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部首出发
2009-06-03童丽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一些语文专家建言:“不论课程怎样改革,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对字词的音、形、义的理解、掌握,任何时候都不应该放松。”
作为初中老师,尤其是农村的初中老师,大概都看到过学生的作业本子上写着的“初”字上少一点的,“已经”写成“己经”或“以经”的,“滑稽”中的“尤”为“龙”的,“或”与“我”少一撇的……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学生认识生字生词,往往有模糊笼统的毛病,用句成语来说就是‘不求甚解”。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文章缤纷多彩,接受的渠道也不再是单一的了,尤其是良莠掺杂的网络成了学生学习交流与沟通宣泄的重要途径。网络语言的随意(有的仅仅表音),也影响了学生,他们从那里看到的语言往往不够纯粹。例如,“我稀饭粗稀饭”“酱紫”等等这样的话语不胜枚举,上海著名学者王文元感慨地提到他在网页上收到的一封短信:“王老实:你号。在你的王爷上读到了你的打坐,我很受气阀,以后请多执教。在建。”其实他表达的意思是:“王老师:你好!在你的网页上读到了你的大作,我很受启发,以后请多指教。再见。”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低年级,从教学的最初步起,知识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儿童在知识的梯子上攀登时,使他迈出最初的、在我看来也是最宽阔的步伐的,就是通过词来认识世界。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他说的词是俄文中的词,一般认为俄文是拼音文字,而汉字是表意文字,这就让汉字(在运用过程中就是“词”)呈现出更丰富的表现力,尤其表现在根据字型来推断意义上。让词在孩子的意识里鲜活起来,最后能够信手拈来表达,这基础首先来自于对词义的理解。李镇西老师也认为“就学生阅读程序来说,他们接触一篇新文章首先要克服字词障碍”。
语文教学中当然避免不了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文言文教学中必然有对词义的解释。如果能做到纠字与释义齐飞,定能使智慧与幽默共课堂。在七年级上册《论语》的片段教学中,学生有的把“智慧”的“慧”默写成“彗”,这时笔者就说了:自从中国人把“愛”字简化为无心的“爱”之后,你们也把“智慧”解释成了“聪明的扫帚星”了。孟子说过“心之官则思”,意思是说心是思考的器官,“智慧”是用“心”思考的结果。很多跟“心理、情感、思想”有关的词语大都有“心”或“忄”或“心”的变体“^”,如“思”是“想,考虑,动脑筋”的意思,“大快人心”的“快”是“愉快”的意思,“羡慕”的“慕”是“因喜爱而希望得到”的意思……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心是人体的动力泵,而思考的器官是大脑。如梁怡(班级同学的名字)的“怡”就是“高兴、愉快”的意思,我们学过的“怡然自得”的“怡然”就是“安适、愉快的样子”。
其实在学习《论语》之前的一次默写中,学生把“青山郭外斜”中的“郭”写成了“敦”,面对有相当部分的学生的别字,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造字法的教学。随着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这四种主要的造字法的讲述推进,学生的兴趣与思维极大地激发起来,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达到了高潮。笔者还说“莫”是“暮”最初的字,画了图,让学生明白“傍晚时太阳落到草丛里去了”,后来“莫”常常用来表示“无,没有”的意思后,于是又用形声法加了“日”造了“暮”,所以请大家记住“暮”跟太阳“日”有关(这个“暮”有个常见的错字就是在底下添“目”),还可以解释为:“没有太阳,那就是晚上,《智子疑邻》中有“暮果大亡其财”,暮即作如是解。”笔者接着说:同学们,根据这些造字法,我们就可以依据部首来推知字的大概意思。如“馈赠”这个词吧,我们知道是“赠送”的意思,但两个字是有区别的。“馈”的部首是“食”,跟吃食有关,意思是“给人食物”,“赠”呢跟“贝”有关,“贝”这个部首一般跟钱货有关。《贝壳》一文中我们就知道古人采用贝壳做钱币。这个“赠”是“与人钱物”的意思。下面笔者来说说“青山郭外斜”中的“郭”,它的一个部首是“右耳”旁,这个跟“耳朵”无关,跟“邑”有关,“邑”是“城市,县,地方”的意思,我们看注解“郭,这里指村庄的四周”,《新华字典》解释为“城外围着城的墙”。《山市》中的“城郭依稀而已”中的“郭”以及初三时我们将会学到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郭”就是字典里的这个意思。如“都城”的“都”就是“国都,首都”的意思。而“敦”呢是“淳朴,厚道”的意思。“摇篮”是“竹”编的,不是“草”制的,否则草是承受不了孩子的体重的。还有“页”部与“人头有关”,如“颈(脖子)、颜(脸面)、颇(偏头)”,李白有句诗“拔箭四顾心茫然”,我们来猜猜“顾”的意思,那就是“回头看”。讲到《<世说新语>两则》中“元方入门不顾”就可以用作复习佐证。“彳”我们一般称双人旁,但是它跟“行走”有关,如“徘徊,往,彷徨”都有“走”的意思。最冤枉的是“女”字了,它是个象形字,看它的篆书,笔者在黑板上画了“女”字,你看她像人两手交叉并跪在地上的样子,这反映了古时候女子屈从于男子的特点。“奸、奴、佞、妒、妄”都是说“女人”不好的。说到“好”它是“女子美貌”的意思,如古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唤罗敷”,好女就是美女的意思。“宀”一般跟“宫室、家”有关,如“家”,就是屋檐下有豕即猪,就成了家,“宝”就是家里的一块玉。
虽则是知识的罗列,但因为跟日常用的词关联,学生表现了极大的兴趣。这样来教学字词,由于搀和了学生的理解往往记忆长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努力做到使学生通过理解、通过深入思考教材的实质而进行识记。这样的识记才是最牢固的识记。”纠正错别字或教学文言字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专家做过试验得出结论: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重复二十一次。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反复强调,挑选适当时机(如有一次校对答案,一个同学不会写“脚趾”的“趾”字,这时笔者就不失时机地说:“平时你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舔手指头,以后你要去舔舔脚趾,你就知道它是‘足字旁的了。”)还可以通过学生的研究探讨来进行识字释义。采用的途径有:
1.形近词的辨析。如“暇、遐、瑕”学生经常混淆,从部首出发就可以辨析了——“日”与“太阳、季节、时辰”有关,“暇”即“空闲”;“辶”与“行走”有关,“遐”是“遥远”之义;“瑕”解释为“玉上面的斑点,比喻缺点”。因此区分“遐迩闻名、遐想,应接不暇、无暇兼顾,瑕不掩瑜、白璧无瑕”自然是非常清楚。
2.相同部首的归类。汉语中有许多双音节的词,部首都是一样的,两个字的词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相对,可以叫学生去找一找,以加深印象,避免写成错别字。如:葱茏、寂寞、狡猾、窸窣、祸福、踌躇、嶙峋、训诫、伶仃、洗濯、疾病、蹂躏、懊恼、酝酿、抖擞、匍匐、清冽、喑哑、惊惶、憔悴、荫蔽、缥缈、莽莽蓁蓁、澄澈、踉跄,这些都是七年级上册的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3.对自己名字的认识。教师可以布置下去作业,让同学查字典或词典了解自己姓名中的字义,每天上课前让学生先来说说。笔者自己先作了示范:童(写好篆书),大家看这就是一张天真烂漫的笑脸,即“儿童,小孩子”的意思。“丽”即“光彩焕发,美丽”的意思。“华”即“光彩,光辉”的意思,以前的“华”是“花,就是花朵的意思,有成语‘华而不实,意思是光开花不结果。不过老师不是这样的花,我的名字就是来形容你们的——儿童是美丽的花朵。老师的童姓起源于黄帝的儿子老童,估计是个乐呵呵的老顽童。“丽华”过去有两个有名的美女都叫“丽华”的,一个是说“做官当做金执吾,娶妻当娶阴丽华”的汉光武帝的皇后,阴丽华;另一个是有乌黑长发的南北朝陈国后主陈叔宝的宠妃张丽华。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做了功课,有些还挺不错的。同学唐瑛瑛说:“我是唐家的一块美玉。唐姓源于三皇五帝中的尧,唐还是一个伟大的朝代。”谢镒同说:“感谢要用语言来表示,镒在过去是个量词,一镒即二十两,一般用来修饰黄金,如黄金一镒……”
到了初三,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部首来猜测词义,这用在文言文尤其是先秦的文章中最不会错。还可以指导学生归纳不同的部首的意思,如“彳、辶、走”都有“行走”的意思,如“徐”(徐喷以烟《童趣》)本义是“慢走”,“造”(造饮辄尽《五柳先生传》)是“往,到”之义,“趋”(常趋百里外《送东阳马生序》)原义“小步快走”。
语言的流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兴词汇有些已经成为新的经典,但有的也成明日黄花,被时代的浪潮淘洗殆尽,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味地固守纯粹显然是不合潮流的,所以在一定的时候,无妨让学生收集网络词汇,算作一次语文综合训练课的有效尝试也未尝不可。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说明:“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字词是文本大厦的基石,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穿插字词的教学,旁征博引,从部首出发,认识“妙不可言”的语言文字,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童丽华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兴中学3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