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构图法进行思维整理和培养
2009-06-02张志
张 志
【摘要】人们交流过程更多的是靠语言和文字,但语言和文字并非交流内容本身,在教学过程中有一定局限性,借助构图法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外在化形象化就可突破这种局限性,特介绍了构图法的实际操作步骤和运用实例及它所体现的优势。
【关键词】构图法、思维、整理、培养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交流思想、情感,传播文化、文明的工具,在推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语言和文字都只是交流的工具、符号,而非交流内容本身,正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常造成两种困难:1学生不能透过语言、文字“符号”这层“外衣”把握其真实内涵。2、教师难以通过学生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及时确切的了解学生理解的真实程度,难以把握学生的思维症结,以及时帮助学生理顺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创造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和把握学生的思维过程,以保证学生顺畅汲取知识,保障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基于这种认识,在充分研究人的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构图理解法”,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科学记忆和培养科学的思维品质上都有优秀表现。
构图理解法是根据思维过程设计的,所以它既是科学的教法,又是科学的学法,实现了教和学两个教程的统一。构图理解法的针对目标是需要理解的重点,难点和要把握的知识整体。构图理解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步。1、对知识点进行初步的整体认识,并划分其构成要件。2、结合生活对每一知识要件进行理解。3、结合自己对每一知识要件的理解进行知识的整体形象构图。4、把构图与知识点的每一要件进行联系。比如:我们理解心理学中挫折定义:挫折是人们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损失、失败时产生的心理状态。首先我们把这一定义划分为以下几个要件:1、挫折是人们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2、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损失、失败。3、产生相应的心理状态。接下来我们对这三个要件分别进行理解,头脑中就会闪现各种各样有目的的追求活动;闪现各种各样的干扰,障碍和遭受的损失和失败;闪现遭受各种遭遇后的表情和心理状态。再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将这些要件具体或抽象化的形象表达并将要件进行有机结合,借助简洁的文字说明完成对挫折定义的构图表达,最后,结合所创构图与挫折定义反复联系,完成该定义在头脑中的形象化。按以上步骤我把挫折进行这样构图:并把其结构打印在头脑中,完成对挫折定义的形象记忆。而同样是这个定义,有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具体构图为“一人上躺在床上接受住院治疗的学生”并给图像命名为“学生病中急上学”。一幅简单的画面和命名将挫折定义的各个要件有机地组合起来,同样完成挫折定义的形象表达。因为人们的经验和思维不同,对同一知识的形象表达也不尽相同,但成功地表达有两个共同特征:
1、构图要有机体现所表达的知识点的全部要件。2、构图呈现一定的形象或结构特征,使知识的理解过程的思维活动由内在无形变为外在有形,并使知识的记忆由无形记忆变为有形记忆。这样我们就可以运用构图理解法向学生讲解知识,指导学生科学理解,科学记忆或者通过学生的构图诊断其思维症结并及时帮助学生理顺思维。
构图法的运用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构图的相互解读进行师生、生生间的心与心的交流。比如:“骄兵必败”的原因是这样的:骄傲的人总是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身上的缺点,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更听不进别人的忠言规劝,阻塞自己前进的道路,使自己不能发展,甚至失败,倒退。就骄兵必败的原因我做了这样一个构图:⊙命名为“围墙里的人”,要求学生解读。一个学生这样解读的:老师,您所画的墙不是真正的墙,而是骄傲者封闭的心理,因为骄傲的人自以为是,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也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更听不进别人的忠言规劝,恰恰像在心里筑起一道墙,而这正是骄傲者失败的原因,所以您构图“围墙里的人”。再比如:性格的定义即,性格表现为人的态度和行为所反映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有位同学画了“一个小人儿在放风筝”并命名为“放风筝”,另一位同学思考后进行这样解读:人的态度和行为由人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决定,同时又反映人的心理特点,体现人的性格:这就如同放风筝一样,人手控制风筝的运动,通过风筝的运动可以反映人手的相应运动并体现出一个放风筝的水平。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在孩子的眼中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这就是思维,是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构图理解法使思维这一无形的抽象的东西变得生动且具体,从而为科学的创造性的思维的培养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有过许多类似的交流,我不能一 一尽述,但长期的应用使我对它以下的优点越来越确信无疑。
1、 它可以帮助人们科学理解,科学思维,并强化理解和思维过程。
2、 它将人的思维过程外在化,形象化,从而使老师对学生思维的把握有了确实可行的途径,为培养学生的道学思维品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 它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与生活经验的广泛联系,大大加速了人们对知识的汲取和内化,有利于人们思想和素质的提高。
4、 它通过对知识进行理解,构图并进行知识和构图的有机联系,使知识实现有形记忆。
5、 它通过对知识的构图提高人们的想像力,锻炼右脑能力,有利于新思维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尤其在我国目前教育偏重于左脑的情况下,使它的运用更具有重要意义。
6、 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学科中需深刻理解及记忆的概念,定义、定理等较复杂的文字表达内容,是一种可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也许正是基于这些优点,一位几年前的学生特意来告诉我说:“老师,我现在算是体会到你的方法的妙处了。”我心中一阵窃喜,但我知道,这只是“脑科学时代”教育的基本要求,还有更多的脑的奥秘有待我们去揭示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心理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