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花糕菊花美酒
2009-06-04赵芳
赵 芳
在中国农历的传统节日中,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唯一以“至数”定节的佳节。
所谓“至数”,是指“九”。《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看得出,“九”是从一开始的个位数中最高的数,古人迷信,因而视“九”为吉祥长久的象征。九月九日,难得至数相遇,这天便自然成为吉祥的节日了。同时,“九”在《周易》这部古书中又被称作“阳数”,九月九日,正巧两阳相叠,故而得“重阳”之名。因此九月九日既称重阳节,又称九月节。
“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面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这诗说明自古以来,人们在重阳节里要吃花糕,当然也要饮菊花酒了。
菊花是我国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名花,除供人观赏外,还具有食疗价值。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茎、叶、花的同时,还用其酿酒。不过历代的菊花酒不尽相同,晋代菊花酒的做法是:“采菊花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到明代,菊花酒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说其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痿痹,消百病。”
重阳花糕是用江米(或黍米等)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随着时代的变化,花糕的款式也不同。魏晋时的重阳花糕,是以“豆末屑米而蒸之”,并调以“枣豆之味”。北宋汴梁(今开封)的重阳花糕,是以“粉面”蒸成,“上插剪绿小旗,掺订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南宋临安(今杭州)的重阳花糕,是“以糖肉秫面杂糅为之,上缕肉丝鸭饼,缀以榴颗,标以彩旗。又作蛮王狮子于上,又糜栗为屑,合以蜂蜜,印花脱饼,以为果饵。”明清北京的重阳花糕,既有油糖果炉作者,又有发面垒果蒸成者,还有江米黄米捣成者。其中,“以糖面为之,中夹细果,两层三层不同”的“乃花糕之美者”,“蒸饼之上星星然缀以枣栗,乃糕之次者”。卖花糕的小贩还“头带吉祥字”,“多以小扛车”沿街叫卖。
古往今来,人们在重阳节里为什么要吃花糕?要饮菊花酒呢?这得从重阳节的起源与其主题的演变谈起。
大家知道,“登高”是古人在重阳节里的一项主要活动。而登高最初又必饮菊花酒,这是为什么呢?南朝梁时的志怪小说家吴钧的《续齐谐记》中说:东汉时,汝南人桓景随方士费长房学道。一天,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灾疫降临,你赶快在全家人的臂上都带上盛着茱萸的小布袋,然后到高山上去饮菊花酒,就可以避开这场灾难了。”桓景照办了。当晚他回家发现,家中的鸡、犬都死光了。于是他不禁叹道:“此可代之。”这里把登高饮菊花酒说成具有免灾的作用。稍具中国古代思想史常识的人一眼便会看出,这不过是志怪小说家吴钧,用虚构的情节来宣扬方士的迷信骗术具有超然的神灵作用而已。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重阳节似乎可以从上古时代的天地崇拜和古代中原地区传统的古礼“射礼”中找到渊源。例如辽代契丹和金代女真同为古代中华各族,其先世早在殷周时即与中原各族有经济往来和贡纳关系,各族间的交往对各自习俗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进入封建制社会以后,儒、道、佛等宗教思想对中原汉族的习俗发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契丹和女真族却保留了其先人的不少习俗,而这些习俗,有不少是中原华夏族影响的历史痕迹,例如辽代契丹每逢九月九日,要“打围,赌射虎,少者为负,输重九一缝席。射罢,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出兔肝生切,以鹿舌酱拌食之。”金因辽俗,“以重五、中元、重九日举行拜天之礼。”我们从以上记载中不难看出,重阳登高原是古人在骑射之后于“地高处卓帐,饮菊花酒”、行拜天之礼习俗的演化而已。重阳登高起于骑射之时的高地拜天盛筵,那插在重阳花糕上的五彩小旗,不正是骑射得胜者的胜利旗帜与骄傲的象征么?!
可是历史发展到了魏晋时代,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崩溃了,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这一古往今来的普遍命题,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于是,在这个重新对人生加以探求的魏晋时代,重阳节被赋予了“长寿”的主题,请看《西京杂记》中的如下文字:“九月九日佩茱萸,食饵(按即重阳花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曹丕与钟昙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冬,故以享宴高会”,书末更直截了当地提到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老翁——从夏代活至殷末的八百多岁的彭祖。不难看出,在这里,重阳花糕和菊花酒与重阳节一样被赋予长寿的寓意。这一说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甚至到了宋代,人们在重阳节吃花糕时仍以“片糕搭小儿头上”以祷“百事皆高”。
但是到了唐宋时,重阳节的主题又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随着佛教的中国化,其宗教思想逐渐浸润到唐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又被涂上一层薄薄的佛家色彩,前面提到的宋代重阳花糕上有“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的记载就是明证。
元明以后,道家所鼓吹的重阳花糕和菊花酒可以避去不祥的说法逐渐产生了一定影响。于是,“吉祥”又成为重阳节的主题,前面谈到的清代卖花糕的小贩“头带吉祥字”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
今天看来,这些说法显然都是迷信之谈。时代不同了,新中国的劳动人民早已拂去蒙在重阳花糕和菊花酒上面的迷信色彩,看出了花糕和菊花酒本是我们的祖先在饮食文化上的一个伟大创造,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传统节令食品。现在每逢重阳佳节,天南海北各式花糕喜迎食客,具有食疗价值的菊花酒不仅为国内人民所饮用,而且还远销域外,受到世界人民的称道。
当秋高气爽的重阳佳节到来时,满怀丰收喜悦之情的人们登高远眺,祖国壮丽的山河尽入眼帘。此时倘若尝一口重阳糕,饮一盅菊花酒,确有心旷神怡、祖国可爱、人民伟大之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