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误诊为冠心病5例分析

2009-06-08张淑梅

中国社区医师 2009年9期
关键词:肥厚型心尖导联

张淑梅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8~48岁(平均4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肥胖体型1例,无糖尿病史,均无心肌病家族史。本组以心电图异常入院,其中2例因活动后心悸、胸闷就诊入院:1例因阵发性胸痛入院:2例因体检发现异常心电图入院。无黑矇、晕厥病例。查体均未见明显阳性心脏体征。心电图1例为阵发性房颤,余4例患者心电图均为窦性心律。

心电图主要特点:①胸前导联均出现双肢对称的负向T波,呈冠状T波改变,振幅0.4~1.8 mv,最大负向T波出现在V3~V6以TV4最明显,达2.2mV。②胸前导联sT段呈水平下移0.1~0.6mv。③胸前导联R波增高,RV5>2.5mv,RV5+SV1>3.5mV,且RV4>RV5。3例Ⅰ、Ⅱ、AVL导联也出现倒置T波,幅度为0.1~0.5 mv。④胸前导联5例均无病理性Q波。

5例均因发现ST-T异常而被误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治疗过程中,观察ST-T无动态改变,心肌酶学正常。5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未见明显狭窄,EF值>60%。本组5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磁共振成像检查,均证实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胸片5例心胸比率均正常。

讨论

AHCM的心电图表现:①T波深尖倒置,TV4TV5>TV3;②左胸导联QRS振幅增高,其中Rv4>RV5>RV6;③sT段有不同程度的压低;④心电轴正常;⑤Q-T间期正常;⑥无异常Q波。

研究显示,V3、V4导联巨大倒置T波是肥厚型心肌病累及心尖部的特征。超声心动图改变:肥厚心肌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游离壁厚度≥16mm,室间隔及左室壁基底段及中段心肌厚度正常(<12mm),左室腔不扩大。

该病治疗可参照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方案进行治疗,酌情选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由于AHCM患者可合并各种心律失常,为预防猝死、心力衰竭等,药物可选用胺碘酮或索他洛尔,也可考虑安置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我国对该病报道日渐增多,但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该病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且心电图有胸前导联sT段下移及T波深倒呈冠状T波改变,加之医生对心肌梗死的警惕性较高,故临床上极易误诊为冠心病或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长期以来,人们已习惯地接受了“冠状T波”的概念,并将其视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特征性表现,加之有高血压、肥胖及吸烟等冠心病易患因素的影响,很容易误诊为冠心病;当sT段下移明显,T波深倒,极易误诊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由于考虑到急性心肌梗死不宜搬动而延误了检查超声心动图的时间。其次,左室心尖部局限性心肌肥厚,超声检查中易被漏诊,故做检查时,临床医师应提示超声医师特别注意心尖部心肌的厚度,为了降低心脏超声检查对心尖肥厚性心肌病的漏诊率,心脏超声检查时应常规做心尖长轴心脏扫描。

避免误诊关键:提高对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认识和警惕,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心电图表现及超声心动图等,诊断心尖肥厚型心肌病并不困难。临床医师只要能想到本病,检查1次超声心动图或心脏cT就可确诊。建议对具有胸痛和显著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应该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放射性核素心室造影。当胸前导联,特别是V3~V6导联T波双肢对称性倒置较深时,与急性心肌梗死相似,但本病除了T波倒置外,无病理性Q波、心肌梗死后T波动态演变及心肌酶学的改变。诊断本病时还应注意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及其他类型的心肌病鉴别,高血压患者可有左胸导联R波增高、sT段压低、T波倒置,但其有高血压病史,同时心电图改变的导联分布特点不同可与之鉴别。

猜你喜欢

肥厚型心尖导联
多排CT对经股动脉与经心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对比分析
探讨小剂量胺碘酮与倍他乐克联合在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中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
心电图预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罪犯血管及预后的价值
超声心动图诊断乳头肌肥厚型心肌病1例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aVR导联ST段改变对不同冠脉血管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意义
aVR导联及其特殊位置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甜蜜养颜季
MRI对肥厚型心肌病左右心室整体功能变化的研究
心电图F导联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与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