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推进大学生的爱国教育
2009-06-08曹园园
曹园园
[摘 要]爱国教育具有时代特征,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如何推进大学生的爱国教育提出新的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观念,在爱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拓展,切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教育。
[关键词]全球化;大学生;爱国教育
不管是哪个国家,无论是什么时代,爱国一直是个亘古至今不变的话题,是思想界、学术界著书立说的焦点论题。大学生的爱国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爱国具有时代性,要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看“爱国”,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不断开拓思维,有效地推进大学生爱国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关注大学生爱国的重要性
首先,全球化的意识加强,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在网络与现实环境的交互呼应下,不少学生认为,全球化的环境下,各国家、各地区联系紧密,世界趋同,国家的概念开始模糊化,在全球的产业链中,只需要区分各地区处于哪个生产环节;和平和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我国的现状决定了当务之急在于维护和平的环境,在和平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国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大学生忽视世界还存在不安定的因素,对中国发展不利的因素,还存在着许多明枪暗箭。
其次,国外的经济、文化输入使得崇洋媚外的现象开始抬头,跨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吸引了大批大学生,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大学生接触外来文化的机会增多,这些现象减少了大学生减少对本国公司的关注,减少了大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关注,这使得大学生慢慢的什么都以国外的产品包括文化产品为优,贬低、忽略国内的产品。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思想层次上具有巨大的、直接或是间接的影响力。大学生是建设祖国、发展祖国的主力军和精锐军,如何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并在这组主力军身上构建积极向上的爱国理念决定着能否快速、高效的将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文明、环保绿色的和谐社会,关系着中国未来的面貌和在全球的位置。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是成长待成熟的一代,大学生处于其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时段,教育工作者有权利、也有义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理念。
二、爱国理念的理论辨析
根据柏拉图的理念论,爱国理念是一种可感的普遍的存在,其内涵不变。 “爱国”是由个人对祖国的爱国情感、爱国意识和爱国行为构成的一个组合概念。首先爱国是一种高级的情感,具有稳定和强烈的特点,爱国情感经过几千年的锤炼、发展、发扬,成为一种从人们内心深处发出的指向国家,指向国家利益的情感。其次爱国是一种社会意识,这说明“选择爱国”是经过了人们的理性思考,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经历实践经验后共同形成的整体性认知;爱国融入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础上,是经过人类历史性的博弈而形成的,并成为一种稳定的民族或国家气质,弥散于民族的每一名成员心中;最后,爱国体现在行为中,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决定人们的行为反应,情感指向也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因而,具有爱国情感和爱国意识的人必定会有一定的爱国行为。
爱国的外延具有历史性和个体性差别,即爱国的具体行为是随时代的变更、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爱国的具体行为也根据个人的社会角色的不同而不同。
三、如何推进对大学生爱国教育
首先,针对要纠正大学生对于爱国的错误观念。全球化使得各国趋同,但是全球化必定始终存在于“进程”中,并处于“趋同”中,而不会以“相同”为结果;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国家、民族的概念仍旧会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存在,在各国合作的同时还有竞争;当今社会,“经济”是个关键词,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经济利益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全球化使得产业链遍布全球各个国家,而产业链各环节的分布决定了各个环节的利润分配,马克思所提出的通过贸易进行经济侵略在全球化的掩护下,更加隐蔽和强烈。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是上层建筑,经济的竞争必然会牵动经济之外的竞争包括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的竞争,经济的落后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
其次,拓展爱国教育的内容。高校所开设的两课——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是爱国教育的一线阵地,然后大都呈现为内容比较单一,集中于形而上的理论,常常使得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拓新内容,包括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历史又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文化延续的一种方式,对历史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自尊感,尤其要让学生了解近代史,近代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对照当今国家现状,此间的沧桑变化不仅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也让学生为国家的发展产生警惕感。历史中贯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自己国家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构成了自我认同感、民族认同感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侵略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趋同甚至迷恋现象并不少见,实践证明简单粗暴的阻止学生对外来文化的向往是行不通的,向大学生介绍民族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感,还有助于帮助抵制外来文化,更重要的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同化,一个国家的文化不被完全解构的前提是本国人民对本国文化的认识、认同到内化。所以将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介绍给当代大学生应当成为爱国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再次,以多种形式开展爱国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运用多种形式进行记忆有助于增强学习的效果,相对应的就是多种形式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巩固教育成果。脱离了高中应试教育的大学生能动性增强,他们迫切的需要自己做决定,有强烈的自我发展愿望。爱国教育的形式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根据上海大学的昔日教育经验,上海大学各学院广泛采取专题片观摩、主题班会、专题报告会、辅导员宣讲、学生演讲、班团讨论等形式取得学生们的良好反馈。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推进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教育问题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值得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群策群力并将较好的理论思考运用于实践,不断巩固和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理念。□(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