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情境
2009-06-09刘桔林
刘桔林
(湖南临湘市第三中学,湖南 临湘)
[摘 要]: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情境教学法要求老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氛围 知情统一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法的运用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认识特点,有利于激发高中生学习历史的兴,并可利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的课堂质量和实效性。那么,如何构建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情境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历史
著名教育家斯腾豪斯说:“所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一项活动要求学生探究各种观念,探究智力过程的应用,或探究当前的个人问题或社会问题,则这项活动比其他活动更有价值。”要使学生有效地获得某一历史知识,发展创造力,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还原历史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受各种条件所限,我们不可能还原历史情境,但是可以虚拟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二、营造角色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
我们的学生虽然还没有走入社会,但是在其成长过程中已经体验了一些人生的喜、怒、哀、乐,教师可利用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例如,学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时,笔者抛出了问题:“有一个外国考察团来中国考察,从深圳下飞机乘火车北上至安微凤阳县考察,假如你是接待组成员该如何向考察团介绍这一路的情形和变化?假如你是凤阳县县委书记,又该如何介绍,以实现最大限度地招商引资?”引子一出,各组自动集中交流出谋画策,积极准备当一回接待组成员和县委书记。又如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性质,老师在运用微机设计的战争形势及战争路线图及展示战争的局面后,向学生提出假想:“根据当时战争的形势分析,一战的结果是必然的吗?如果你是德国的总参谋长,你是否有办法来赢得这场战争?”然后又提出:“如果你是法国的统帅,你将如何对付这位德国总参谋长?”学生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老师指出,战争的结果不是必然的,但无论哪一方取得胜利,都不能改变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通过这种角色的体验,使学生不再总以局外人的身份学习,而是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患难,从而很好地把握历史跳动的脉搏。这样不仅利于学生自由地发表意见,还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展现实物情境,让学生感悟历史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再现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感悟历史,活跃思维。
如讲“抗日战争”内容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现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等图片,播放了《涯山哀》这一中国古典名曲,老师配合进行了生动的讲解,同学们鸦雀无声,当老师讲完,音乐停下来后,同学们又一下子炸开了锅,纷纷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我适时地指出日本到现在还否认南京大屠杀,国家领导人更是经常参拜靖国神社,播放了有关的新闻片断,同学们更是群情激愤,表示要使我国强大起来再也不受欺负。我提出:“一名中国当代青年,应该怎样对待这段惨痛的历史?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当今中日关系?”这样通过感观的刺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四、穿插影音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要创造“使学生情绪高涨的环境”,使自己所上的课“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可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电教设备,利用音频、视频等媒体手段来充实和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身临期境,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从而增强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讲授《红军的长征》内容时,运用多媒体选播了遵义会议前和遵义会议后两个阶段的录像片断,配合解说,不仅吸引了学生,而且强烈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他们对王明左倾错误导致长征初期失利义愤填膺,对遵义会议后长征节节胜利拍手称好,并从中感悟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艰难困苦;认识到了正确决策是革命胜利的保证,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走向胜利。总之,这些影音资料的恰当运用,能够对学生的内心世界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是一次生动活泼的思想教育。
五、创设辩论情境,实现知情统一
通过辩论,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经验与要探索、解决的新问题关联起来,把学生的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通过辩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因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更轻松。例如,学习“重庆谈判”这段历史,可以在课前布置这样的辩论题目:“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谈判”?辩论时,师生之间、学生朋友之间都用真正的人的眼光相互看对方。通过辩论,认识到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阴谋,领略到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在情感上也有了一次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体验。
六、渲染语言文字情境,活跃课堂氛围
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道:“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不可能相差20倍。”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老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渲染了历史教学的最佳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时,在上课之前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之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之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从广播中传出来的那种带有磁性、饱含情感、富有节奏的男中音,以及屏幕上显现出来的中国地图和诗歌内容,立刻把师生们的思绪带进了一个远离祖国游离在外的游子的情感世界中。
以上几种做法是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点滴尝试,情境教学法在操作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改中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情境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了高中生青春期认识心理上的需求,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达到了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