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比较
2009-06-04罗坚朱丁欢
罗 坚 朱丁欢
摘要:本文以浙江大学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合作组织的两次暑期研究学术交流活动为背景,以交流团队的体会为出发点,分别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考核评价方式以及资助制度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在研究生教育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中美研究生教育 差异 建议
1.引言
当前,浙江大学正朝着“建设高水平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迈进,不断加强与国外世界知名高校的合作和交流。本文以浙江大学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合作组织的两次为期6周的暑期研究学术交流活动为背景(2007、2008年),以交流团队的体会为出发点,对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情况进行比较,旨在帮助浙江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同时为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贡献力量。
该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员来自浙江大学理工农科各主要学院的本科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赴美期间均加入到各自导师(赴美之前双向选择确定)的课题组中参与科研工作,因此他们对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有较为深入的体会。本文就主要基于他们的体会,包括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法、考核评价方式以及资助制度等方面对中美两国在研究生教育上存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建议。
2.培养目标上的差异
在美期间,交流团队通过与北卡州立大学教授,实验室硕士、博士研究生等的交流,体会到了美国在研究生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美国的大学本科生毕业后可以在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种硕士项目中选择其一继续深造。学术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为各学术机构输送从事教学或科研活动的研究者,并且学术型硕士可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成为更高层次的、独立从事创新性活动的研究者;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则是为各企业等输送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美国这两类特色鲜明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构成了美国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反观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目前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单一化严重,基本均可以归为学术型。然而一个国家不仅需要科学家,更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实际应用工作人员。尽管现在出现了一些工程硕士等非学术型学位,但是其面向的对象都是已工作的人员。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我国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常常无法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3.培养方法上的差异
学术交流团队在关于美国研究生培养方式上的体会最深、最为丰富。这是由于学术交流的性质使得团队成员有机会深入美国的研究生实验室并体验美国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从感性的角度认知美国的研究生培养方法。
交流团在美期间首先接触的就是导师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美国一个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一般不多,控制在合理范围。另外,在美国,导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科研与培养指导学生上,无论导师怎样知名,只要没有意外发生,正常的工作时间内(或者是所导师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制定的每周办公时间)导师均会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办公,研究生们可以方便地预约时间与导师谈论科研学术问题。同时,导师还要求研究生们每周以组会的形式(这样的组会每周至少一次)来汇报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下一步的打算和想法,并鼓励互相争论。交流团队的每个成员均经历了这样的组会,在组会上交流团成员接受了国外学术研究中相互质疑的价值观的洗礼,也看到了由此带来的各种思维互相碰撞的好处。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导师制与中国现行的导师制不同,它往往是由一个起主要指导作用的教授再辅以一个3~7人的论文指导委员会构成 [1],这样的制度可以使学生接受不同的学术风格以培养“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
我国的研究生在培养模式上也采用导师制,但是前面已经提到,它不同于美国的导师制,我国沿袭了德国的“学徒制”,学生一进学校就基本确定了唯一的导师,并且师生关系一旦确定就很少有更改导师的可能[2、3]。此外,可能由于扩招的原因,国内导师所指导的学生数量大大超出了其能力范围,从而失去了“导师制”原本应有的意义。关于组会制度,国内各高校现在也已经普遍采用,但由于导师事务繁忙,经常因为出差或者其他原因取消或推迟,所以效果也并不理想。我国导师制度最缺少的是一种“师生融为一体”的指导思想,导师应该贯穿于学生科学研究的各个重要过程,而学生也应该加强与自己导师的联系。
4.考核评价方式上的差异
在美期间,学术交流团也了解了一些关于美国研究生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并有亲身经历。交流团的每个成员在即将结束交流活动前都必须以小型报告会的形式向导师以及所有感兴趣的同学介绍并汇报自己的科研情况,同时接受现场教授、学生的提问质疑。美国绝大多数研究生课程都是通过上述的总结演讲再加上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学习成果,这样就相对全面地考核了一个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与理解。
另外,对于研究生学位的考核评价,美国大学均无发表论文数量等方面的硬性指标,而是以考核学生的创新性研究为指导思想,弹性地评价一个学生的研究能力,据此决定学位的授予与否。
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各高校对于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均有发表论文数量以及刊物级别的硬性要求。这有其好的一面,就是促使学生进行科研实践,达到授予学位所应有的学术能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制度的坏处日益显现,有的学生以任务观点对待此项要求,由此就滋生了学术腐败、学术造假等恶劣问题,违背了研究生教育的初衷。此外,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研究生课程的评价基本仍以期末课程考试为主,不能很好地衡量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程度。
5.资助制度上的差异
交流团在与北卡州立大学的研究生深入交流后,发现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学生资助制度上较为完善。尽管美国大学的学费相当昂贵,但是只要学生足够优秀,那么他就可以毫无顾虑上学时的资金问题。这主要就是依赖于美国研究生教育完善的资助制度。美国的研究生奖、助学金种类繁多,有面向本土学生的,也有面向国际学生的。其主要的种类包括Fellowship(最高奖学金), Graduate Research Assistant(助研资助), Graduate Teaching Assistant(助教资助), Tuition Waiver(学费减免)等。与国内的资助不同,美国研究生的上述助学金收入(多数情况为上述资助种类的组合,如学费减免加上助研资助)完全能覆盖学生在上学期间的学费以及生活费用等。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资助有效期均为一年,学生必须每年申请,这就要求研究生需要持续地努力学习研究。事实上,这是一种很好的潜在激励制度。
而我国的研究生资助制度尽管也有学费减免、助教、助研等资助方式,但是由于其建立的时间较短以及学校经费来源的稀少,资助面相当窄[4]。而且提供的资助额往往根本无法满足学生正常的生活开销,这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的学习中去。另外,与美国学校的资助年度评审制度不同,我国高校对学生在入校时评定的资助一般都将持续到毕业。学生在研究生后续阶段的表现往往会被忽略。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激励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研究生质量的下降。
6.一些建议
针对上述学术交流团对于中美研究生教育差异的比较,本文提出了以下一些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建议。
A. 我国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满足我国快速发展阶段的各种不同需求。
B. 完善导师制度,控制导师指导学生规模,并加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C. 采用弹性的课程与学位授予评价体系。可以掺入一些人为的因素来评价一个研究生的学术能力,比如一些学术界的能人的认可、推荐等。不能在无形中倡导“科学成果量化”的风气。
D. 高校应努力扩展经费来源,国家应给予更大力度的财力支持,完善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资助体系。
7.总结
本文通过对浙江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学术交流团交流经验体会的总结,比较了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的差异,为提升浙江大学的教育实力以及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出谋划策。
在此,本文向浙江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浙江大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暑期学术交流团全体成员以及带队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白玫;《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张艳,陈洪根;《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之比较》;中国研究生,2006,第五期,pp. 51-53.
【3】 张记龙,李飞跃;《中美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措施比较研究》;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2):8-13.
【4】 吕宏;《中美研究生教育的比较研究》;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2,2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