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苏轼词创作的演变过程

2009-06-03吕延梅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3期
关键词:圆通苏轼矛盾

摘 要:苏轼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仕途上三起三落的坎坷经历让后人感叹,他的文赋和词作让后代人瞻仰。苏轼兼受儒、道、佛诸家思想的熏染,虽然济世匡民之心不曾泯灭,随着生活道路的延伸,他能够打通三者为己所用,尽可能圆通地应物处世。本文试从他人生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来探究他词作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

关键词:苏轼 兼济天下 矛盾 圆通

苏轼(1037一1101),字子瞻,号苏轼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二十一岁中进士。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曾于城东之东坡开荒种田,故自号东坡居士。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贬惠州,儋州。大赦北还,病死常州,葬于河南郏县,追谥文忠公。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作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苏轼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苏轼词以其独有的资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词史上闪烁着永恒的光芒,三百余篇词作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这一文学样式旧有模式的突破和创变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并且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了后代词风。笔者就现实遭遇对苏轼词的影响及创作轨迹作如下探究。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自杭州至密州之前,时间是从熙宁四年至元丰初年。

嘉佑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当他政治上开始受挫,对他的政治命运来说,或许是不幸的开端,而对于词史来说,却是一个重大转折的前奏。

这一时期苏轼抱有很大的热情投入词的创作,不到三年的时间创作约有五十首。从题材上看,有记游、思乡、别情、民俗和怀古等。传统词以宴饮遣玩、美人艳情为主要抒写对象,苏词题材视野的开阔显示出他的创新。另外,他的词作基本上摆脱了代女子应歌的模式,侧重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还有其词作少饰雕琢,显的成熟自然。不少小词如《南歌子·观潮》、《形香子·去年相送》等,皆构思别致、清新隽永,驾驭作词的艺术技法已得心应手。例如:

行香子·过七里濑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虚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赏析: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下半阙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阙“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苏轼此时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短调小令,但也有慢词长调,《沁园春》寄子由、《永遇乐》寄孙巨源二词即是代表。前文文笔挥洒,叙事、描写、议论交错运用,在词中大胆地书写了自己的抱负理想;后者细腻婉转,情思绵长。跌宕神远。这可以看出苏轼作长词也身手不凡。

二、接天莲叶无穷碧

这一时期是苏轼词创作的成熟期及展延期,时间是从到密州上任一直到被贬黄州前(熙宁八年——元丰二年)。

苏轼在熙宁七年到达密州,次年在《与鲜于子骏书》中曾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这期间作词近50首。此时苏词题材继续扩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内容。像悼亡、习武、农村生活等题材,可以说在词史上是第一次。同时词作中也出现了对现实的关注,国防和民生问题最为突出。当时北宋国力孱弱,边衅频生,辽和西夏进扰,羌人起事等。当时做为州守的苏轼,不会对此无动于衷。在《南乡子》送杨元素词中表现了他非常羡慕杨氏能做一个弃笔投戎的将军。此时他渴望自己能驰骋疆场。而在《阳关曲》中,他又“恨君不取契丹首”的遗恨。他闻听茂州事件平息后,又曾满怀激情地给知城都府冯当世写寄《河满子》词,称其“西南自有长城”。同时宋朝廷内部新旧党相争加剧,新法推行过程中亦多扰民现象,密、徐二州连年水旱相继,徐州五首农村词以亲切的笔调对农村风物、农民生活和农村人物的生动描写,可以看出苏轼与农民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蝶恋花·密州上元》及《满江红》东武会流杯亭词等都是写节日游乐的。

这一时期苏轼豪放词的出现震惊了词坛,最初的词作中有些词作中已经露出豪放气韵,此时统首豪壮的高唱以胜利的姿态呈现出来,给当时婉约派一统天下的词坛注入了一股强劲的新风。如: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潇洒的词人本就生性豪放,密州铁沟出猎,左牵黄犬,右擎苍鹰,相随千骑锦士驰卷平冈,何等声势,何等豪气,由此倾动了满城老少,使老夫陡发少年狂气,在亲射虎,看孙郎的奇想中跃现的,正是当年孙权射虎的风采!但词人的胸胆,又何甘只在射虎中称雄?连年犯边的西夏,正需要魏尚那样的勇将御击!酒酣的词人因此宣告:倘若汉文帝再遣冯唐,我便是当世魏尚,愿换弓如月,一箭射落象征斍致訑的恶星天狼!

三、映日荷花别样红

此期创作为苏轼词的高峰期,篇篇出奇,时间从元丰二年到元丰八年。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收入狱,神宗爱惜他的才华,并没有将他处死,而是把他贬到黄州。这一重大的政治挫折使苏轼在文学创作上有很大的收获。这几年,苏轼对词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势头,仅仅有编年的词就有八十多首。他在黄州《与陈季常书》谈到:“日进新作甚多,篇篇皆奇。”此时苏轼对于词的体制、谱式、声韵等皆已驾熟就轻,通而能变。在内容上从侧重民生、世俗生活等转向了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对传统士大夫人格的超越。宦海的风波,疾苦的生活,对佛老的习染,使他更深一层的去思辨人生的价值、意义和目的。借以丰富扩张了自己的心灵,构建新的人生机制和人生态度。他摒弃了儒家思想中传统的“兼济”和“独善”的普通涵意,追求无论穷达皆澄明、独立的自由人格理想。

初到黄州时他未免痛苦彷徨,把自己比作一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孤鸿,但不久就“解庄生天籁”,又能“忘却营营”,不拘于利害之途,看穿忧患之虑,从而实现了自我的超越。“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他的心仿佛是行驶在平静的水面上的一叶扁舟,生命之舵掌控在自己手里。例如: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赏析:惊破起调的“穿林打叶“之音,显示这来袭的风雨具何等声势!但从沙湖(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道上现身的词人,却“竹杖芒鞋”、吟啸而来,表现着怎样一种闲庭信步的潇洒。“谁怕”一语的反问,因了“莫听”、“何妨”的衬映,显得气度从容人,由此展出披蓑烟雨的隐逸之思,就更有了遇祸不惊、笑对苍茫的风神。

同样的面对风雨,既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随遇而安,而是用超然的态度,以平常心对待,自身的精神力量,和心灵光彩让苦难变得黯然无色,苦难是更大的磨砺,而豁达乐观,荣辱不惊也是一种养身之道吧?同样的面对风雨,他没有做骑墙派,坚持了自己的人格和心志,他追求的不是个人的地位和功名,而是处穷而不忘兼济天下之志。光明磊落,一世坦荡,他更能积极处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身处逆境而能保持心境的安适,超脱于世俗的苦乐和生死之外,追求进入一种超功利、超世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样是面对风雨,他能够埋首沉心,和诗词歌赋相依为命,一面体验着“诗能穷人”的尴尬处境,一面又轩昂着“诗穷而后工”的独特感受,这样独特的人生价值观,是他的灵魂和气度,是他的气骨和诗胆。所以,千年之后,他的丰富和深沉,天真和质朴仍如封存的醇酒,浓香醉人!

四、问渠那得清如许

此期是苏轼思想的交汇时期,时间是自哲宗元祐元年到苏轼去世。

一方面他在任上,不得不面对实际生活,处理政事,应酬世务,作为一种对在黄州时的补偿;另一方面,他总是不合时宜,需要排解烦恼,自我解脱。在密州徐州时期对社会事务的关照,黄州时对人生的深入思考,这个时期表现为两者的撞击,或者是“执著”与“超脱”的交融。矛盾的两方面,苏轼能够把他们巧妙的统一起来,因为苏轼兼受儒、道、佛诸家思想的熏染,达到圆通处世之境。如《临江仙·送钱穆父》,写其“惆怅孤帆连夜发”的惆怅意绪,一写其“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旷达情怀,体现了他虽遭坎坷却安之若素的旷达情怀。再如: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从上片写钱塘江景,到下片写西湖湖景,南江北湖,都是记述他与参寥在杭的游赏活动。结尾几句表现了词人超然物外、归隐山水的志趣,进一步抒写二人的友情。此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情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郑文焯《手披苏轼乐府》说,此词“云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本词的特色。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苦难是一笔财富,正是因为苏轼经历了三起三落的挫折,才使他的词有了质的飞跃,谱写了如此壮美的篇章。苏轼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林语堂说得最精彩:“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厚道的法官,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大文豪,一个创意画家,一个酒仙,一个小丑,但这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也许正是一蓑风雨,铸就了一个旷世奇才,一个士大夫心神往的人格典范,一个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一个有一派刚直不屈执著风节的政客、一个有着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的智者,和一个有着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的天真稚童!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苦难,顿悟之后才有如此旷达。权力在握时,他要应对世务,“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深深地铭刻在他的心中,也正是因为被贬,所以使他更有机会接近百姓,了解他们的苦难,他也就更珍惜为官时多为民办实事。而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是被贬时所做,当一个人能够有时间与自己的内心相对,真正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然后把自己寄情于山水自然之中,一种旷达与超脱也就应运而生了。把这种真实的个人情怀写进词作中,使之拥有更久远的生命。苏轼词的演变过程也是随着他个人体验变化的创作过程,文学创作的生命力也就在这不断创新中。

参考文献:

[1]吴熊和.宋词[M].上海: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吕延梅 济宁市第一中学语文组 272100)

猜你喜欢

圆通苏轼矛盾
从善如流
矛盾的我
苏轼错改菊花诗
“矛盾多发”可怕吗?
苏轼吟诗赴宴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
圆通上市 赵薇将获利数千万
圆通速递 快递第一股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恋爱中能否一直让着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