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晕轮效应

2009-06-04

中外健康文摘A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实验者心理学家圆环

李 愚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对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试验:上课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并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向一个班的学生介绍说他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向另一个班的学生介绍时除将“热情”换成“冷漠”外其余各项都相同,学生们并不知道这两种介绍间的差别。下课后,第一个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交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很明显,介绍中的一词之差已影响到学生对研究生的整体印象。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桑戴克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所以常常会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赋予一切美好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不良品质。这就好比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桑戴克据此为这一心理现象取了个很形象的名称——“晕轮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戴恩·伯恩斯坦曾做过的一项实验有力佐证了“晕轮效应”。他给参加实验的人一些人物照片,这些照片被分为有魅力、无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种,让实验者评定几项与外表无关的特征,如婚姻、职业状况、社会和职业上的幸福等。结果发现有魅力的人在各方面得到的评分都是最高的,无魅力者的得分则是最低的,“漂亮的就是最好的”是“晕轮效应”最典型的表现。

所谓“晕轮效应”,通俗地讲就是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所以也称为“成见效应”“光晕现象”“以点概面效应”。“晕轮效应”不仅表现在以貌取人上,还常表现在以服装定地位、性格,以初次言谈定人的才能与品德等诸多方面。在对自己不太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认知的角度讲,“晕轮效应”仅抓住并依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作出定论,这显然是片面的。因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应注意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从而陷入“晕轮效应”的误区。当然,“晕轮效应”有时也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效应,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使你能力较差,别人也会对你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到了你的诚恳。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要善于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以防“晕轮效应”的负作用,同时也可利用“晕轮效应”的积极效应提升自身的魅力值、增加自身的吸引力。与人交往时,可采用先入为主的策略,让对方了解我们的优势和长处,从而获得以肯定、积极为主的评价。

(摘自《大众健康》)

猜你喜欢

实验者心理学家圆环
加权全能量最小的圆环形变
猪圆环病毒病的发生、诊断和防治
一例鸭圆环病毒病的诊断
谁更难过
探讨消毒供应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对应的措施
喉气管狭窄外科治疗效果的分析
加年华
圆环上的覆盖曲面不等式及其应用
人生什么最重要
学不会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