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心理结构维度的分析
2009-06-02田林
田 林
摘 要:网络文学《悟空传》是对中国古典文学题材另类创作的产物,是新时代作家受中西文化双重影响的产物。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三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对文本中人物进行剖析,从而对文本思想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悟空传》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2000年网络文学界诞生了一个“今本”《西游记》——长篇小说《悟空传》,赢得了广大网民读者的青睐,获全国第二届网络大赛作品奖。《悟空传》以《西游记》为蓝本,对传统《西游记》的主题和价值观进行了颠覆。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三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对文本中人物进行剖析,从而对文本思想进行新的解读。
一、悟空的“失忆”与“回忆”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构成人们的精神过程。潜意识虽然被我们压抑于心理的深层,但它时时把自己“化装”成类似的因素,然后把自己的“潜能”转移出去,从而达到潜意识自我表现的目的和愿望。
在《悟空传》文本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关于潜意识心理的描写。出场的孙悟空失去一切记忆,对自己是谁只停留在他人对自已的定义上,这个他人即是神仙。神仙告诉悟空,他曾是花果山的一只妖猴,因不敬天帝而被如来镇压在五狱山下五百年,只要他能在取经路上多杀几个妖怪,并且再完成三件事,就赎了他的前罪。但事实上孙悟空的前世是什么呢?他的前世是一只本领非凡的花果山猴王,五百年前大闹天宫,带领妖族和天宫打了多年的仗。他的威武战绩令妖族敬畏,他的名字、事迹令天庭神仙闻风丧胆。
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童年生活中的绝大部分内容并不是完全从我们的精神中消失了,而是被压缩到了潜意识中去,那些能勾起痛苦回忆的部分,就是被压抑到最底层的部分,那些痛苦的、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的部分遗忘得最彻底、最干净。 在小说中,我们可以把孙悟空五百年前大闹天宫的历史看作是他的童年内容,他的反抗最终遭到镇压,自己也被压在五狱山下五百年,风景如画的花果山被毁灭,妖族永不得超生……所有的内容由于人为的因素,被压抑到孙悟空的潜意识中,它是不能被本人意识到的,但是,它通过伪装等手段骗过前意识的检查,改头换面表现出来。
二、“成神”与“成妖”的徘徊
潜伏在潜意识层的本能冲动和感性欲望要突破意识,就必然有阻碍,这个阻碍是什么呢?人们总是生活在某种既存的社会价值规范中,这种既存的社会价值规范,努力把我们纳入其秩序体系。凡是承认这种秩序并遵守它的人就被赋予正面价值(神),而那些怀疑、不遵从秩序的人就被赋予负面价值(妖),并由此被剥夺存在的权利。在小说中,天庭是孙悟空本能冲动和感性欲望的阻碍者。
《悟空传》中的神是作者否定的对象,他们被描绘成委琐、自私、贪生怕死的形象,难以让人对这群神仙产生敬意。自私自大的神仙不能容许自主自命的生灵存在,而且镇压的手段极其残酷。一开始,孙悟空不屈服于神的统治,率领众生灵与神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搏斗,但搏斗的结果是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他终于屈服了,认同了既存秩序,而且还顽强地欺骗自己:我是一个神,不是妖。
在取经路上,另一个悟空出现了,自称“没有被抓住过”,而称被压山下者是“傻冒”,我们称之为“Un悟空”(借英语表非前缀)。两个悟空,前者贯穿始终,后者乃欲望所化,是因为欲望长期被压抑,导致心理状态失衡,这乃是精神分裂之物。Un悟空是潜意识中的强烈个人欲望,它没有因外界事物所改变,时不时地跳出来进行反抗、斗争。当Un悟空死的时候,悟空强烈的欲望灭了,其成神还是成妖的冲突也平息了,只是,他自己也死了。小说通过描写潜意识的心理层,展示了孙悟空在内心中的两个“我”的不断斗争,最终孙悟空在把既存秩序捅破一个洞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认同。
结语:毁灭与涅槃的轮回
《悟空传》把肯定潜意识层的个人欲望这一观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不受外界的束缚,为了体现自我个体的存在,悟空一直在斗争,直至毁灭。《悟空传》中悟空死后的一章节,写了童年时期的孙悟空在花果山的生活,既可以看作是对悟空出生经历的一次补充叙述,也可以看作是对死去的悟空重生的叙述。而后者更适合全文的结构布局:死后的悟空回复到初始状态,回到蕴育生命的源泉——子宫。这个结局可以看作是主人公的再一次重生,具有反抗精神的主人公将继续未完的战斗。
参考文献:
[1][奥地利]弗洛伊德.本能的冲动与成功[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4.
[2][美]斯佩克特.弗洛伊德的美学:艺术研究中的精神分析法[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3]王宁.文学与精神分析学——王宁文化学术批评文选之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4]阮宜正.探视心灵——精神分析的源与流[M].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2004.
(田林 武汉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4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