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009-06-08吕迎春
吕迎春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文化知识,更要把学生培养成有健康人格、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语文是一门蕴涵着丰富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学科,在进行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就成为我们探讨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把青少年培养成什么样的合格人才也成为探索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其中“学会做人”是关键,要求我们培养有健康人格、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立功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中学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渴望着独立,身上充满了叛逆的精神,心理上存在着对外界的抗拒。如果不能及时引导、疏导,他们可能会心情郁闷,固执偏激,严重的甚至会发生心理问题。事实表明:心理教育在当今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学校教育中心理教育的“最高目标”或“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实现全面人格的和谐发展。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健康地生活,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容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的发生。对中学生而言,可以把下面几项指标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1)正视现实、适应环境;(2)心理特点与年龄阶段相符合;(3)悦纳自己、自尊自爱;(4)情绪正常、乐于交往;(5)心理协调、人格健全:(6)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语文是一门蕴涵着丰富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学科,在进行心理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不仅是人们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所负载的信息还具有较强的文化功能和人本功能。正如巴金先生所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更好。”语文教师正是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教师不可能给学生地位、名誉、职业和金钱,但确实可以给学生更宝贵的东西——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这也正是学生一辈子需要的最可宝贵的财富。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语文教学中,促使学生健康地成长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引领——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西方传统派代表赫尔巴特提出:“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握有主动权的是教师,学生是直接在教师的心目中,作为教师是必须在他身上工作的人。”在教学活动中,当学生喜爱某位老师时,有时他并不是由于学习需求,而是为了博取老师的喜爱,获得与教师交往的满足,而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热情、热爱、尊重、合作、活泼、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以便在课堂中能游刃有余地去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师的热情引领下,学生则很容易对语文课产生兴趣,完全消除恐惧、焦虑等心理负担,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可见,教师心理健康的状态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状况及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及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心灵方面更富有不可推卸的特殊使命。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融入语文情趣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融入情趣教学。语文情趣教学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显然是多方面的。
1、在“自我设计”中增加更多的自信力。语文情趣教学有助于学生对“先赋角色”的勇敢认可。比如你是出身豪门还是出身寒窑,这是每个人无法改变的,但只有勇敢接纳“先赋角色”的人,才能成为心理健康者,否则必然存在心理障碍。人的“先赋角色”是无法选择的,但要想成为什么样的“将来角色”,却是可以自我设计的,这种角色在社会学上称为“自致角色”。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其中记录的英雄凯歌、凡人善行、生活趣事,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在情趣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将为他们的拼搏而感动,为他们的成功而欢呼,由衷地分享他们的快乐,从而逐渐地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增加生活的自信。
2、从“与人合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教师要发掘语文教材中“与人合作”方面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讨论、协作的过程中享受与人合作的成功。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因素,具有极强的互动性,乐于与人沟通和合作者,从他处得到的帮助和支持越多,其成功的几率就会越高。语文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都可促进师与生、生与生的信息交往,从而在互相启发和竞争中品尝合作的快乐。
3、从语文学习中享受更多的轻松感。孔子曾经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乐于学习,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语文课应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新鲜感,比如初中语文课本中《旅鼠之谜》、《消逝的仙湖》等课文,都能强烈地吸引学生,使语文本身更具艺术的魅力。
三、因材施教,以人为本。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都会深有感触,班级中的学生虽然处于同一年龄段,但他们的思维能力、认识水平良莠不齐。确实,这种差异是不容否认的。孔子说过要“因材施教”,这一古老的教育法则,仍然适用于现在的学生。这要求我们在备课、讲课、讨论、提问、作业中要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设计,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品尝成功带来的喜悦。
四、运用欣赏鼓励的话语,克服学生自卑心理。
有人说“赞美如阳光”。赞美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扬优点,不断进步。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每个孩子更渴望成功,更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肯定,渴望得到表扬。作为语文教师,教学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欣赏他、赞美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教育家珀凯说过:“大概唯一的,最重要的是教师能在课堂上提供一种教育的成功而不是失败。”成功的次数越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有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语文教师一定要帮助这部分学生理性地面对挫折,摒弃自卑,扬起学习的风帆。
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应该在教法的不断探索与改革中,达到知识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双重效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