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情感需千呼万唤

2009-06-07王美娟

成才之路 2009年31期
关键词:习作文章作文

王美娟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一篇文章的写作,是由观察到思考到表达的过程,正如叶圣陶所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情感是写作的血液,“文以情生”,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要作者情感的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如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写过不少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其中的一首《蜀相》,更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尤其结尾那堪称千古绝唱的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把诗人对景仰者的极度的痛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泪满襟”的“英雄”是谁?不难回答,首先应该是诗人自己。同样,朱自清的《背影》写得感人至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作者真实地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真爱和儿子对父亲的深情。试想,如果没有这浓浓的真爱深情,只怕很难写出如此优美动人的文章来。事实告诉我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有了真正发自内心的“从肺腑中流出”的真情实感,就能做到写山能情满于山,写海能意溢于海,甚至让作品富于永久的生命力,使之“垂世而行远”。

新课标写作初始阶段的目标设定,特别强调情感方面的因素。只有引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情感,才能使学生在愉悦的写作氛围中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在激情满怀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使习作富有生命力。如何在习作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做如下尝试,颇具成效:

一、改变传统模式,积蓄写作情感

许多教师要求学生作文,几乎每次都是审题、读范文、打草稿、反复修改等常规模式。学生对作文普遍缺乏兴趣,甚至一提起就头疼,大有“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之感慨。因此,教师要不断引进新的教学信息,变换教学手段,创设一种新的教学情境,营造“新鲜”的教学氛围,不断给学生以新的刺激,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兴奋起来,也就很有必要了。如何让学生有一点儿新鲜感呢?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吸引”学生的目光,有时甚至还要玩一点“花样”。 作文课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来“以境激情”:可以把学生带入自然情境中,如根据“春天美在哪里”的命题,可将学生带进赏心悦目的大自然中,寻找和发现春花美、春水美、春山美,万物生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可以表演再现生活的情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创设情境、再现情境,让学生思考、体验:组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班级活动,在欢乐的气氛中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动笔,写出情感丰富的文章。还可以剪贴写文,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色彩鲜明、内容健康的图、画,剪贴成单幅或多幅组成的“图画”,让学生观察想象,在说的基础上作文;画后作文或作文后插画,让学生创造性地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事物,进行创造的想象,写成作文;猜写、续写、给材料作文、表演后作文、办作文小报,等等。像这样,师生共同在创设的特定范围内有组织有目的有对象地写作,变“单一”为“多样”,变“静写”“死写”为“动写”“活写”,何愁学生思维不活,感情不丰,文章不好呢?通过这些方式,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了作文的愉快、轻松和有趣,写出的 作文也形象了,生动了,具体了。

二、运用迁移规律,引发写作情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现在不少学生对作文表现出畏惧情绪,他们认为作文很难,无话可说,课堂气氛沉闷,因此,在习作训练中运用迁移规律,降低作文难度,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方法。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这些文章不仅内容真实具体,而且具有真情实感。教学中,我以各种方式引导学生把心放到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像作者那样去想,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然后利用“迁移”的心理规律,使学生细心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愫,激发其写作欲望。在这样的基础上,要求他们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选择家乡的一处景物,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来仿写一段话。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不仅内容具体,而且感情真挚。

三、用心感受生活,孕育写作情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的《序》中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叶老先生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首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针对学生阅历少,观察力低,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准确抓住事物的属性,有时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的特点,我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引导他们用眼看、耳听、鼻闻、手摸、心想、口说,让学生全面、立体地观察事物,感受生活。例如,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在班上给孩子们上新课,突然下起了大雨,全班同学的注意力都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雨给吸引住了。于是我马上当机立断,放下新课,抓住这绝好的写作训练机会,指导学生从雷雨的声、形、快速变化及同学们的反映等多角度的来观察。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此时他们观察事物的情绪是多么高涨,对熟悉的事物也有了新的视觉。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孩子们个个兴趣黯然,自然妙语连珠,“雷雨就像一位魔术大师,说变就变,眨眼的工夫豆大的雨珠不见了,给我们留下了清新和凉爽”,“雷声由远及近,只听到‘轰隆的一声巨响,天空好像被劈了一道口子,顿时下起了瓢泼大雨”,“大雨给校园里的植物冲了个冷水澡,大树显得更精神了,花儿开得更艳了”……这样的训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观察积极性,对作文自然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我让孩子们坚持写日记,把观察所得文字化。只观察不记录,许多新鲜的印象、有趣的人物、事件、生动的场面就会像天上的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当用到的时候再去回忆,就会觉得朦朦胧胧,很难提笔成文。如果把每天感动的事情写下来,写文章就会有丰厚的素材基础。其实,作文并非一定都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情”?在日记中学生写下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可能事件不会惊天动地,可能语言不会华丽动人,但是这一件件小事就成了学生作文的素材。如,小丽同学把自己和同桌闹别扭的情景记下来,并有了新的认识和见解,写了感人至深的《理解》一文。李明同学在放学路上,看见两个小同学把书包挂在小树苗上,就写了《这样做真不应该》。写日记不仅让学生走出了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写作兴趣。可见,要想使作文内容丰富多彩,就必须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用写作的眼光看待一切。这样,学生写出的文章才有生活气息,有真情实感,才能避免写空话、假话。

四、获得成功体验,升华写作情感

自信是成功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学生拥有了自信,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完成了一半。一位哲人说过:自信+努力=成功。努力与否,主要的是靠学生自己;而能否自信,责任则主要在我们教师身上。作文课上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些学生,当我要求他们完成作业时,有的学生问我可不可以先看作文书;有的学生干脆照抄作文;有的学生则坐着一动不动。学生为什么会养成这些坏习惯呢?为什么不肯动脑筋呢?关键在于缺乏自信心,他们害怕自己写不好,不能得到老师的肯定,甚至遭到同学的嘲笑。哪一个学生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享受成功。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可以促进儿童好学的愿望。因此对学生的作文也应该采用赏识教育的原则。每次习作后,我都上一节佳作欣赏课,将写得好的文章、片段或几句话读给学生听,组织大家评议好在哪里,然后分别给予表扬鼓励,最后将优秀习作打印成册,名曰《优秀习作锦集》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为之大势宣扬,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以点带面,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再次作文的积极情感。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还推荐到《榕樟园校报》或一些优秀书刊上发表,让更多地学生体验到作文成功的快乐,写作也从课内到课外扩展了。

总之,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动力,对于写作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当写作不再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当学生面对写作不再大倒苦水,而作为一种兴趣爱好时,不但“作文难”会离我们远去,而且我们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生花妙笔,这些所有的关键都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我们应当掌握小学生情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克服消极影响,从而使作文教学更符合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

(永泰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习作文章作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