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素质教育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09-06-09于君胜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3期

宋 剑 于君胜

(山东省莱阳市第一中学,山东 莱阳)

[摘 要]:我国高考与课改已经同步转轨为“以能力立意”、“以现实问题命题”,“以能力立意”的“能力”就是“四种”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用基础知识为支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现实经验 兴趣 创新

我国高考与课改已经同步转轨为“以能力立意”、“以现实问题命题”,“以能力立意”的“能力”就是“四种”能力。“四种”能力要求从试题中获取信息、提炼有效信息、形成综合性解读,将知识与试题建立正确的联系、准确运用相关知识说明问题、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原理分析问题,准确描述事物特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事物进行完整阐述,运用逻辑方法论证问题、观点明确、表达清晰、逻辑严密,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体现创新思维。“以现实问题命题”的现实问题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关系人民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党和国家以及人民关注的问题。要求我们用基础知识为支撑,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理论的能力,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在这几年做了一些尝试,与大家共同探索。

一、结合学生现实经验,狠抓基础知识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与素养基础上的特殊能力,是人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一种基于课本基础知识而形成的一种能力。因此高考复习要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生活主题之中,构建学科基础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先提炼基础知识,强化记忆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提炼教材文本的生活化元素,紧紧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比如学习哲学中矛盾的含义,先以生活中遇见的具体矛盾事例入手,再从生活逻辑过渡到理论逻辑,利于学生理解;时政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教材的观点和原理分析经济、政治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比如我们在讲到宏调时,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住房、物价、金融危机,有利于激发学生运用知识探究事物、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可以提供给他们更多想象、思考、创新的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试题讲评中,呈现学生试卷、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答案、思维的缺陷,可以引起学生思维、情感的共鸣。这样,把教材上的观点和原理还原于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提炼观点和原理,相得益彰,既拓展了活水的源头,又能够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信度,而且还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展创新的源头。

二、巧设疑问,激发学生思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的问题不仅可以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复习到“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时,我利用学生对金钱关系和“拜金主义”的模糊认识,故意将课题写成“拜金主义是正确的价值观”。学生们看到我的这个错误,感觉异常惊奇,他们对照着课本七嘴八舌地提醒我,说我写错了,要我修正过来。我微笑着等大家稍稍静下来,开始了我的话题。我简略地介绍了金钱交易的产生、发展,以及金钱交易关系体现的平等交易原则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攻破封建等级制度的壁垒所起的重要作用。我的讲解,引起了大家积极的深思,但他们更加觉得矛盾了:课本和老师讲的到底谁正确?这时一些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已经发现了我在讲解中,把“拜金主义”偷换成了“金钱交易”。发现这个问题的学生提出了疑问。于是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给学生讲解了“拜金主义”是金钱交易的绝对化,并剖析了它的本质和危害,澄清和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对课题的展开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对比思考,学生加深了“对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的理解。

三、激发兴趣,提高创新能力

兴趣是注意的重要源泉,有兴趣的事情吸引着一个人的注意,有兴趣的事物,人们越容易记住,保持的时间越长久,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应从培养兴趣入手。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采取学生讨论、故事引导、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经济生活》第三课《多彩的消费》关于恩格尔系数走势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问:恩格尔系数的走势是上升的还是下降的?你能不能列举近几年你们家庭生活的变迁加以说明?由于这个问题与学生切身实际相关,学生的兴趣被激发起来,纷纷阐述自己家庭收入的变化和逐年增多的消费品种类和数量。最后学生得出结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收入的增加,食品支出越来越少,发展和享受资料的支出越来越多,所以恩格尔系数是逐步下降的。再比如讲《生活与哲学》关于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形式时,我先没说明这种方式是什么,而是通过让同学讲《田忌赛马》的故事来引起注意,课堂气氛顿时开始活跃,同学们积极思考,原来田忌由输转赢是因为变换了战马的排列次序。由此可以说明:通过改变事物的结构次序、排列组合,事物同样可以由量变实现质变。这种讲课方式不仅融洽了师生关系,还能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有助于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

四、转变观念,倡导创新

新课程理念指出:变革学习方式,切实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具体教学中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表现”,以自我表现的形式来消化、深化知识,并内化成自身素质,这样既凸现主体、张扬个性,又养成学生活泼自信的品格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在动中学,在学中动,在自动中战胜自我,发展自我,在他动中发现不足,弥补不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点拨、讨论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内心需要出发忘我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当然也倡导学生打破书本的局限,突破经验教训的禁锢,不做知识的奴隶,不做教师驱赶的绵羊,着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敢疑、敢闯的创新精神。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我们把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1).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北京:国家教育部.2001-06-07

[3]王德斌,胡荣华.教学方式的五个转变.湖南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