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节》叙述视角浅析
2009-06-03邱芬子张晓丽
邱芬子 张晓丽
收稿日期:2009-03-04
摘 要:亨利•詹姆斯是最早有意识地把叙事视角作为主要技巧纳入小说创作的作家之一。在《使节》这部作品中,通过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视角转换、特别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等叙事视角技巧的运用,使小说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使它成为现代英语文学中最优秀的经典著作之一。
关键词:《使节》;詹姆斯;叙述视角;悬念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1-0135-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09.01.067本刊网址:www.hbxb.netお
我们知道,亨利.詹姆斯是作家,同时也是小说批评家,他的创作作为西方传统小说通向现代小说的重要桥梁之一,他自己在文学作品中也非常自觉于艺术形式和技巧的创新,他的“国际性题材”的作品“对精神的探索,形式之精巧,语言之精美,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叙事学界普遍认为,亨利•詹姆斯是最早有意识地把叙事视角作为主要技巧纳入小说创作的人之一。叙述视角,简单地说,关注的是由谁来叙述故事以及如何叙述故事这一问题。正如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引用卢伯克的话说:“小说写作技巧的关键,在于叙事观点—叙述者与故事的关系—的运用上。”《使节》堪称亨利.詹姆斯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可以说仍然是其谙熟的“国际性题材”的抒写,本文通过具体分析《使节》这部作品,来看詹姆斯在叙述视角技巧运用上的探索与创新。
一、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
叙述声音与叙事视角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看做一个相同的或者混淆不清的概念。法国叙述学家热奈特在1972年率先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叙述声音即叙述者 的“声音”,叙事视角(也常常叫叙事聚焦或者叙事眼光),它既可以是叙述者的视角也可以是人物的视角。
可以说,好的小说,都选择了叙述者与视角最佳配合的方式。在一些作品中,叙述者的语言,与视角人物的经验,在语汇和风格上明显分裂,它们二者之间形成的张力会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不过在《使节》这部小说中,叙述者与主要人物视角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在追求一种距离或分裂,而更多的可以说是在寻求一种同一或者完美的融合。
首先,从人物身份来看,叙述者(按惯例我们还是认为是写作时的詹姆斯)与主要视角人物(也是作品的主人公——斯特瑞赛)除了都是成年男性,也都是美国上层人物,有一定的文化教养;詹姆斯出生于美国书香门第之家,早年随父周游欧洲各国,斯特瑞赛也因为承担“使节”这一重任而亲历欧洲。其次从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即专注于美国与欧洲的差异、好好享受丰富的人生来看,斯特瑞赛可以说是叙述者寻找的最为合适的“代言人”。詹姆斯本人崇尚欧洲文明,“耳濡目染巴黎或其他欧洲城市的文化风雨,詹姆斯生成了一种对所谓老世界的顽固情绪”。他选定的主要视角人物也正好具备比较丰厚的人生阅历和人文素养,深谙男女相处之道,在欣赏欧洲美景时胸中颇有感慨,而且对艺术作品很有鉴赏能力。斯特瑞赛曾在卢森堡的博物馆以及更令人敬仰的亿万富翁们居住的 纽约观赏过巴黎雕塑家格洛瑞阿尼的作品,他还到巴黎圣母院去过多次,在这里他有一种安全感,一种单纯的感觉……尤其是他对小比克汉姆说的一番话:“尽情的享受生活吧,不这样就是一个错误。无论你做什么都无关紧要,只要你拥有你的生活。要是你连那个都没有,那你还有什么?……”是斯特瑞赛对生活的观察与认知,也是发自内心的感慨,读来发人深思。
由于作者为自己的叙述展开选择了合适的代言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认为:斯特瑞赛所观察到的一切 ,从本质上讲都是詹姆斯所看到的一切,我们透过斯特瑞赛的眼睛和意识之镜,既可了解巴黎的美景和文化,给人一种真实感和亲切感,而且很多地方不是作者直接站出来向读者描述和介绍,避免了主观决断枯燥乏味之感。叙述声音与人物视角的完美结合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写作意图,在小说行文风格上 、用语上几乎达到了一种高度统一与融合,奇特的故事总是以优雅的古典风范娓娓道来。
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与悬念
“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即全知全能叙述)中,叙述者通常只通过自己的眼光来叙事,但在20世纪初以来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叙述者往往放弃自己的眼光为唯一叙事眼光而采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视角来叙事,这样,故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中的聚集人物(往往为故事中的中心人物)其实代表两个不同的实体。”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也是詹姆斯在创作中运用最多的高明独到的叙事技巧,即故事完全经过一个人物中心意识的过滤来发展的技巧,被认为是亨利•詹姆斯对现代小说的主要贡献。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中,由于叙述者有意回避了把所知道的一切事先告诉读者,读者常常只能跟随故事中的人物和活动逐渐去认识其他人物和事件,因此悬念处处可见。这种悬念的制造我们常常也说成是在“卖关子”,而“卖关子”往往能产生奇特的戏剧化效果。比如在文*开头写斯特瑞赛与玛利亚一见钟情时的情景:
他们正要穿过旅馆的大厅往街上走时,她突然停住脚步问他:“您去查了我的名字吗?”他只能停下来笑着反问道:“那您查了我的吗?”“啊,当然,您一走,我就去前台查问了,您也这样做不是更好吗?”他有点诧异地说:“难道在那位有教养的年轻女服务员看到我们见面就熟了以后还要去向她打听您的名字?”……她接着说:“这是我的名片,我还有点事要跟前台说一声,您不妨利用这点时间好好看看它。”……他看见名片上简单地印着她的名字:“玛利亚.戈斯特雷”…….(p7)
在这之前,作者也写到玛利亚,但是一直被称为“这位女士”、“跟斯特瑞赛交往的人”、“他的导游”等,关于女士的真实姓名读者一直被蒙在鼓里,只有当斯特瑞赛拿到名片,大家才跟着恍然大悟。
关于斯特瑞赛欧洲之行的目的,叙述者在一开始也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只介绍了他会见朋友,欣赏美景,与玛利亚相遇。在与玛利亚的谈话交流中,首先谈到了乌勒特的情况和纽瑟姆夫人,一步步最后几乎才道出真相,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他是一位年轻人,乌勒特那边对他寄托了很高的希望,然而他却落入了一个坏女人的手中,因此他家人派你来这儿救他。你受命将他与那坏女人分开。”
像这样的悬念在《使节》中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除了制造悬念,营造真实性氛围也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所具有的优点之一。即“所需要的是一种方法,能把第三人称叙述的方便之处与第一人称所保证的真实性结合起来。”《使节》的叙述者假定自己只能进入一个人物即斯特瑞赛的内心,情节与事件被操控在人物心理流程之中,这样就重复了我们在以第一人称小说中所见到的真实性的一个方面。因为他的身份是一个人物而不是作者,他最终能令人信服地承认那就是他所了解的一切。欧洲的文化氛围和传统,巴黎的灯光和欢乐,以及和他逐步结识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尤其是女性,都能在他内心最细微和最隐秘的变化中反映出来。另一方面,由于具有第一人称小说的特点,象在生活中一样,斯特瑞赛并不知道他人心中所发生的一切,使很多事情仍处于模糊之中,有待发现。在最初的接触中,斯特瑞赛并不知道查得和维奥内夫人母女的关系,还一度疑心查得跟维奥内夫人的女儿让娜之间存在恋情,直到小说临近结束时,他在乡村巧遇查得和维奥内夫人,他们两人的情人关系才算彻底暴露出来,使得斯特瑞赛非常震惊。至于波科克夫人作为第二批“使节”的代表她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对于眼见的一切她心中究竟作何感想;以及查得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在英国还有没有其他女人等等,这些终究成了解不开的谜团。
总之,对于一部本身缺乏曲折故事情节和阅读快感的小说,正是凭借高明的叙事技巧所产生的诸多悬念和疑点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思索与想象的空间,读罢才会耐人寻味、意蕴无穷。
三、视角转换或跳角
从故事中人物视角出发进行叙述的优点在于把叙述集中于一个人物的意识之中,它避免了全知作者可能导致的结构庞大、组织松散和叙事杂乱繁复的缺陷。但有时候为了叙述的需要,在描写人物的外貌和动机时,主要视角人物不能完成任务,叙述者就不得不求助于故事中另外一些人物。即“为了理解视点的功能上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扩展其意义范围,使其不仅包括人物与叙述者的关系,而且包括人物之间的关系。每个人物都能够像叙述者所做的那样,提供一个透视行动的角度。”这样便涉及到视角转换问题,视角转换在赵毅衡教授《当说者被说的时候》一书中也被称作“跳角”,即跳出叙述者或某个人物视角再转入或进入另外一个人物的视角。
从上文分析我们知道,《使节》除了叙述者的声音,斯特瑞赛是主要聚焦人物,但有一处明显“跳出”斯特瑞赛的视角而进入了玛利亚的视角。小说第一章,斯特瑞赛准备和玛利亚一起去逛街,斯特瑞赛回屋梳洗后出现在玛利亚眼前:
一刻钟以后他下楼来……她看到的是一个中等个子的男人,年纪不过中年(五十五岁),身材瘦削,显得不太结实。他的面容最引人注目之处是那张毫无血色的棕色脸膛,浓重而下垂的典型的美式胡须,未见稀疏但已花白的头发,以及平直而精致的隆起的鼻梁,上面架着一副眼镜。…….细心的观察者会注意到这一切给斯特瑞赛的女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整部小说中,玛利亚与故事中其他人物一样,是被观察者,这里却一反常态,玛利亚既是被叙述者观察的对象同时也是观察者,通过玛利亚的视角,将斯特瑞赛的外貌展现给了读者,我们由此获得了关于斯特瑞赛的外形的整体印象。无论在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中,除非换一主体的旁观视角,否则聚焦人物自己的外貌极难展示出来,正如斯特瑞赛除非对着镜子否则不可能大谈自己的外貌,而玛利亚在此正好起到了折射镜的作用。
关于玛利亚这个人物角色,很多评论中都把他看做是斯特瑞赛的“知心朋友”、她的视角被看做聚焦过程中的辅助视角。斯特瑞赛刚到英国就认识了她并且很快互为知己,他向她诉说衷肠而她则负责作他的导游,给他提供建议、传递信息,这不仅丰富了主人公的见解,扩大了叙述的视野,增加了文本传达的信息量,也给全知有限叙述增添了灵活性。
另外,在有的地方,虽然“跳”的感觉不是特别明显,但还是应该加以重视,例如小说第三十五章,写到查德和斯特瑞赛:“面对面站在街灯下,就像他们第一次见面那个晚上那样。斯特瑞赛看上去毫无表情”。虽然我们完全可以说“斯特瑞赛看上去毫无表情”是从叙述者的视角出发的,但也不能排除从查德的视点出发的可能性,因为他们两人正“面对面站在街灯下”,从当事人的眼光出发来描述,无疑更会增添几分真实感和可信度。不刻意恪守某一视角的整一性,在适当的时候灵活调整叙事角度,展示给读者的将是一个富于动感的、多元立体的审美空间。
结语
小说的叙述视角既然是观察、叙述的角度,自然具有认识的功能,叙述视角的选择和确定,不单是个技巧问题、艺术形式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和作家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密切相关。小说的叙述视角就是根据作家主观意图所确定的叙述主体及所选择的反映生活的观察点和立足点。诚如阿多诺所说:“技巧具有头等作用的地位,技巧本身引导具有反省能力的人进入艺术作品的内核”作者通过叙述视角叙述小说故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引导、暗示、启发读者去理解小说意义的过程。詹姆斯的小说创作,带来了小说叙事视角技巧上的深刻性变革,他的一系列第三人称叙述与人物(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视角结合的特色小说给英语文学界很大震动。《使节》作为他的“视角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既是作者生前自认为最优秀的一部作品,也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小说创作的经典范本之一。
参考文献:
[1]龚翰熊.欧洲小说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583.
[2]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1:64.
[3]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37—238.
[4](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0,143,144.
[5]李建军.小说修辞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