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教育”应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一朵奇葩

2009-06-10王显跃

现代教师与教学 2009年6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

王显跃

【摘要】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入语文的情感世界,从这些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而去了解文学,了解世界。要使学生直观地领悟到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就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怎么才能使学生发掘到课文中蕴藏的情感美?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中的情感美。教师要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才能真正得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融在一起,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人物,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情感教育、直观领悟、有表情地朗读、共同理解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散文小说类题材的,俱是古今中外名篇,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使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小小的语文世界中可以领略到各种各样美的情感。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走入语文的情感世界,从这些作品中汲取营养,从而去了解文学,了解世界。只有这样,语文课本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精灵。因此,我总认为,“情感教育”是中专语文教学的灵魂,应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一朵奇葩。

那么,在中专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在此,我有几条拙见,以飨各位同仁。

1.要使学生直观地领悟到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就要发掘课文中蕴藏的思想感情

シ⒕蚩挝闹性滩氐乃枷敫星椤R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应将把精力集中在“情感”上。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的内蕴?这对我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课前,教师要广采博览,深刻透彻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深入剖析作品,进入角色,挖掘出创作时的匠心,力争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对潜在的字、词、语、修辞的领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反之,就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比如:教师不了解屈原的坎坷经历、爱国热情及在黑暗中不倦的探索追求的精神,就讲不好《离骚》,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如果教师只教其“文”,未教其“义”,更没有情的输入,如此就不必说以情动人了。再比如讲《 呐喊 自序》这一课,如果我们不了解鲁迅,不了解鲁迅所处的时代,不了解鲁迅的思想,恐怕我们很难体会到作者曾有的犹疑和孤寂,作品中体现出的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 。很难懂"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走出精神囿狱的决心。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很难理解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一段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唤的特色。

デ〉钡乇泶锟挝脑滩氐那楦小T谟镂慕萄е,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把作品中的情感传达给主体——学生,使其受到感染。主导和主体的情感能“溶为一体”,关键在于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

2.有表情地朗读,可以引导学生领受情感美

ビ斜砬榈睦识,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视觉文字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昂其情怀。例如有表情朗读《赤壁赋》中的一句“桂棹兮兰浆,击空明兮溯流光”一句, 一定要注意抑扬顿挫,要读出苏轼那种喜悦中想望见美人而不得见,流露出的失意和哀伤情绪.;当读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时,要读出凄切婉转、悲咽低回的音调;在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时,要读出苏轼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比如讲《鸿门宴》这一课“樊哙闯帐”这一节,作为一个教师,在诵读时,也要学会“蓄势”,在读到张良趋出告急时,就要读出剑拔弩张、杀机四伏之意;当读到“今日之事何如?”要读出樊哙的焦虑关切之情,也要读出樊哙的一种机警、一份责任、一颗赤胆忠心;当读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寥寥十字,要读得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要让学生感受到其性急、其情切、其心忠。

サ比,要做到有表情的朗读课文,教师要反复揣摩文意,并在此基础上反复揣摩读法。

3.牵手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共同理解情感美

ソ淌το取扒槎于己”,教师自己要先把握好作者的感情基调,和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同喜、同悲、同褒、同贬,释放自己的情感,才能运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课文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或具体画面,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唤起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沿着作者的情感轨迹运行, 进入作品的情境之中,产生感情共鸣。例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她是遭遇最惨的中国妇女, 所有中国妇女的不幸遭遇她都经历过 。讲这一课时,教师当然要问是谁导致她不幸呢?是鲁四老爷?是命运?是社会?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学生走进祥林嫂生活的时代,去感受祥林嫂的遭遇,学生才能真正走进祥林嫂的内心世界。走进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学生才能去细致地感受祥林嫂的逐步变化:当祥林嫂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她是一个寡妇,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后来第二次丧夫,又没了孩子的依靠,她不得不再次到鲁镇帮工。此时的祥林嫂“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讲到这里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的变化,让学生看到,此时的她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很明显是今不如昔了。老师牵手学生,去“亲历”祥林嫂一次不如一次的不幸。尽管她还是做了鲁四老爷家的佣工,也还是“顺着眼”,但“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的刻画,不正是她在人生道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吗?不正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击后痛苦心灵的写照吗?从她“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的“眼光”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时她忍受的精神痛苦,比第一次出现在鲁镇时更为深重,她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发展着。后来当祥林嫂捐了门槛回来,“眼光也分外有神”。让我们处于祥林嫂的境地,去设想:她心想,这下我可以和别人一样平起平坐了,也能够好好的办“祝福”了,她自以为赎了罪孽后的欢快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心情。 我们再进入作品世界: 当“我”在河边遇见祥林嫂时,她已经不在鲁四老爷家做佣工了也就不言而喻了。此时只见她“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无疑她已到了流落街头,沦为乞丐的地步了。我们不难想象祥林嫂在无数次的严重打击和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很明显已失去对生活的希望。

ソ入和作者的感情世界和小说的世界,学生就可以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认识到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认识到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ソ淌σ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学生才能真正的和作品中所蕴含的感情融在一起,才能真正了解作品的人物,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サ比,在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我深知各位同仁均有真知灼见,在此,我也希望我是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
浅谈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感悟
新常态下针对大学生的情感引导
将情感教育融入“老年护理学”教学中对中职卫校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研究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