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陆集团的中国“抓地力”
2009-06-04沈伟民
沈伟民
在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是其应对汽车业熊市的关键举措
1月7日,中国长春净月潭,来自全国各地的40名宝马车手,驾驶着新3系汽车在净月潭冰面上飞驰。不过,净月潭的冰面温度比实际气候的-18℃还要低6℃,这对宝马汽车选配的马牌轮胎能否在湿滑的严冰上,表现出良好的抓地力绝对是考验。
德国大陆集团亚洲区总裁兼汽车系统集团董事会成员蒋·孔克(Jay K.Kunkel),对于公司旗下的产品有着足够的信心:“即使在极地环境中,马牌仍然可以保证具有很强的抓地力。”
在中国,大陆集团所处的产业环境并不乐观。一方面,在金融风暴波及全球汽车产业链的态势下,去年国内全年汽车产销增幅回落到不足7%,遭遇10年来新低;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征燃油税,进一步影响传统汽车制造业及其相关配套企业。内外夹逼下,汽车产业链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那么,受上游整车制造商停产、减产影响,身处下游配件供应领域的大陆集团能否持续扎根中国,发挥好自己的抓地能力,并把握好前进的方向?
以强化本土规避成本高企
为避免利润下滑,削减成本的第一招——裁员,目前正在汽车产业链上成为风暴。但孔克表示大陆集团在中国没有裁员计划,相反还将在中国扩容和招员。孔克向《经理人》表示:“总投资达6000万欧元,位于上海杨浦区地段的亚洲新总部及研发中心即将竣工,今年内员工将迁入新址办公。”
去年9月,大陆集团宣布其2008财年的税前利润率预期,从9.3%调低至8.5%,源于汽车业形势恶化、全球原材料价格高涨等因素。那么,在母公司紧缩开支的情况下,作为分支机构的其亚洲公司,又为什么反而要逆市而动?
与欧美市场悬殊的业绩。是大陆集团倾向于中国市场的动因。去年前8个月,欧洲替换轮胎市场下降了近10%,并且毫无好转的迹象。而从汽车系统来看,目前亚洲汽车制造商的年销售额为5亿欧元,到2010年,这一数字将可能提高至10亿欧元。孔克表示:“虽然中国汽车市场也同样陷入困境,但是在过去三年中,大陆汽车系统在中国销售额几乎呈三倍的增长。因此,中国市场是集团最有可能把握,也最能避免全球危机的利润来源。”
但是在中国市场,也一样遭遇上游整车商限产、市场震荡、货币升值等风险,企业又将如何应对?
孔克采取的策略是,深化大陆集团本土化策略。
其做法就是:研发本地化,在亚洲建4个研发中心,包括日本横滨、印度、上海嘉定以及在建的上海杨浦新亚洲总部和研发中心,尤其是大量录用和培养中国员工;采购本地化,加大本地三级零部件的采购量;制造本地化,从1994年与上海汽车共同创建上海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正式进驻中国市场,迄今为止大陆集团在中国已经建立9处生产设施及14个办事机构。
要锻造更坚实的抓地能力,关键在于能否从深陷危机的整车制造商13袋中赚取持续不断的利润
消除上游软肋
在采访孔克时,记者发现他的办公室里还放着一辆蓝色的摩托车,当然选用的轮胎是大陆集团的马牌轮胎。这辆摩托车更像一个事业图腾。
孔克更关注技术突围。孔克认为全球汽车业的下滑不完全归责于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是目前的传统汽车存在两大问题:第一,高油耗、高污染;第二,缺乏更新的技术装备。孔克摸到了上游整车制造普遍存在的软肋。
“拯救汽车业仅仅靠政府注资,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孔克对于上游整车制造并陌生,其先后在1984年、1990年供职过克莱斯勒、三菱、福特等汽车巨头。
孔克明白,消除上游整车商的软肋之痛,帮助他们解决烦恼才是最好的出路。
在策略上,大陆集团选择分两步同时进行:一方面,对传统汽车最受诟病的高油耗问题,提供新的动力配件系统的改良,以降低对汽油的耗费和环境污染;另一方面,为汽车产业向节能型的混合动力整车转型做好技术准备。
“我们从三个层面上努力——短期提高传统整车内燃机的性能,中期内发展轻度混合动力车支持传统内燃机技术,而长期来讲,发展零排放的纯电动汽车。我们还有低滚动阻力轮胎、涡轮增压器、汽车电子和柴油喷嘴等产品,这些都有助于节省燃油和减少废气排放。”孔克解释其行动计划说:“我们已经和几个本土整车厂家开始合作开发轻度混合动力技术。大陆集团作为全球惟一不依附于任何一家整车厂家的混合动力系统供应商,已经从2003年开始量产轻度混合动力系统。此外,在2008年底首次批量生产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应用于奔驰$400型BlueHYBRID混合动力车。”
但是,孔克也明显感受到在启动新的研发中心后,大量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形成企业最大的挑战:“毕竟我们在研发设施和营销生产上投入甚多。要知道研发人员不想只对海外拿来的现成技术进行改进,他们要进行创新,那我们就给机会让他们实现自我,让他们针对本土市场开发本土化个性化的产品。我们在华员工的离职率仅相当于业界的一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