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如何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2009-06-07何斯卫
何斯卫
【摘要】 历史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进步,就应不断反思,从自身来归因,通过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责任感,反思自己对学生的爱心以及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在不断积累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才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关键词】反思、责任感、爱心、教法、学法
人们常说:“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不断进步,就应从自身各个方面来反思归因,而不该过多责备学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这样对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会有一定的帮助。
1.我们要反思自己是否有高度的责任感
既然我们选择了历史教学,就应无怨无悔,就要爱岗敬业。但由于受当前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历史教育往往被看作是没有前途的工作,历史科被看成是次要科目,甚至一些学校领导也要求削减历史教学让位于理化生等学科。面对现状,我们不要悲观失望,而要摆正自己的心态,要全身心投入,有一种历史责任感,勤勤恳恳地工作。尤其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育方面肩负着更重大的历史使命,特别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家长把子女交给了我们,我们就有责任教育好他们,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使他们健康成长,学会做人,掌握本领,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家长才会放心。而历史教师也普遍遇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偏科思想严重,对历史学科没兴趣,有的还觉得学历史没啥用。面对这样的困境,我们就有责任引导他们,对他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尤其是在高一的历史教学应注重一个"情"字,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尽可能地给学生呈现出鲜活生动的历史事实,让学生从中感悟历史。像屈原、谭嗣同的忧国忧民,文天祥、方志敏、吉鸿昌的浩然正气,还有孙中山疾声呐喊,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及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等等,历史上众多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及其身上所体现的民族优良传统,都是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最好素材。
我们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悟到学历史是有用的,因为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的人生教科书。让他们逐渐地从历史人物的坎坷人生经历中得到激励和启示,增强面对社会、面对竞争的勇气与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假如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能让哪些历史人物穿越时空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悟他们的精神世界,学会在前人的思想和命运中去反思追问,丰富自己的思想,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有成效了。我想,假如我们历史教师每节课都能反思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肯定会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2.我们要反思自己对学生是否有爱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皮格马列公效应表明,如果教师对学生有一颗挚爱的心,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被期待的学生就会奋发图强,朝气蓬勃地对待学习和生活,焕发积极向上的信心,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自觉钻研和深入探索未知世界的学习激情。因此我们要用爱心去呵护离开父母来到学校求学的学生,随时伸出热情的双手,帮助他们;当他们进步时,为他们高兴;当他们有难时,为他们解决;当他们受挫时,安慰他们;当他们失落、迷惘时,要以最大的热情去唤醒和鼓励他们,尽最大可能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有针对性地表扬他们。有一次,我发现我的一位学生上课不是很专心听课,课堂上该做的笔记和练习他都做得很少,学习成绩自然不理想。我就主动关心他,表扬他作为我校国旗班的旗手为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风彩,为学校争了光。同时,我也勉励他作为旗手不仅要让同学们羡慕自己的岗位,更要把自己的学习搞好,自己才更有前途。我还以首都北京国旗班的解放军哥哥如何刻苦训练、严格要求自己等事例来鼓励他,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上,都要从严要求自己,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其实,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有待我们教师去发掘和引导。我们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努力去跟学生营造一种朋友的关系,用爱心去激发学生们的上进心。正如人们所说:“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归缩”。历史教师更要用自己的爱心及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的灵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算是成功的。
3.我们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生来到学校是为了学会做人,学到知识,学到本领,老师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实现目标,达到理想。要使他们成为现实,关键的就看我们教师的水平了。如果教不得法,学生就不感兴趣,就学不到东西,学生就不听你的。因此,历史教师要有创新意识,锐意进取,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授课的语言风格),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学到本领,形成能力。例如,我在课堂教学中,为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会尽可能适时地运用丰富的材料,生动的事例来进行教学。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有谁了解缠足是怎么回事?哪知经过讨论才知道班上竟然有几位学生的亲奶奶或曾祖母当年挨缠足过而且现在还健康地生活着,这真是奇迹!这几位出生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学生是不幸的但也是幸福的。不幸的是他们的亲人受过这么严重的封建毒害,留下一双畸形的脚,身心都受到了巨大的创伤,生活上更是诸多的不便;幸福的是他们能零距离接触历史,能从自己亲人的经历中深深地感悟历史。我还分别请这几位学生在班上谈了各自对自己的亲人所遭受到这种封建毒害的所见所感。
通过这堂课,学生懂得了历史真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明白了当年孙中山为何在创立中华民国后颁布的法令中明文规定禁止缠足了。假如没有孙中山当年大刀阔斧的改革社会风气的伟大壮举,不是有更多的妇女逃脱不了命运的悲剧吗?这节课,学生的历史情感得到了升华,受到了很大的启迪。我认为只有史料丰富、事例生动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探索,才能快乐地参与、体验、感悟历史,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品质。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生才会积极思索,产生对历史的好奇,渴望了解当时社会发展状况,产生学习的自觉,形成历史的感觉。
同时,我们历史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质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基础知识,使之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我在教学生记住《天津条约》中增开的十个通商口岸时这样做的,就是引导他们用谐音把那十个开放的口岸连成一句话:一家三口(营口、汉口、海口即琼州)到台湾喝淡水,抬(烟台)头(汕头)往南(南京)看见九江和镇江。这样的记忆方法学生觉得有趣又好记。还有,为了不让学生混淆洋务派那几个地方代表所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我就引导他们把这些人物及其相关的企业串成一句话来记,即后天(就是崇厚的天津机器制造局)是国庆(就是曾国藩的安庆内军械所)节,我们坐船(就是左宗棠的福州船政局)到漓江(就是李鸿章的江南制造总局)去旅游,看见张之洞在汉阳(就是汉阳铁厂)织布(就是湖北织布局)。这样通过抓住人物及其相应的企业的某个字眼串起来记,学生觉得既有趣又轻松地记住了,也不致于感觉枯燥乏味难记了,学历史就更有劲头了。
让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还要让学生能够依据有关的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的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也能在已有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他的历史现象和问题进行较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正如今年(2007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试题,就是全面检验了学生对以上能力掌握的程度,即是测重对历史基础知识及其迁移、整合以及运用能力的考查,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时,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能力训练上,也要体现在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演绎、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上等。当然,能力是建立在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之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考试也是很难获得高分的。
总之,我们历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还要善于不断地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更要善于在不断积累中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这样肯定能走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收稿日期:200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