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英雄李云龙
2009-06-02高亚娟李鹏
高亚娟 李 鹏
摘 要:文学作品要求多样性,英雄人物也可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很多文学作品里的英雄形象总是正儿八经,让人觉得死板、不真实,但李云龙却很鲜活。李云龙是一个“另类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人性化的英雄”。他就像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触手可及,小毛病一大堆,却生动有趣,某种程度上,正好印证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想象。李云龙虽然是过去的人物,但他的个性却符合当下的审美趣味。
关键词:李云龙 “土匪说” “英雄说” 亮剑精神
《亮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历史军事题材小说,书中塑造了李云龙、楚云飞、孔捷等一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也收到了轰动的效果,好评不断,应该说是一部比较成功的作品。
李云龙这个角色值得回味,我们不能只看他的外表,就单纯地认为他是一个大老粗,其实他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正因为如此,这个人物才更加真实可信。
李云龙是一位叱咤风云、百战沙场的职业军人,他的一生都在血与火中不断拼搏。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亮剑精神让人感受颇深。“两个剑客碰到一起,狭路相逢勇者胜,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的剑客,你也要敢于亮剑,比的不是生死,而是你亮剑的勇气,你勇往无畏的精神。”这是李云龙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一种军人的性格和气质。这种亮剑精神恰到好处地反应出了他作为职业军人的那种铁一般的性格,还有他那北方汉子的豪爽之情。不可否认李云龙是个英雄,但他身上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比如他平时说话骂骂咧咧,无组织、无纪律等等。
也因此,李云龙这个艺术形象引起了诸多争论,赞誉和批评的意见针锋相对。喜欢《亮剑》的人认为,《亮剑》主人公李云龙性格最为鲜明。他在嗜血的拼杀中,在为战友之死的复仇中,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压倒一切的霸气;但李云龙又绝非一介武夫,他有粗鲁豪放的一面,也有冷静沉着的一面。 在他身上,最突出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亮剑精神。这也是这个艺术形象最大的亮点。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无论是在军事实力,还是人力科技方面都比日本逊色,但却最终战胜了这个强大的敌人。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每个人对这场战争的胜负因素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认为是邪不胜正,有的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最终取得了胜利。李云龙毫不犹豫地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是军魂!”
实际上,《亮剑》这部小说一直在传达着这样一种信念,中国军队、中国军人正是靠着亮剑精神这一军魂,才最终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强敌。只要这种军魂不死,我们的士兵就有着超越一切的毅力。就像李云龙一样,面对再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便是“亮剑”精神,也是中国军人的军魂。无论敌人如何之强悍,我们必须亮剑,而一旦亮剑,血溅七步,所向披靡。
亮剑精神是种过人的胆略,必胜的气势,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的坚定决心。保家卫国是军人的使命,为了完成任务,哪怕失去生命也不退缩,这是种怎样的精神啊!一息尚存、战斗不止。狭路相逢勇者胜,豪气纵横,为民族自由而浴血百战;铁骨铮铮,为将军尊严而宁折不弯。李云龙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举手投足透出的激情与振奋,让那些即使远离军事,远离历史的人也不止一次想象着那是怎样一个时代,炮火纷飞,铁血柔情。
不喜欢李云龙的人,往往把他的性格作为攻击目标。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十足的‘兵痞和‘土匪”。他一点都不像八路军的高级军官,甚至没有一点人民子弟兵的味道。在他眼里,什么组织原则、革命纪律统统不管用。只要他喜欢,他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红军长征的时候,由于买不到粮食,他曾经纵容部下抢劫老百姓;还有他擅自脱离大部队,在没有接到命令的情况下,伏击敌人的车队,其实这是很冒险的,完全凭借经验,没有情报和侦察,如果车队伏击失败了,敌人又威胁到我方总部机关,那么他的罪过就大了;再比如,他为了救回自己的老婆、为了替自己的战友报仇,擅自调动部队攻击县城。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他这次行动上级机关完全被蒙在鼓里!
当然还有为替自己的警卫员报仇,他把已经答应投降改编的土匪部队消灭了;没有经过请示擅自攻击敌人,掠夺伪军装备,以及借平叛为名,缴获友军装备等等。这些行为,哪一条都是要受到严厉处罚的,其中很多还够枪毙了!但那个时期是战争年代,军人只要能够打仗,就是人才,像他那样的军事指挥员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因此他每次犯错误都带罪立功。这也就是李云龙参加革命军队这么多年,一直都是团长的原因。
正是由于李云龙的种种出格行为,使得很多人总爱把李云龙和土匪相提并论,更有人认为李云龙的行径是地痞、无赖。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土匪。见利忘义,欺压良善,无恶不做,没有精神,没有思想,没有信仰,有奶就是娘的这种人才是土匪,代表性人物是黑云寨的二当家。不错,李云龙的行为有时候是粗俗鲁莽,但是,我们仔细想想也就释然了,那时侯的中国工农红军除了极少数是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进步的富家子弟外,大部分都是劳苦大众出身,比现在的民工文化水平还差得多,因此行为就不会很文明。所以,对于李云龙像土匪的批评,完全是毫无道理的。更何况,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陷。李云龙是那个时代造就的英雄,抗日战争需要这样的军人。
人们对英雄的界定离不开时代环境,按照我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我们的军人应该都是爱民如子、热爱群众的好军人,服从命令听从指挥那更是不在话下。于是,很多文学作品里的军人总是正儿八经,让人觉得死板、不真实,可李云龙却很鲜活。他虽然是过去的人物,但他们的个性却符合当代的审美趣味。
与以往那些脸谱化的英雄相比,李云龙是一个“另类英雄”,同时也是一个“人性化的英雄”。他就像是身边的普通人,触手可及,小毛病一大堆,却生动有趣,某种程度上,正好印证了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想象。过去的战争剧常常是只有战争没有人,英雄人物被空洞化、理想化,如今英雄们终于“落地”了。
艺术创作必须讲究规律,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塑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毫无疑问,《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一个不好管理的角色。但是他对国家、对民族、对抗日大业却有着无比的忠诚。这个人的“粗口”不仅不让人反感,反而让人觉得亲切;这个人的大大咧咧也给人一种视死如归的大将风度。相反,如果一味要照顾什么“高级干部的整体形象”而采取了与此相反的处理方式,那么,这个艺术形象就会失色许多。
从李云龙身上,可以看出什么才是真实的英雄,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缺点有性格的人,而不是那种样板式的英雄。李云龙这个人虽然很粗鲁,很霸气,但他的霸气是充满正义的,是对正义的强力维护!而他从没有用他的霸气为他自己做过一丝一毫的事情,他宁愿牺牲自己刚过门的新婚妻子而不愿意让自己的士兵再多付出生命的代价;他宁愿自己冒着被鬼子发现再次被包围的危险,故意开火暴露目标掩护政委突围;他宁愿冒着被鬼子全歼的危险,主动攻击大队的鬼子,从而掩护乡亲们转移;他身染重病,怕拖累部下,宁愿让部下把自己留下来等死,也不愿和尚背着他走,并用手枪硬逼着和尚撤;被鬼子围在小屋里的时候,他宁愿迎着鬼子的刺刀,死在进攻的路上,也不愿安逸地被烧死在小屋里。
这种大义凛然、无私无畏、有情有义、顶天立地的汉子,怎么能和土匪相提并论?如果李云龙算不上英雄,谁还能当得起英雄的称号?
其实,很难说哪个英雄更像英雄,董存瑞、黄继光都与那个时代的精神氛围切合,李云龙这类人性化的英雄与如今人们的审美趣味正好吻合。他的特点是个性鲜明、重意气,但是心眼又多。鬼点子一个接一个,很多军事首长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他屡次被降职处分,当过伙夫、马夫、炊事班长等等。最后1955年解放军授衔的时候,其他很多将领在军级职务上都被授予中将军衔,可是他却低了一级,被授予少将军衔,其实这里面也有他过去受过处分的因素。哪怕在军事学院读书期间,他也屡次捣蛋,和教官甚至学院的院长作对,后来老首长出面才把李云龙压住。这样一个飞扬跳脱的英雄人物,让人不喜欢都很难。
文学作品要求多样性,英雄人物也可以有不同的性格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如今,我们的社会需要多种不同的组成元素,就像一元色太单调了一样,李云龙这种人的出现,体现了我们对另类英雄的看法开始转变。英雄人物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人如果都一个样子,那就太没有个性了,也就失去了创造力。 也因为李云龙这个不同于以往的英雄人物形象,人们的眼前一亮,很快就接受了他,并且让读者十分喜爱。
(高亚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李鹏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1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