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高增长及发展趋势的看法
2009-06-08李红岗
李红岗
正如人们预期的一样,2009年2月份贷款增长在1.07万亿,比去年同期多增加8273亿元,1~2月份贷款投放总量已经超过2.69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加1.64万亿元。根据日前闭幕的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计划,我国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应在5万亿以上。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仍未见底,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一路下滑的情况下,与其他主要市场经济体相比,我国保经济增长的措施无疑是最有力的,特别是在大力增加贷款方面力度无疑是最大的。但未来经济的走向如何,贷款是否还应该继续高增长,对比本文将做一个浅显的分析和判断。
保经济增长需要进一步增大贷款投放
从1~2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有关经济数据看,目前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初见成效,内需已经初步复苏。要实现国务院提出的2009年确保经济增长8%的目标,需要多方面政策的协调与配合,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一个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从以往的经验看,贷款的增加和支持是保增长最重要因素。力保经济增长需要“三架马车”的拉动,即投资、出口、消费。但是由于欧美经济形势持续恶化,短期内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难度较大,而且更多地还要取决于外部条件。从消费的角度看,1~2月份,我国消费市场有较大的增长,国家出台的鼓励居民消费特别是促进农村消费的政策措施已经初见成效。但由于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能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趋于饱和,新的消费热点没有出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限,以及经济金融危机期间人们的恐慌心理,短时期内依靠消费大幅度拉动经济增长是不现实的。同时,由于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过去由国家和企业负担的许多个人福利待遇现在都已逐步取消,个人承担的改革成本逐步增大,对未来的收入没有把握,但对未来的支出预期非常清楚,难以动用储蓄进行消费。投资方面,从2000年以来的有关数据看,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40%左右,是促进GDP增长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有三个方面,大致是20%来自民间,60%来自银行,20%来自企业。在当前金融危机时期,民间资金和企业资金趋紧,难以有更大作为,只有依靠银行的资金,依此判断,贷款的高速增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否则,在目前情况下,保持GDP增长8%可能很难实现。
目前,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各地对城市基础建设也存在一个合理的需求和更新要求,客观上也为加速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条件。2009年2月份中国经济的CPI和PPI均为负增长,从一个角度说明,中国经济可能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来说,进一步的持续通货紧缩及其扩散是经济复苏的最大风险,目前企业和居民个人还没有产生通缩的预期,大家普遍认为,2009年的物价可能会出现前低后高的现象,但一旦通缩预期形成,居民和企业可能会进一步紧缩消费支出,消费回升可能就真的出现问题。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带动相应行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从这个角度看,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贷款高速投放还将保持一段时间。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主要市场经济体国家的信贷是大幅度萎缩的,流动性开始出现极度短缺,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金融业能够大幅度增加贷款,首先表明中国金融体系是稳定的,中国银行业流动性是充裕的,同时也表明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获得积极进展。
现阶段贷款高速增长的积极意义
随着国务院出台“国十条”措施和4万亿启动内需庞大的投资计划,各地政府也推出了庞大的投资计划,这些计划的推出,无不以高速增长的信贷投放为支撑,虽然贷款增长幅度加大,投放势头较猛,但是它的积极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保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是有力地支持了国家和地方政府支持的重大项目,加大了对铁路、公路和机场等交通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这类投资必将为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益处。特别是信贷的大量投放,使得过去一直难以获得贷款支持的中小企业和困难企业受益,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另外,新增的贷款中还有一部分加大了对“三农”的支持,保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的稳定。二是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保证了企业的资金充裕。进入2008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一直起伏较大,特别是较长一个时间段以来股市持续低迷,使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打击,企业上市融资变得比较困难,一些原本打算上市的公司不得不取消或推迟上市,更多地转向依赖银行的贷款。可以说,当前银行贷款投放量过猛包含了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的因素。三是对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起到积极作用。中小企业贷款难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问题,尽管多年来,政府出台过不少办法和措施,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其中,银行机构从防范风险的角度出发,考虑中小企业贷款风险问题是一个主要因素。2009年以来,为了保增长、促就业,各地银行机构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另外,我国中小企业是增加就业的最主要途径,保证了中小企业的生产和运转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就业。
贷款高速增长蕴含的风险应提早预防
贷款快速增长对于保证8%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扩大就业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加强国家基础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贷款的快速增长和高速投放也带来一些隐患,应在下一步扩大贷款投放中引起注意。一是贷款集中导致未来风险增加。在当前“保增长,促就业”的过程中,贷款的投向多集中在政府主导类的投资项目上。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项目和热门行业,另外,农业、电力能源、制造业、化工等行业也是投资的重点。由于这些行业投资周期长,运转中风险难以一时暴露出来,可能对未来风险的控制影响较大。还由于这些行业和项目过于集中,必将导致贷款风险进一步集中。二是促进贷款结构优化的任务更加艰巨。2008年下半年取消信贷规模控制以后,金融机构通过“压短保长”来应对信贷规模控制政策制约,在2009年初新增贷款规模中,长期贷款占大头。优化信贷结构是银行业的长期任务,由于新增的贷款过于集中在长期贷款方面,必将对银行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带来负面影响,这一影响将在今后更加突出。三是地方政府超负荷举债,未来偿还能力令人担忧。目前各地政府的部分基建项目、旧城改造、固定资产和土地储备贷款多由政府“兜底”向银行借款进行,由于部分地区经济效益未来不是十分看好,地方财政收入并不能有较快的增长,可支配收入并不多,加之土地转让收益下降,必将导致以财政收入和土地为担保抵押的贷款还款来源和偿债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一旦地方政府担保出现问题,银行必将受到拖累。四是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可能进一步失衡。贷款增长过猛一方面导致当前银行贷款主要以长期为主、中长期贷款比重在银行贷款中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资金链条趋紧,企业在银行的存款增长缓慢甚至减少,从时间上导致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资产负债出现错配,不但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增大,发展下去,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建议进一步采取的措施
应该看到,当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既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我国经济总量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表现,既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结构失衡的突出表现。国家出台的总量刺激经济的政策旨在避免宏观经济硬性着陆,但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则有待于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目前信贷政策在总量上已经取得较大突破,下一步应注重在信贷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带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金融结构的优化调整。建议采取的措施有:一是坚决贯彻“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重点领域的资金需求。要在国家统一的宏观调控下,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其他产业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和企业,加大对农业发展、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而对于国家没有明确支持的行业和企业不要给予太多的贷款支持,防止新一轮的不良贷款出现。二是坚守风险底限,加大对法人机构核心指标的监管。在加大信贷支持中,既要做到“保增长”,也要做好“防风险”。两手一起抓。既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保经济增长各项措施的落实,又要防止银行盲目冲动导致不良贷款大规模快速反弹,在放款信贷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法人机构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拨备覆盖率、五级分类准确性等核心指标的监管。在贷款投放中,坚持做到既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又坚守风险管控底线,防止未来出现问题。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并购重组、创业和消费的力度,改善民间金融环境,形成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在新增贷款中,应该高度关注“银政模式”隐含的信用风险,采取有效措施,及早化解和防范贷款猛增带来的风险。在新增贷款中加强对大型企业并购活动的信贷支持,指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有利于扩大消费的金融创新,促进城乡消费和消费升级。四是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防止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风险,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流动性。监管当局应该密切关注银行体系流动性分布结构的变化,在必要时,进一步支持银行机构流动性的需求,保证银行业机构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