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2009-06-05王苗苗刘国亮徐国栋安家菊

新媒体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陈 哲 王苗苗 肖 兵 刘国亮 徐国栋 安家菊

[摘要]我国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在主动适应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创造性的发展方面都存在诸多令人深深担忧的问题,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应试教育理念严重忽视了人的个性、创造性等主体性发展需求;专才教育的理念过分偏重于学生的智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德育、体育及美育,影响了学生多方面能力、素质的形成,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因而,在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定位时,必须立足于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继承与弘扬,在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同时,进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把自身优秀的因素推向国际化的潮流之中,从而确立适应前时代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 发展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510172-01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存在明显局限性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知识层面,重科学、轻人文,造成了我国大学生的总体知识结构不完善,思想底蕴不够;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强调学生适应社会工作岗位需要,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二是在能力层面,以知识、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三是在素质层面,由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现象,致使人才的文化素质存在问题;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整齐划一,其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格单一,缺乏个性。

(二)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不合理

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口径较窄、布局不合理;二是课程体系的问题,如综合化程度不高,学生知识结构单一,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学术视野不够开阔;实践性和活动性课程占总课程的比重偏低;课程陈旧落后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脱节。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存在着弊端。一是重视学校内部评价,忽视社会外部评价;二是评价标准、内容统一化;三是评价手段比较单一。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

有的高校还在为学分制改革犹豫不决,还有的高校虽然已经实行了学分制改革,但是缺少相应的改革条件,使得改革困难重重。我国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我国高校必须及时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出符合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现实需求

随着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人们对高等教育认识的不断提高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阶段的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与培养模式由高度的单一走向变革成为历史的必然。

(一)社会经济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竞争的实质是全球范围内的智力与人才资本的竞争,只有在整体上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所蕴藏的巨大人力资源唯有通过大众化高等教育才能得到有效挖掘。然而,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不平衡,各地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环境、文化传统、发展优势与发展途径和方式上的差别,必然造成国民综合素质存在巨大差异,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变革的,这些都决定了人才培养活动必须变革。只有采用变革的培养模式与质量标准指导高等教育实践才能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率,早日实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二)尊重个人存在的教育范式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个性化

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追求自由自觉的一种活动,是对具体的受教育者灵魂的塑造和体格的训练,教育不可能回避人类心灵中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性、个体与群体、理智与直觉、历史与伦理的矛盾。20世纪的教育科学开始兼顾这五对矛盾的两极,并把侧重点放在教育的理想、情感、个性、直觉和价值层面。张楚廷教授所指出的“教师不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学生才是自己灵魂的工程师”等,突出了学生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实现的观点。教育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必须尊重个体的差异和不同选择,必须尊重人的存在价值,而人才培养活动的变革正是这一范式变化的必然选择。只有变革的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尊严和自己的责任,从而真正实现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等教育的本质决定了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人才培养质量都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尽管人才培养质量观与培养模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但它必定是某种教育价值观与教育思想的体现。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充分考虑实现“人”的教育与“人力”教育结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以及“三性统一”的总目标。

一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是出高精尖人才。此类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修养都是一流的,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研究。我国要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必须有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能取得突破性成就的高水平学术研究型人才。目前,这类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必须加大培养力度,扩大数量,提高质量。在这方面,研究型大学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主要责任。

二是实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可称为一般通用型人才模式。以培养具有宽广知识面和较强社会适应能力、从事一切非学术研究工作的实际操作者为目标,如工程师、医师、教师、会计师、各类管理人员、艺术工作者等。对于这类人才,应着重培养其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的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应担负起这一使命,克服培养途径单一、知识结构片面、知识更新不及时的缺陷,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辅之以紧跟学科前沿的学术活动和科学实验,同时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使学生获得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高素质的实用复合型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未来社会生产的组织者和技术中坚力量。

三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高科技时代社会生产必需的一线操作人员为目标,主要由专科层次的院校即高职高专院校完成。尽管我国高等教育已跨入了大众化阶段,然而高等教育资源仍然是稀缺的,高等教育系统仍呈现金字塔结构,位于塔基的专科层次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和重心所在。无论是考察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阶段论,还是比较研究一些国家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或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依据考察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看,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发展的重要一环,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以高职高专

院校为主,人才培养质量应满足个人需求标准和市场需求标准,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外在质量标准是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外在质量的实现是高等教育无法逃避的责任,也是其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尽管高等教育外在的质量标准与其内在质量要求有着本质的区别,但两者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朝着将二者有机结合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满足需求的必然与最佳选择。

四、结论

在新的世纪里,我国高等教育在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方针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开放程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机遇,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国外高校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08-18-28)”

参考文献:

[1]梁维国,关于高等教育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的探讨[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05

[2]ML戈德斯密德[瑞士].展望新世纪高等教育:理论学习与职业生涯的中介[J].高等教育研究,1999.6:97-99.

[3]孙毅颖,普及化进程中美国、日本高等教育结构特点及启示[J].北京教育,2005.7.

[4]彭建国、王果纯,中、日、美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及其调整规范比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4.

[5]石定寰,国家创新系统:现状与未来[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0.

[6]纪宝成,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转变[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7]胡志坚,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分析与国际比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