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裔美国作家任碧莲的族裔身份意识

2009-06-09赵斐苗

商情 2009年6期
关键词:族裔身份

赵斐苗

【摘 要】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研究中,种族和族裔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华裔小说的主题总是无法回避族裔身份属性的多样性带来的困惑和抉择,任碧莲的第二部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小说中的人物不再陷于母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不可自拔,而是适当地根据环境选择自己的族裔文化属性,在他们身上显现出一种全新的身份概念,即族裔身份具有流动性。

【关键词】华裔作家任碧莲 族裔 身份

在20世纪的美国文学研究中,种族和族裔作为一直伴随文学研究存在的社会、文化背景,备受研究者们的关注,而且已经成为文学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视角。从以种族为基本形态的社会走向以族裔为基本形态的社会,这应该说是美国文明史和社会进程的一大进步。

种族是以人们的出生地或国家、地区的地理位置为基本依据,这就决定了种族和人们的身份认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种族的的形成和存在常常似的其它种族,尤其是自认为高人一等的种族将其做简单化、刻板化的认识和理解。通常表现在或者有意地他者一国情调化,或者无端地将其丑化,或者别有用心地妖魔化的现象上。无论他们怎么处理,都是以固定化、刻板化为目的的。

Laura Uba指出,广义地讲族裔身份是指一个人对某个族裔群体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建立在共同的族裔特征之上。族裔身份意识是自我身份意识的一部分,是定义自己以及被他人认定的一种途径。

任碧莲1955年生于纽约州的斯卡斯达尔,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又在衣阿华大学作家班学习。《典型的美国佬》是她的处女作,却一鸣惊人任碧莲又创作了《希望之乡的莫娜》(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 1996)和《谁是爱尔兰人?》(Whos Irish,1999)。她于1999年获得莱侬小说艺术奖。任碧莲曾说:“作为作家,我常自问:这是我的创作领域吗?我该接受主流文化所认定的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领域吗?答案是否定的。我的作品是一个广义的美国社会。任何一个少数民族作家都不希望被永远限制于本民族的题材范围之内,我希望成为题材广泛的作家。亚裔是我的起点,正如许多评论家认定的那样,但我希望这不是终点。”

任碧莲通过自己具有革新性的创作,逐步摆脱在的那个金亚裔美国作家面前的困惑:“美国读者常常把亚裔作家与作品看作是他们所属的某个少数民族的整体生活经验或思想感情的体现,而不把它们看作是作家个人生活或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在北京大学英语系接受采访时,任碧莲突出强调了这一点:“我很高兴地了解到我的人物似乎超越了他们的种族身份,每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都会经历不断的同化过程,我不得不承认我身上最好最真实的部分是继承和学习的结果。”

美国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在推出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典型的美国人》之后,继续创造出其续集《莫娜在希望之乡》,尽管两篇小说以同一个家庭为小说背景,小说内容重心与关注点却不同。在《典型的美国人》里,任碧莲描绘了一对移民夫妇在为实现他们的美国梦所遭受的种种情感的磨难、生存的重荷和文化的适应。《莫娜在希望之乡》中,这对夫妇的一双儿女虽然没有了父母这辈早期生存的辛苦,却有更多文化身份的困惑:我们是谁?我们应该信仰什么?孔夫子的仁义礼义?犹太教命定的上帝之选民?还是基督教天堂地狱之说?我们要对谁忠诚?远在大洋彼岸的炎黄热土?还是这儿生我养我的美国?面对这么多的可能的身份,莫娜同样迷惑,同样需要做出抉择,也必须做出抉选择,这关系到今后的生存。第二代移民不再为祖先的痛苦创伤恶梦缠身,也不再急于褪掉身上的中国人的这层皮。他们自信,相信自由,决定要为自己寻找到一个新身份,一种在多元文化美国的生存策略。

任璧莲在其第二部小说《梦娜在希望之乡》中塑造了梦娜这样一个“地球人”形象:梦娜生在美国,养于犹太社区。在家里,收到父母影响要孝顺、尊敬师长;在学校她接受美国文化,要作自由的美国人;在犹太社区,拉比教她学会要不断提问而非俯首听命。梦娜身上这三种异质文化共存一体,虽然又是相互冲突,但最终却相安无事。这些不同的文化在时间的洗礼下有的日渐凸显,有的日渐消散,导致这样的原因便是,适者生存,哪种文化属性更能适应周遭的环境,便想哪种文化靠拢。

梦娜比其父辈成为更“典型的美国佬”:作为华裔,她不仅不会写汉字,而且也只会讲“别发疯”、“糨糊”、“酱油”几个汉语单词;她的英语琉璃而地道,丝毫没有中国口音,所以常常嘲笑同伴班日裔男友的:“日本英语”。更为典型的是,梦娜认为“成为美国人意味着你想成为什么就可以成为什么”,而她“碰巧想成为犹太人,”所需要做的仅仅是“改变信仰”(“convert”)或“转换”(“switch”)身份,“一切都随自己的心意”。不仅梦娜如此,她的朋友依洛易斯•英格尔和巴巴拉•古格斯丹也由犹太人皈依新教,然后又返回犹太身份,身份和文化属性是可以由他们自由选择。

这种把文化身份看成是可以变化的动态结构并不是任碧莲的创造,早在十几年前,沃纳•索乐思(werner Sollors)在其论著《超越种族身份:美国文化中的自我认同和血统世系》(Beyond Ethnicity: Consent and descent in American Culture,1986)中就谈到美国文化身份的形成过程中,“自我认同”与“血统世系”的相互作用,认为“种族属性是持续创新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任碧莲的文本实践是对沃纳•索乐思观点的呼应和确认。

参考文献:

[1] Jen,Gish.Mona in the Promised Land.New York:Vintage,1996.

[2] Shiroishi,Julie.“American As Apple Pie,”Asian Week 27 Sept.-3 Oct.,1996.http://www.asian-week.com.

[3]“多元文化注意语境下的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美国华裔作家任碧莲访谈录”.国外文学,1997.

[4]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

[5]蒲若茜.族裔经验与文化想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族裔身份
有色人种女性更容易打零工
英国少数族裔儿童读物仅占4%
假如你和孩子互换身份......
关于“take”的其中身份
21世纪美国族裔文学发展研究
跟踪导练(三)(5)
美版美图秀秀被批种族主义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全美SAT平均成绩整体下滑 纽约考生表现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