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健身与养生述略
2009-06-09李志军
李志军
【摘 要】人为了健康长寿,就应该讲究养生之道,养成科学锻炼身体,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劳逸适度和心情舒畅。本文从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元明清时期的不同的养生之道做了详细的论述,我们可以汲取精华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关键词】 古代健身 养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完整健康的含义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并且与环境、社会相适应。健康是指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或衰弱。怎样科学地锻炼身体、保养身体,从而使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是一门很有讲究的学问。我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养生大国,在历史的长河中,各家有关养生长生的论述不绝于书,异彩斑烂,成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耀眼明珠。
1.春秋战国时期
《老子》有云:“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追本溯源,话中的“长生”两字,就是我国历史文献中有关“长生”的最早出处。
老子以后,孔于在《论语•乡党》中提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壹而锅,鱼馁而肉败,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孔子的这些论述,可说是我国有关饮食养生的最早历史文献记载了。在(乡党)篇中,孔子还提出:“食不语,寝不言。”因为吃饭说话,兴奋大脑皮层,不利消化,睡前交谈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安然入睡,造成影响。
庄子是先秦时期著名养生学家。《庄子•养生主第三》中,庄子以疱丁解牛为喻,主张养生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刀刃)人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此外,庄子和对气功养生有着深切的理解。庄子)外篇(刻意第十五)中,他指出:“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巳矣。”
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精彩的养生著述。书中十分重视天人合一的养生方法,指出人与天地相应,养生都必须“顾四时适寒暑”、“安居处”,并提出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一系列的养生原则。
2.秦汉三国时期
秦汉时期,我国养生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方士徐福为了迎合秦始皇长生不死,以享人间极乐的愿望,请求秦始皇给他童男童女几千人去那里求长生不死的仙药。结果一去不返,杳无音讯。
这一时期,养生家们探求长生的触角,还涉及了以性生活为对象的房中养生之术。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年和先秦的一些竹简、帛书如《十问》、《合阴阳方》、《天下至道谈》等,就是以房中术为主体的养生著作。客观分析,房中术虽到后来夹进了大量的糟粕成份,包括着对一些变态性生活的肯定,可是剔除这些糟粕成份,对于那些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经验之谈,还是可以适当摄取为人们养生服务的。《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著录房中术著述,书中按语:“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生命。”这种正确对待,一分为二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与房中术先后出现、并行不衰的是烧炼仙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大概从汉武帝时开始,我国就有了炼丹术的萌芽。东汉末年,炼丹术到了新兴的道教手里,发展的势头变得很猛。然而由于烧炼丹药的原料多来自丹砂、硫磺等毒性强烈的石药,所以服后非但不能长生,相反还带来了人命夭折的严重后果。
汉朝的养生主要有西汉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和东汉王充的(论衡)。《淮南子》阐述刘安的养生经验,以养德为大旨,以老庄为指归。书中《(原道训》指出,养生的大要在于德、静、虚、平、粹等“五至”:“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同而不变,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乱,粹之至也。此五至者,通于神明。”“五至”的目的,在于“以中制外”,也就是用内在的理性采控制外来的诱惑。
延至汉末,时代的养生成就集中地体现在华佗身上。华佗的养性之术,继承了庄子“熊经鸟伸”的法则加以光大,在实践中创立了千古不磨的动形养生之术——五禽戏。对于做五禽戏以求“难老”的原理,华佗继承《吕氏春秋》“流水不腐,户枢不蠢”的理论阐述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不朽是也。”
在主张动形养生的同时,华佗的养生之术还表现在服药养生上。漆叶青粘散是他传给弟子樊阿的一个除病兼有养生作用的方剂。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著名的养生家有嵇康、葛洪、颜之推、陶弘景等人,由于这些人多半信奉道教,因此这一时期实际上集中体现的是道家的养生长生之术。
三国著名的诗人和音乐家嵇康,平生笃好老庄导气养性之术,著有《养生论》一篇。文中,他认为: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的方法,他在开解“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神彼此间的依存关系后,提出了既要“修性以保神”,又要“安心以养身”,从而使之“形神相亲,表里俱济”的方法论。
这一时期南朝道家陶弘景的养生长生方法,也很有奇彩。这些方法,大多集中在他所著的《养性延命录》里。比如在房事上,他主张晚婚节欲,认为早婚用精过度,常易导致血气不足,赢瘦疼痛,四肢拘急挛缩等疾病的发生。
3.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时期,我国养生学继汉魏六朝糅合道家长生术以来,又引进了佛家的禅定,天竺按摩等法。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和养生学家。他所著的《千金要方》卷二十七,是论述“养性”的专卷。卷中有《养生序》、《道林养性》、《居外》、《按摩法》、《调气》、《服食》、《黄帝杂忌》、《房中补益》等篇。在《道林养性》篇中,他提出养生家要经常练习“黄帝内视法”,其法:“存想思念,令见五脏如悬磐(古代石制敲击乐器),五色了了分明勿辍也。”同篇在述及居处时,他认为,居处“不得绮靡华丽”,只要“雅素净洁,无风雨暑湿”就可以了,原因是绮靡华丽的居处容易诱发人们“贪婪无厌”的心理,看来直到今天,孙思遵的这种观点,仍然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在衣服的脱穿上,他指出:“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人小便不利。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再如对于睡眠,同篇有云:“冬夜勿覆其头,得长寿。一按孔于不尸卧,故曰睡眠不厌取?(缩蜷),觉不厌舒。”凡眠,常常把头覆在被窝里睡。这样一夜下来,由于被中空气混浊,常可导致白天头晕脑胀,久而久之,难免对健康造成一定威胁。这里,孙思遵冬夜不覆头睡,使人长寿的说法,是完全符合科学的。又如他对睡着时要侧身屈腿,醒来时要舒展身腰四肢的论述,以及睡眠要先“卧心”,让心静下来,然后才“卧眼”等论述,也都合乎人体生理。
4.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我国养生术儒、释、道、医彼此影响融合,著述迭出,形成了一个百花争艳的局面。《太平御览》是宋代一部大型的官修类书,其中《道》部和《方术》部,辑录了大量宋以前有关养生长生的论述,资料极为丰富。
宋代司议郎蒲虔贯所著的《保生要录》,多以简易而切合实用为主,如书中《调肢体门》介绍用以代替导引的“小劳之术”,就是随时可行,简便而易于推广的一种:“养生者,形要小劳,无至大疲。故水流则清,滞则挎。养生之人,欲血脉常行,如水之流,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顿行不已,然后稍缓,是小劳之术也。故手足欲时其曲伸,两臂欲左挽右挽如挽弓法,或两手支拓如拓石法,或双拳筑空,或手臂左右前后轻摆,或头顶左右顾,或腰胯左右转,时俯时仰,或两手相足细细捩如洗水法,或两手掌相摩令热,掩目摩面。事闲随意为之,各十数过而已。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席消,无所臃滞。体中小不佳快,为之即解。旧导引术太烦,崇贵之人不易为也。今此术不择时节,亦无度数,乘闲便作,而见效且速。”
宋元时期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健身术有八段锦和易筋经,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动作简单易学,对健身祛病有良好的作用,故而流传至今。
5.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由于历代养生经验的广泛积累,因此要有新的突破,深为不易。为此,反映在养生著作上的,多以汇集前人养生法则,重新篡辑为主。明代高潦{遵生八笺)汇编万历以前养生成就,分为清修妙论、四时调慑、起居安乐,延年却病、燕闲清赏、饮馔服食、灵秘丹药,尘外遐举等八个类别。
明末陈王廷所创的太极拳是一种轻灵、圆活、以柔制刚的拳术,它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主要拳理,达到健身养性的目的。太极拳自创始至今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锻炼手段。
清朝人的养生著作,主要有尤乘的《勿药须知》,汪昂的《勿药元铨》,曹庭栋的《老老恒言》等。由于所著不多,所以相对显得零落。《老老恒言》是一本随笔式的著录,书中所记,浅显易行,切于日用。书中《晨兴》篇介绍老年人晒太阳的好处和注重点:“清晨略进饮食后,如值日晴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脊梁得有微暖,能使遍体和畅。日为太阳之精,其光壮人阳气,极为补益。过午阴气渐长,日光减暖,久坐非宜。”就是很切实易行的一种。
现代人为了健康长寿,应很好地总结古人的健身养生之道,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杜绝不良生活习气。总之,要用科学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