成语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

1.1名词的活用

1.1.1名词用作状语。现代汉语只有时间名词和地点名词可以作状语,如“我们电话谈”、“我们深圳见”。而古代汉语除专用名词外一般名词都可以作状语,这是古代汉语名词的基本语法功能之一。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普遍现象,但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也不妨可以看作是一种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在成语中较多地存在着。如:

狼吞虎咽:像狼一样吞,像虎一样咽。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的样子。狼、虎: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客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鳞、栉: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土崩瓦解: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土、瓦: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花客月貌:如花似月的容貌,形容女子美貌。花、月: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风驰电掣:形容非常迅速,像风吹电闪一样。风、电:名词用作状语,表比喻。

日新月异:事物、景象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日、月:名词用作状语,表时间。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奋。夙、夜:名词用作状语,表时间。

凤餐露宿:风里吃饭,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工作的辛苦。风、露:名词用作状语,表处所。

道听途说:在路上听来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说。道、途:名词用作状语,表处所。

客死他乡:死在离家乡很遥远的地方。客:外来的人,名词用作状语,表身份。

势不两立: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势:根据情势,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义不客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义:按照道义,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车载斗量: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量很多,不足为奇。车、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拳、脚: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1.1.2名词活用作动词。如:

不胫而走:不长腿却跑掉了。胫:小腿,这里活用为动词。长腿。

不毛之地: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毛:指草木庄稼,这里活用为动词,指不长草木庄稼。

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水、龙:这里活用为动词,像流水,像游龙。

哀锦还乡:旧指富贵以后穿着锦帛衣服回到故乡。含有向乡里夺耀的意思。衣:穿,名词活用作动词。

一面之交:只见过一面的交情,比喻交情很浅。面:见面,名词活用作动词。

1.1.3名词活用作意动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属于某类人或事物。如:

草菅人命:把人命当野草,比喻随意虐杀人民。草菅:野草,这里活用作意动词,把……当作野草。

鱼肉百姓:比喻残酷剥削、任意欺凌老百姓。鱼肉:把……当作鱼肉,名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1.1.4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表示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转变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或者使宾语发出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作行为。如:

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血:使……沾血,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汗牛充栋: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汗:使……出汗,名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生死肉骨: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内。形容恩惠极大。肉:使……长肉,名词活用作使动词。

1.2形容词的活用:

1.2.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

披坚执锐:披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锐利的兵器。坚、锐: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激浊扬清: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清除坏的。发扬好的。浊、清:污水、清水,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这里比喻坏的、好的。

1.2.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如:

不自之冤:不能得到辩解或洗刷的冤屈。自:搞清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2.3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表示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如:

不远万里:不以万里为远,形容不怕路途遥远。远:认为……远,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是古非今:指不加分析地肯定古代的,否认现代的。是:认为……对,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耻:认为……可耻,形容词活用作意动动词。

1.2.4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如:

富国强兵:使国家富足,兵力强大。富、强:使……富足、使……强大,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赏心悦目:园看到美好的东西而心情欢畅。赏:使……欢畅,悦:使……愉悦,形容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自圆其说: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精洞。圆:使……圆满、周全。

1.3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表示使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如:

起死回生:把快要死的人救活。形容医术高明,也比喻把已经没有希望的事物挽救过来。起:使……起来,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沉鱼落雁:鱼见之沉入水底,雁见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丽。沉、落:使……沉、使……落,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生死肉骨: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形容恩惠极大。生:使……活过来,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走马看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走马:骑着马使马奔跑,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不孚众望:不能使大家信服。孚:使……信服,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惊:使……惊动,动:使……震撼,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

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倾:使……倾覆,动词活用作使动动词。

二、倒装

一般说来,古今汉语的词序是基本一致的,但是古代汉语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这种特殊的词序,也可以叫倒装。

2.1宾语前置

在倒装句中,最突出的现象是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从而起强调宾语的作用。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在成语中都还存在着。

2.1.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在上古汉语中,由疑问代词“何”、“谁”、“安”、“奚”等充任宾语,宾语一般要置于动词之前。例:

何去何从:离开什么?跟从什么?现多指在重大问题上的抉择。疑问代词“何”作“去”、“从”的宾语而置于它们前面。

居心何在:到底有什么用意。何在:印在何。疑问代词“何”作“在”的宾语而前置。

不亡何待:不灭亡还等待什么,即必然灭亡。何待:印待何,疑问代词“何”作“在”的宾语而前置。

何往不利:指到任何地方都能有所得。何往:即往何,疑问代词“何”作“往”的宾语而前置。

欲谁归罪:将要归罪于谁呢?谁:疑问代词“谁”作“归”的间接宾语而前置。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皮都不存在,毛将附着在什么上?比喻事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傅:通“附”。安:什么,疑问代词作“傅”的宾语而前置。

疑问代词作介词宾语时。同样受宾语前置规则的支配,宾语置于介词之前。例:

谁为为之:为谁而作,慨叹没有知己。谁为:即为谁,疑问代词“谁”作介词“为”的宾语而前置。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起相处,指对志同道合者的追求。谁:疑问代词作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

2.1.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由代词充当宾语的,宾语常常置于动词前,它包含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二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例:

时不我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指要抓紧时间。我待:“待我”的倒装。我:代词宾语前置。

人莫予毒:再也没有人怨恨我、伤害我了,形容劲敌被消灭后的高兴心情。予:我,代词宾语前置。

2.1.3用代词“之”、“是”复指的宾语前置。在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而把宾语提前,然后在提前的宾语和动词之间用代词“之”或“是”复指,构成“宾语+之+动词”或“宾语+是+动词”的格式。例:

何罪之有: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何罪:前置宾语,用“之”复指。

不此之图:不打算做这件事或不考虑这个问题。此:这。这个,前置宾语,用“之”复指。

马首是瞻:原指古代作战时士兵看着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后比喻跟随某人行动。马首:前置宾语,用“之”复指。

为了强调行为的单一性,有的前置宾语的前面加上“唯”,构成“唯+宾语+是+动词”的格式,这种格式更是大量的保留在成语中,仍有强大的生命力。例:

唯才是举:只要是有才能的人就荐举。才:前置宾语,用“是”复指。

唯命是听:只是听从命令,不敢有半点违抗。指绝对服从。命:前置宾语,用“是”复指。

唯利是图:只是图利,别的什么都不顾。利:前置宾语,用“是”复指。

唯我独尊:只有自己最尊贵。原来是佛教推崇释迦牟尼的话,后用来形容极端狂妄自大,认为只有自己最了不起。我:前置宾语,用“是”复指。

2.1.4陈述句中介词的宾语前置。除了以上三种主要的宾语前置以外,古汉语中还有一种特殊的宾语前置,就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这种宾语前置不须具备任何条件,只要是为了强调需要都可以前置。例如“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齐桓公伐楚》),意为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方城:山名,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汉水。也是介词“以”的前置宾语;它们都是为了强调而前置。这种宾语前置因其简洁有力而保留在成语中。例如:

一以当十: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一个人可以当十个人使用。形容作战凶猛,现多指能干的少数人的作用之大。以:舟词“用”;一: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一以贯之: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于其整个儒家学说之中,现泛指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穿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以:介词“用”;一: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以:介词“用”;一言: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文以载道:用文章来阐明道理。以:介词“用”;文: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夜以继日:白天时间不够用,用夜晚来继续。形容昼夜不息地从事某件事。以:介词“用”;夜: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宽以待人:以宽宏大度的态度来对待别人。以:介词“用”;宽:介词“以”的宾语,为强调而前置。

2.2介宾结构后置。现代汉语的介宾结构主要位于动词、形容词等核心谓语前充当状语,而古代汉语的介宾结构有些也可以位于核心谓语前充当状语,但更多地主要是位于核心谓语后充当补语,而语译为现代汉语时则仍须还原到核心谓语前当状语,所以有人把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这种现象在成语中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例:

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重。比喻人死得很有价值,也形容意义重大。于泰山:比泰山。介词结构位于形容词“重”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重”前当状语。

老于世故:对处世很老练,富有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于世故:对处世,介词结构位于形容词“老”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老”前当状语。

无济于事: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于事:对事情,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无济”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无济”前当状语。

持之以恒:用恒心长久坚持下去。以恒:用恒心。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持之”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持”前当状语。

绳之以法:根据法律制裁。以法:根据法律,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绳之”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绳”前当状语。

嗤之以鼻: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以鼻:用鼻子。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嗤之”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嗤之”前当状语。

相濡以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以沫:用吐沫,介词结构位于动词性结构“相濡”后作补语,语译时放到“相濡”前当状语。

三、省略

成分省略是指在不影响语意

表达的原则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常常省略某些成分,这是古今汉语共有的现象。但古代汉语的成分省略比现代汉语普遍得多,而且有些省略现象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而成语由于言简意赅以及向四字格靠拢的趋向。就使得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这些省略现象如果不加以注意,就会引起对成语的费解以至误解,这也是我们在理解和解释成语时必须加以重视的。

成语中的省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3.1省略介词。现代汉语的介词一般不能省略,而古代汉语有的介词有时却可以省略,在成语中比较多见的是省略介词“于”。例:

如坐春风:像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坐”与“春风”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运筹帷幄:在军用帐篷中拟定作战策略。去获取战斗的胜利。“运筹”与“帷幄”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立”与“鸡群”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置之度外: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置之”与“度外”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功败垂成:事情在将要成功的时候遭到了失败。“败”与“垂成”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祸害尚未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防止事故或祸害发生。“防患”与“未然”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名闻遐迩:名声传扬到远近各地,形容名声很大。“闻”与“遐迩”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到”。

祸起萧墙: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起”与“萧墙”之间省略介词“于”。可译为“在”。

出尔反尔:尔:你;反:通“返”,回。原意是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出”与“尔”之间、“反”与“尔”之间省略介词“于”,前者可译为“从”,后者可译为“到”。

也有省略介词“以”的。例:

栉风沐雨:栉:梳头发;沫:洗头发。用风梳发,用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栉”与“风”之间、“沐”与“雨”之间省略介词“以”,可译为“用”。

投桃报李: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用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投”与“桃”之间、“报”与“李”之间省略介词“以”,可译为“用”。

3.2介词宾语省略。

3.2.1现代汉语除“被”字之外介词后面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的介词宾语却常常可以省略,这种省略的介词宾语主要是代词“之”,成语中也是如此。例:

患难与共:祸患与灾难和他共同承担。形客同心同德,利害一致。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羞与为伍:指把跟某人在一起同列视为羞耻。与: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家族的长辈,从而把这种尊老之心推广到尊敬别人家族的长辈。以及:两个词。以:介词。把:及:动词,推广、推及,后面省略代词宾语“之”,代这种尊老之心。而绝不能把“以及”理解为现代汉语表并列的连词。

贪天之功,以为己有:把自然成功的事作为自己的功劳,现指攘夺他人的功劳。以:介词,把,后面也省略宾语“之”。

3.2.2动词的宾语也常常省略,例:

引以为鉴:拿某人或某事来作为鉴戒。引:拿,动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以:动词,认为,后面也省略宾语“之”。

信以为真:相信某人或某事认为它是真实的。信:动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以:动词,认为。后面也省略宾语“之”。

3.3谓语省略。例如:

一字千金: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一字”后省略谓语动词“值”。

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一言”后省略谓语动词“重”。

一发千钧:危险得好像千钧重量吊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况万分危急。“一发”后省略谓语动词“系”。

一日三秋:意思是一天不见面,就象过了三个季度。比喻分别时间虽短,却觉得很长。形容思念殷切。“一日”后省略谓语动词“如”。

再衰三竭:指力量一再消耗,已经衰减耗竭。“再”、“三”后面省略谓语动词“鼓”,击鼓的意思。

道路以目: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以目”后面省略谓语动词“示意”。

四、判断句

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相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别。现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判断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不用判断词,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并在它们前面常有副词修饰或限制。而古代汉语表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这种句式在成语中也有所遗留。

4.1表肯定的判断,例如:

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败”作主语,“兵家常事”作谓语,“乃”是副词作状语,起加强语势的作用,没有判断词。

四海之内皆兄弟:世界各地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友好相处。“四海之内”指世界各地的人民,作主语;“兄弟”作谓语,“皆”是副词作状语。“都”的意思,没有判断词。

4.2表否定的判断,例如:

人非草木:“人”作主语。“草木”作谓语,“非”可译为“不是”,是否定副词作状语。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长城”指不到长城的人,作主语;“好汉”作谓语,“非”是否定副词作状语。

五、被动句

古代汉语有特定标志的被动句,以下几种特定标志还保留在成语中:

5.1“及物动词+于+施事者”。例如:

囿于成见:被已有的、现成的看法局限。于:介词,用于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成见”。

5.2“为+施事者+及物动词”。例如:

古为今用:指古代的一些事物、思想被今人加以利用。介词“为”用于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今”。

介词“为”后的施事者有时省略不出现。例如:

金石为开:金石:金属和石头,比喻最坚硬的东西。连金石都被打开了。形容一个人心诚志坚,力量无穷。介词“为”紧贴动词,“为”后省略了表示施事者的宾语。

5.3“见+及物动词+于+施事”。例如:

见弃于人:被别人抛弃。助动词“见”表被动。介词“于”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人”。

见制于人:被别人控制。助动词“见”表被动,介词“于”引介动作行为的施事者“人”。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省略前置
“非线性”小组合作学习中前置学习任务的设计
核磁共振对妊娠晚期子宫后壁前置胎盘的诊断效果分析
“一带一路”国家古代汉语课程调查报告
“省略”讲解与训练
大学古代汉语教学中传统方法的坚守和信息传播时代的创新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自媒体,高中生物前置性学习的“好帮手”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及策略
高考英语中的省略现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