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好小升初学生心理的衔接,开好第一次半期家长会

2009-06-09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家长工作家长会小升初

蒋 彪 左 涛

(1.重庆市第一中学,重庆;2.重庆市第四十七中学,重庆)

[摘 要]:小学到初中阶段,是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少年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应该与家长积极配合,为孩子们的成长把好这个重要关口。因此,在初一第一次半期考试后开一次家长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得益彰,是初中教育良性循环的开始,也是学生成长中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小升初 家长会 家长工作

一、引言

当过初中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初一的第一次半期考试成绩,对学生和家长心理上造成的冲击巨大,远远超出他们自身的想象。如何开好半期考试后的家长会,做好学生和家长在过渡时期心理上的衔接,是初中班主任工作中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可以全部升入初中,无需通过考试的选拔,导致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趋于模糊,考试成绩的区分度越来越小。在小学阶段,大多数学生的语文和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毕业考试两科成绩均在80分以下的学生微乎其微。由于小学考试的评价功能和选拔功能的缺失,使得多数家长对刚刚升入初中的孩子盲目乐观。然而,进入初中后,第一次半期考试的结果往往会给许多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根据作者近2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初中的第一次半期考试,(即使考题再简单)学生语文和数学上90分(也就是150分制的135分)的人数,一个班级往往不到一半。多数学生的成绩集中在100分~110分附近(相当于小学百分制的70分左右),甚至部分学生会出现不及格的现象。家长们原本带着一种很高的期望看着子女跨进初中,满以为在小学阶段成绩不错的孩子经过初中老师调教之后,成绩突飞猛进,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凯歌高奏,捷报频传。可是,半期考试的分数一出来,他们发现孩子的成绩和小学相比较,不升反降,落差巨大。这种落差让很多对教育规律不了解的家长措手不及,甚至是当头一棒。严峻的现实和他们最初的期待一旦发生碰撞,难免就会产生一些困惑和不理解。而一些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在这种压力面前,开始对学习产生恐惧或自卑心理,信心全无,成绩从此急剧下滑,一蹶不振。

作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如何在问题出现的初始阶段与学生尤其是家长进行良性的沟通,制定出应对策略?如何帮助家长们认清教育规律,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教育形成的合力中激流勇进,这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在这个时候,班主任召开一次家长会,针对小孩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给家长作一些点拨,并与部分家长一道制定出有利于孩子发展的措施,让家长重新看到希望,是很有必要的!

二、家长会召开前应提前做好的两项准备工作

在家长会召开前,班主任要提前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心理指导。第二,要与部分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对于学生的工作,班主任最好采取全班集体指导的方式来进行。要使学生明白,初中的学习方式和小学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让他们意识到,初中阶段承担着为高中阶段选拔人才的任务。因此,像小学那样只凭一点小聪明就可取得好成绩的时光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了中学,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情商,要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如果不注重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注定会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同时,也要让他们明白,中学的竞争才刚刚拉开序幕,学习上的较量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只有坚持不懈,才会笑到最后。

当然,班主任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还是要做好与部分家长的个别交流。不过,前一项工作做到位了,学生重新树立了信心,一些良性的信息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与家长的交流最好是班主任主动出击,采取电话联系的方式。沟通的对象主要有两类家长:一类是小学成绩相对较好,家长期望值较高,但本次半期成绩却不理想的学生的家长;第二类就是孩子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偏下的那部分学生的家长。在与家长交流、沟通的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带着一颗为学生成长、成材倾情付出的诚挚之心,他们一定会为之感动,交流的气氛自然就会变得亲切而又融洽,曾经产生过的一些怨气自然就会化解。当家长从班主任这里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对孩子未来发展的那种从容的自信,他们会更加积极地配合班主任工作,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合力便会形成!在近20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关于家长工作,作者最大的心得是——和家长的交流并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辞藻和技巧,最重要的是爱心和真诚!

三、在家长会上应传递的几点重要思想

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应给家长传递以下四点思想:

1.正确看待分数。对于这个问题,家长的认识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趋向:一种是过于看重分数,一种是对分数不屑一顾。进入初中之后,知识点越来越密集,学习容量越来越大,考试的类型与小学阶段相比也更多更复杂。其实,这正是学科知识逐渐向初三和高中知识体系靠拢的过程。所以,对于那些过分看重分数的学生家长,班主任需要劝导他们: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分数比小学时低,就忧心忡忡,心急如焚,盲目地抱怨孩子学习不认真,或者是老师没教好。要让他们知道,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从教学规律上讲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因为从小学升到初中,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上出现了一个比较大的跨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重点中学的学习氛围中,老师考虑更多的不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分数背后的含金量。为了学生后续的发展,我们平常的教学训练决不仅仅锁定于中考,平常考试的难度和灵活度自然也会比中考略高一筹。班主任可以用事实告诉家长:每一年,我们参加中考的大多数学生,各科的成绩都要比平常考试高出10到20分。这也说明,我们平常在教学中对知识的拓展和挖掘是相当到位的。然而,这些优势在初一阶段并不一定显现得出来,但到了初三和高中,学生会更有后劲。同时,班主任还要让那些过于看重分数的家长知道,孩子成绩出现几次波动是正常的,毕竟从各个小学来到重点中学就读的学生数量众多,竞争激烈;加上学生个体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当学生成绩出现滑坡时,我们不妨与孩子一起找原因,进行深入、综合的分析,然后对其进行鼓励教育。因为对于一个自尊心较强、自觉性较好的孩子来说,一句鼓励的话要比十句批评的话管用得多。

当然,为了确保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班主任也要防止部分家长对于分数的认识走到另一个极端:对于孩子的成绩不屑一顾。这样的观念在一些“后进生”的家长中普遍存在。这些家长通常认为,我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行,成绩好坏无所谓。甚至有些家长早就为孩子的将来打下了丰硕的物质基础。面对这样的家长,班主任应该提升家长对于孩子成长和成才的认识,让他们知道学校教育重视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志品质的培养。这种意志品质就是面对困难的韧性,是一种持之以恒、迎难而上的心理品质。如果孩子在学习中形成了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理由相信,无论将来他在哪个领域发展,都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广阔天地。

2.要更加注重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进入初中后,学科知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的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督促和配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因此,在家长会上,班主任可以现身说法,以实际经验为例,向家长们强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在中学阶段的重要性。比如,班上这次半期考试成绩最好的几位同学,小学毕业成绩并不算很高(和班上很多同学都差不多)。但班主任了解到,这几位同学的家长和原来的小学老师一直比较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虽然在小学阶段,由于种种原因,考试没有体现出它应有的评价功能,导致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并不突出。但一进入中学,这种习惯和能力的巨大的优势也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因此,他们学习起来如鱼得水,明显超过了其他同学。同时,班主任要唤起家长的热情和信心,告诉家长,经过一个月的观察和了解,感觉到班上很多孩子思维潜质还不错,有一定发展空间,但部分孩子自觉学习的习惯和那些优秀同学相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制约他们学习进步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另外,通过试卷分析也可以发现,孩子进初中以来所学的新知识掌握得并不差,但由于从小没有养成一种严谨认真的习惯,过失性失分比较多,等等。接下来再安慰家长,虽然培养这种习惯和能力的最佳时期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后,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通过初中阶段的补救,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可以异军突起,最终进入优生行列!因此,班主任应号召家长和老师密切配合,在孩子最关键的这三年,多倾注一些心血在他们身上;在孩子的习惯养成上多下一些工夫。班主任应让家长们清楚地认识到,只要学校和家长坚持不懈地去付出,孩子的成才将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充分调动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积极性的同时,班主任也不要忘记告诫家长对孩子的成才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孩子的成绩不代表一切。只要他的身心能得到健康发展,综合素质能得到全面提高,那就是孩子之幸,家庭之幸,民族之幸。随着将来年龄的增长,求知欲的不断增强,他们的孩子完全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出色的专业人才!总之,学校和家长都要树立做人第一、学习第二的教育观。对孩子因材施教,是小草,就让他成为翠绿点缀大地;是大树,就让他成为栋梁撑起天空。

3.科学看待孩子进入初中后的变化,用人文关怀帮助孩子度过青春叛逆期。孩子进入初中后,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会出现一系列的变化。比如,爱顶嘴、易冲动、很难与家长沟通、喜欢与人争论,十分情绪化,等等。这些变化让家长感到措手不及,毫无准备。但从孩子成长规律上看,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可是,很多家长却不明白这一点,他们会把孩子这个时期出现的种种问题归咎到学校和老师身上,因此对学校教育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有必要跟家长一起学习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使家长能正确看待进入初中后孩子的变化。班主任应该让家长知道:这些问题都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心理的变化引起的,也是这个时期孩子思维的独立性、求异性得到较大发展所决定的,是青春期孩子一种心理特征的反映,是人生第二次叛逆的具体表现,是大自然赋予给人的一种成长规律。

然而,“对于孩子的青春期教育,很多家长要么抱着无师自通的态度——那些知识不讲也知道,要么采取鸵鸟政策——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要么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发现苗头立即制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中心主任闵乐夫认为,凡是轻视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所感所想,都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该呼吁家长去理解孩子,用一种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在教育时要讲方法,态度不要粗暴,语言不要挖苦,要讲究分寸,讲求艺术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要给孩子一点自尊、自信以及自我的空间。同时,家长们还应该充分关注孩子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多与孩子谈心,帮助孩子疏导心理,培养孩子良好的心态。有了良好的心态,学习更加愉快,心理也得到良好的发展。在纠正孩子的主要缺点时,一定要考虑成熟,选择最佳时机和地点,把握好批评的尺度。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害怕“丢面子”,很容易有逆反心理。班主任要让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因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坏孩子是骂出来的。”要学会欣赏孩子,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如果我们能做到用人文关怀去帮助孩子,他们一定能顺利渡过这段叛逆的青春期。

4.一定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初中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特殊的心理时期。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他们不能把社会上的是是非非弄清楚,也不能完全理解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这就需要家长经常给孩子一些指示和告诫,给他明确的方向。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定要注意“口风”一致,不要爸爸这么说,妈妈却那么说,这样孩子就辨不清方向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孩子的教育,家庭要与学校保持一致。否则,对于这些正逐步走向独立,开始拥有反叛意识的孩子,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后果。

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在家中营造良好的求知环境。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说得好:“父母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一本教材”,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周末时,家长可多抽时间呆在家里陪孩子,通过自身读书,看报,营造出一种学习的氛围。这时,应避免不必要的家庭闲谈。同时,应尽量避免在家中接待无知粗鲁的人,使孩子能够静下心来,潜心学习。

四、结束语

小学到初中阶段,孩子们在心理上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过度时期。学校和家长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相应地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及时架起一座帮助孩子与家长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帮助孩子们战胜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让孩子顺利度过危险期,以良好的思想精神状态和扎实的知识储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刚升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处在人生中最关键的十字路口。半期后一次成功的家长会将是一座桥梁。通过它,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能使班主任和家长一起,做好孩子从小学升到初中在学习和心理上的衔接,把他们引向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新成长学习研究机构主编.初中生如何全面完善学习习惯[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8.3.

[2]青春期教育.家长应上第一课.中国教育报,2004-11-14.

[3]孙云晓.教育从尊重开始[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6.

[4]林格.怎样培养习惯——养成教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2.

猜你喜欢

家长工作家长会小升初
小升初英语教学衔接的内容及建议
浅谈幼儿园墙面环境的创设
浅谈幼儿教师家长工作之“四心”策略
河南严格规范招生行为 小升初特长生比例降至5%
如何有效提高小学英语起始阶段中的家长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