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
2009-06-03彭秀英
彭秀英
(湖南省古丈县第二中学4163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把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过程,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作为实施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里,教师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围着教师转,完全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促进其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1.1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首先,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学习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剂,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最后,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利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教《苏州园林》一课时,我设计如下导读提纲:①读“导读”,了解本单元组重点训练项目;②读课文“预习”,了解本课的特点与重点;③读课文生字,了解新词新意;④读全文,理请课文内容;⑤读课后的"思考、练习"两道题目,按自己的理解笔答出来;⑥把自学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这样让学生超前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当今课程改革的需要。所谓合作学习,即将班内学生按成绩、兴趣、能力、性别和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系统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为评价,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借助他人的帮助,通过人际协作,利用学习资料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合作学习是将个体间的差异化作一种教学资源,以达到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的。特别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能力的限制,很多工作需要有团队协作方能完成。因此,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认真开展合作学习,例如,教学《骆驼寻宝记》一课,在读课文时,教师抓住课后习题“在骆驼的眼里什么才是真正的宝贝”?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课文又是怎样写出来的。
3.探究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这次课改的重要理论支柱。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不应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与意义。”建构主义理论主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活动、感受,体验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建构自己合理的认知结构。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相对应,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的自信心,让学生获得体验成功的喜悦,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例如,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期行》一课结尾的教学是这样的:学生对于元方是否失礼产生了争议。教师第一次引导研读,问:“你们认为元方失礼的依据是什么?”读后有的学生认为是“入门不顾” 。教师第二次引导研读,问:“为什么?” 学生思考后,认为元方在父亲的友人面前,终究只是一个晚辈,而长辈都已经道歉,元方入门不顾不妥。这样争鸣式的探究既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经验,又鼓励学生独创性学习,打破思维定势框架,从新的角度对事物重新审视和观照,想别人之未想,思别人之未思,提别人未提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我们就能在新一轮课改中取得教学的主动权。
收稿日期:200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