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律诗之“拗帩”及原因探索
2009-06-08罗姣
罗 姣
摘要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不同于晚唐柔糜的文风,他的诗立意高远,跌宕豪放,高丽健朗。“拗峭”是其律诗的主要特色。本文将从杜牧的一首律诗入手来研究杜牧“拗悄”诗风的表现,然后再从杜牧的身世经历、文学思想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形成这种诗风的原因。
关键词拗峭:健朗;艺术风格;以矫时弊
杜牧,字牧之,生于中晚唐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之际,有经世济国之志,文韬武略兼备。主张文章应该经世致用,风格受韩柳影响很大,他自己说“某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为奇丽,不涉习俗”(《献诗启》),确实如此,他的诗拗峭峻朗,自成一家,不同于流俗。是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
一、表现
杜牧在《答庄充书》中指出:“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意”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气”指文章的气势,“辞彩”指文章的文采,“章句”指文章的结构,也就是说,在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形式方面,杜牧认为文章的思想内容更加重要。
杜牧对于现实生活有着独特的感受,善于从政治、军事、社会历史的角度选择题材,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对现实独特的思考。他有着宏伟的政治思想和抱负,文韬武略,关心国家大事,往往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政治家、军事家的眼光对世事发表精辟独特的见解。他曾经说过,“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溶河徨。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他的很多作品都是要表达他自己对于政治、对于历史的看法。他述志咏怀、感慨时事,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激动人心的艺术力量。政治得失、民生疾苦都是他所关注的对象,再用刚健拗巾肖的艺术形式做深刻的刻画,表现了他高瞻远瞩和慷慨道劲的风骨。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和对现实的极大关注,无疑让他的作品更加峭拔健朗。下文将从杜牧的一首律诗来看其“拗悄”诗风的表现。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古今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1、跌宕雄浑的意境
明代杨慎云:“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信然。”(《升庵诗话》)杜牧在律体中故作拗句,或出以古意,表现出一种劲直峻峭、气力健举的气势,以跌宕雄浑的意境,力矫诗坛平弱圆熟之风。
开篇即是作者站在历史的高度,思接千载,纵横古今,抒发兴亡之感。笔力贯注,有包举宇内,涵盖千古之势。六朝文物、天淡云闲、人歌人哭、历史兴亡,这些都是一些器宇轩昂的意象,但是却都被作者看在眼里,营造了一个气魄雄伟的意境。清人薛雪评论说,“杜牧之晚唐翘楚,名作颇多,而恃才纵笔处亦不少,如《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直造老杜门墙,岂特人称小杜也哉!”(清薛雪《一瓢诗话》)说这首诗的文学艺术成就直逼杜甫,读来抑扬顿挫,豪迈中又有感慨,情思悠长,寄深沉的情感于广阔的天地之间。
2、抒情的沉郁顿挫
杜牧写景,总是和自己深沉的情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借景抒情。自己纵横古今的悲思、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对六朝铅华的唏嘘,都融会在写景状物的过程之中。然而那些深沉的感情,却又不是很明显地直接表达,不是突然铺面而来开门见山,也不是很强烈,它需要的是慢慢咀嚼体会,苍茫复杂的情感,被不动声色地隐藏在静静的山水之中,一种淡淡的却连绵不绝的深沉的情感,如同细水长流,百转千回。诗人在宣州开远寺水阁登临凭眺,想起六朝繁华如今只见连天荒草,同样是天淡云闲,而人事己非。千古不变的自然景色与世世代代的人世沧桑引起他追慕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范蠡。诗融写景与怀古于一炉,写景明丽出新,怀古设想超脱。全诗情景交融,气魄壮伟而不流于枯直,有韵致而不流于软弱。清代许印芳云:“此诗全在景中写情,极脱洒,极含蓄,读之再三,神味益出,与空讲风调者不同。”清代薛雪称此诗云:“直造老杜门墙”,颇有沉郁顿挫之致。
3、不失健朗
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有一个很著名的特点:用拗峭之笔,见俊爽之致。这首诗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其实诗人的情绪并不高,多种感慨和人世的悲伤都压在作者的心头,但是他却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融写景与怀古于一炉,并赋予深遥的人生哲理,且俊朗明快。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仿佛能超越时空,阅尽尘一世人寰,感慨品评,使全诗呈现浑远苍茫,俊爽而略显迷茫之致。
4、音律上的拗峭
杜牧的律诗常有不依照律体常格而加以变化的诗句,从而传达古意,营造与古体诗相似的跌宕开合、劲直峭拔的气势和雄浑广阔的意境。
对于这首诗的格律法度,很多人都提出异议,如谢棒在《四溟诗话》中就说:“杜牧之《开元寺水阁》诗……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贞一斋诗说》亦云:“杜樊川才甚豪俊,法未完密。”
一般来说,古体诗讲究气势,而律诗讲究声韵的婉转流畅。按照诗法,两者不能互相混淆。但是杜牧打破了这一规矩。因为如果律诗太讲究声韵,就会华丽柔靡,流于无力,但是如果其中夹杂一些古句,就能够使律诗在婉转流丽中增加一些质朴劲健、峭拔顿挫的特色。
二、原因探索
1、身世经历
杜氏是魏晋至唐朝三百多年的高门贵族,祖父杜佑曾经做过唐朝的三朝宰相。但是杜牧出生的时候正是唐朝社会经济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他出生的时候,距安禄山起兵之时已经四十八年了,在这四十八年间,变故迭出,使唐朝由原来的太平盛世而陷于内忧外患之中。宦官专权、民生困窘。
杜牧是一个有着忧国热情,而且在政治上有着远大的抱负的人,生平留心当世之物,论证谈兵,卓有见地。对于治乱兴亡、古人得失以及当世的政治时弊,都很关注而且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与见解。谈兵论政、纵古论今、指陈时弊。胸怀匡国壮志,胸襟开阔,性格耿介,气概不凡,风流倜傥,豪爽高华。政治上的豪情抱负使他的诗歌一方面有许多以反映时弊、论政谈兵为题材的诗,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诗歌多表现出一种豪宕雄浑、劲健挺拔的气势。
2、仕途坎坷
杜牧豪放有为,但是由于他性情耿介,特立独行,不屑于逢迎权贵,仕途却并不顺利。二十六岁进士及第,闻名遐迩,制策登科。本可以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但是等待他的却是几乎终生的幕僚生涯与远守僻郡。朝廷之中的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让他很是厌恶。宦海沉浮,怀才不遇。杜牧一直壮志未酬。
仕途的失意与理想的不能实现,
使他经常在诗中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例如前面提到的《开元寺水阁》中。就是作者登高望远,感慨古今,最后想到范蠡的功成身退而自己却还是壮志未酬,唏嘘感叹。他的很多怀古诗也是这样,在表达自己对历史的深沉思考的同时,也会有物是人非、怀才不遇的感慨。但是杜牧性格中的豪放旷达、潇洒不羁又会使他经常把自己的豪情壮志或者深沉的情感用旷达之情曲折地表现出来。这是在壮志难酬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的豪放之情,基调仍然还是达观的。例如:《九日齐山登高》发出了“古今往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的旷达之语。
3、韩愈、杜牧的影响
杜牧对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非常推崇,而在四人中,特别崇拜杜甫和韩愈,他曾经说过:“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和续弦胶!”意思是愁闷的时候把杜甫、韩愈的诗拿来读,就如同让仙女麻姑的长指甲瘙痒一样痛快,可惜他们的才华、杰作今天没有人能够继承,就好像不能把断了的弦再连起来一样。杜牧对于杜甫、韩愈的作品进行了很高的评价,自己的行文风格也受到了他们很大的影响。
对于杜甫的诗文有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其忧国忧民、沉郁顿挫,而杜牧也借鉴了这一点。杜牧和杜甫一样,都有经邦济世之志、满腹豪情,然而生逢乱世,壮志未酬:对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疾苦都有深刻的认识以及独特的见地。这些都反映在他们的诗作之中。所不同的是杜牧的沉郁之中还带着阳刚、峭拔、劲健、俊爽的特点,不像老杜那样悲戚、劳苦,也就是说,杜牧在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中减却了愁苦忧伤之气而增加了豪放之情。
唐初继承六朝遗风,作文多用骈体,大多辞浮于意,流弊很多。韩愈等人提倡“古文运动”,提倡反映现实、表达思想的新文体,讲求气势,喜作拗峭挺拔的古诗。韩诗之雄健宏伟、拗峭挺拔等风格特点,杜牧也有所借鉴和吸收。杜牧有些诗也写得跌宕起伏、变化多端、格调拗峭、跌宕豪放,明显受到了韩诗的影响。另一方面,韩愈经常自铸伟辞、诘屈聱牙,杜牧的诗作虽然也有拗句,但是他尽量避免韩诗的奇崛怪异,吸收其雄奇跌宕的特点,而且在诗中更多地表现出明丽流畅的气息。
5、以矫时弊
晚唐之时,华丽柔美的诗风大行其道,尤其在七律之中,由于有一套完整而严密的格律,使晚唐使人偏向于单纯玩弄技巧:内容上,晚唐人多用以抒写个人的伤感和调怅,气势单薄,体制纤弱,也使得辞浮于意、轻艳柔靡的诗风表现地特别严重。
针对这一流弊,杜牧的诗从立意高远、风格朗健、稍有拗句,使柔美的诗呈现出一种气力健举的气势。杜牧提出了“文以意为主,气为辅”的文学思想,关心时弊,纵横古今,尤其是一些登临咏怀一类的作品,具有宏大的气魄和丰富的想象。有时候他会故意写一些拗句,打破律诗原本的格律,给律诗注入了古诗的风骨。清人赵翼在其诗论专著《瓯北诗话》中评杜牧诗说:“杜牧之作诗。恐流于平弱,故措词必拗峭,立意必奇辟,多作翻案语,无一平正者”。“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以时风委靡,独持拗峭,虽云矫其流弊,然持情亦巧矣。”(徐献忠)(唐寅癸签,卷八)
杜牧是晚唐诗歌的集大成者,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拗梢”是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和他独特的人生经历、远大的抱负、出色的文学才华和勇于打破流弊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为晚唐诗歌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树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