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隐还是干谒
2009-06-02徐春芳
摘 要: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的主旨,多解作干谒求进或表现隐者内心矛盾。而从洞庭母题所包含的秋、送别等涵义,“临渊羡鱼”之典下句“退而结网”的比拟来看,这是一首表达谦恭、平和、阔大的盛唐隐者情怀的诗,干谒与矛盾都非确解。
关键词:孟浩然 《临洞庭》 诗旨
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作《临洞庭》)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尤为脍炙人口,实乃千古名句。孟浩然是唐代著名隐士,但对他的这首诗,尤其是末两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一般认为是表现了隐士内心其实也有干谒求进的政治诉求,或者认为这至少反映了“求隐”与“求显”之间的矛盾心理。
“临渊羡鱼”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思是与其空想,不如积极付诸行动。所以也就有许多诗解围绕“临渊羡鱼”这一出典,认为此诗主旨是向张丞相干谒求进。比如,清代著名诗论家沈德潜就认为此诗:“起法高浑,三四浑阔,足与题称。语云,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意外望张公之接引也。”[1]近人主张此诗为干谒说的,如施蜇存先生,他在《唐诗百话》里说:“‘济是一个关键性的字,济字的本义是渡河越水,引申而有工作或事业成功的用法……他希望得到张九龄的荐举、提拔,好比给他一条船,使他能渡过大湖。”[2]并从写景赠人诗的一般体式入手,他说:“写景而兼赠人的诗,一种是赠别,为送人远行而作诗。以写景开始,结尾寓送行之意。另一种便是求荐,动机基本是写景,但借题发挥,转到求荐的意思……转得很高明。”[3]赵桂藩先生《孟浩然集注》:“此诗写洞庭湖混茫壮阔之景象与作者汲汲求仕之心情。”[4]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的《唐诗今译》:“此诗是作者在洞庭湖时写给张丞相九龄的,希望得到他的引荐而步入仕途。” [5]《孟浩然韦应物诗选》:“这二句暗喻自己没有机会得到一官半职,希望得到张九龄推荐。” [6]由此可见,由于诗中“舟楫”、“羡鱼”两词所寓有的希望得到帮助或希望得到收获的意义,一般见解,都已经把这首诗作为这位著名隐逸诗人寻求政治干谒的明证了。
解读此诗首先涉及到对孟浩然思想背景的总体了解和评价。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隐士,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李白《赠孟浩然》,《全唐诗》卷一六八)可见,李白对孟浩然超脱潇洒的隐士风节,膜拜有加。后世一般也视孟浩然为清隐之人,但人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唐代的隐士有时也是对政治汲汲进取的,“隐”是为了“显”,故有“终南捷径”一说。闻一多先生就认为孟浩然的思想是矛盾的结合体,他说:“我们似乎奖励人性中的矛盾,以保证生活的丰富,几千年来一直让儒道两派思想维持着均势,于是读书人便永远在一种心灵的僵局中折磨自己,巢由与伊皋,江湖与魏阙,永远矛盾着,冲突着,于是生活便永远不协调,而文艺也便永远不缺少题材。”[7]接着,他又写道:“孟浩然一生没有功名,除在张九龄的荆州幕中当过一度清客外,也没有半个官职,自然不会发生第一项矛盾问题。但这似乎就是他的一贯性的最高限度。因为虽然身在江湖,他的心并没有完全忘记魏阙。下面不过是许多显明例证中之一: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8]闻一多先生正是以此诗中的末两联作为孟浩然矛盾思想的例证,虽然是隐,但还是希望有渡人的“舟楫”,来达到彼岸的“显”;但想想还是算了,虽然“临渊羡鱼”,但并不退而结网,所以,诗歌表现了一种矛盾的心态。可以说,闻一多先生的诗解是非常精辟的,指出了诗人矛盾的一面。主“矛盾说”的还有刘大杰先生,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孟浩然却有儒家的入世思想……所以在他的生活思想中,交织着复杂的矛盾。他的矛盾,主要表现在退隐和进取的思想斗争上。”[9]可以说,除了干谒说和矛盾说之外,很少有把这首诗与求隐的志趣联系在一起理解的。
其实,暂时放置主旨的讨论,首先从结合全诗的意境来看,不管是求隐还是干谒,此诗的基调是阔大的,基本没有以求干谒的气短,也绝无退而求其次般的无奈,如明代唐汝询认为此诗最终并非是求干谒,但又说:“兴求仕之思复量其才而不欲进也……端居而愧此明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反其意而用之,徒有羡鱼情,却无退而结网之志。”这里,虽把诗旨归为“隐”,但却认为是一种被动的、低回的情绪。我们认为这种理解与全诗的基调是不符的。首先,从“洞庭湖”所包含的母题意象看。洞庭在古代诗歌中的母题象征,首先是与“湘夫人”有关。相传尧以二女妻舜,有苗不服,舜往征之,二女从而不返,道死于沅、湘之中,是为湘夫人。“洞庭”包含着丰富的意蕴。一是地理上的概念。相对于中原而言,此为南方苗裔之地,边远穷荒。《史记》里吴起说:“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恃此险也,禹灭之。”唐代与远古的地域观念虽已相差甚大,但唐的地域观念,与宋代尤其是明以后江南快速发展的地域观念是完全不能等同的。故在唐及以前,涉及到“洞庭”,首先是地域感观上的一种边远悲凉的感受。最有名的是《楚辞·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句诗,把洞庭湖与秋、水、悲、阔大等这些关键词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又如《楚辞·哀郢》:“将运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这也是表现诗人忧愁的内心,述说没有安身之处的诗句。唐人写洞庭,也大多是围绕“秋”、“水”从楚辞而来的母题内涵,而基调也多为阔大悲凉。如卢照邻《琴曲歌辞·明月引》:“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全唐诗》卷二三);李白《杂歌谣辞·临江五节士歌》:“洞庭白波木叶稀,燕鸿始入吴云飞。吴云寒,燕鸿苦,风号沙宿潇湘浦,节士感秋泪如雨”(《全唐诗》卷二九);骆宾王《在江南赠宋五之问》:“潇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全唐诗》卷七七)。洞庭由于是与秋天以及湘夫人的传说连在一起,所以,这一题目也是送别、赠人的绝好题目,有着人孤单渺小的身影没入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深处的一种象征意味。故唐诗中以洞庭为关目作送别诗的很多。例如王维的《送邢桂州》:“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全唐诗》卷一二六);陈子昂的《送客》:“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全唐诗》卷八四);刘长卿的《送李侍御贬郴州》:“洞庭波渺渺,君去吊灵均”(《全唐诗》卷一四七)。
而孟浩然的这一首《临洞庭》也与秋天与赠别的洞庭母题联系在了一起,而又与别的洞庭诗有很大的不同。首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点出秋天,浩渺无边的湖面,阔大的景象呼之欲出。次联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用感观的手法,写出了洞庭湖在秋日阳光照耀下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壮美景观,完全没有秋天的衰颓气息。可以说,是典型的盛唐气象在这位盛唐伟大诗人笔下的反映。面对秋天的洞庭湖水,屈原、湘夫人、贬谪的边远之地等等,在别的诗人那儿是紧紧与洞庭湖联系在一起的一些意象,在孟浩然这位盛唐诗人笔下全都远去。正由于此,王夫之就认为孟浩然此诗与这样的母题就不相合,他说:“‘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自然是登岳阳楼诗。尝试投身作杜陵,凭轩远望观,则心目中二语居然出现,此亦情中景也。孟浩然以‘舟楫、‘垂钓钩锁合题,却自无干涉。”但远去并不意味着不存在,只是通过一种历史的兴概融入了自然的壮阔景象中了,所以虽然王夫之评此诗不合题,但这正是此诗的盛唐气象之所在,也因此才有了传诵千古的名句。这样开始的基调一转而入后两联的“舟楫”与“羡鱼”。用“干谒”或“矛盾”这样的解释,似乎与全诗一开始营造的氛围不能协调,所以也有人据此评这首诗在这方面不够完美。其实,这时我们要回到诗题上来。“赠张丞相”,是赠人诗,且是位居人臣之首的丞相。那么,首先是谦虚地提出自己的隐者身份是苦于“无舟楫”,对在位的丞相,于礼貌上来说,也应该表现出对政治及职位的向往。不然,于赠诗中极表一己之高洁,显得过于矫情与高傲。这在那些知识分子与朝政不相合作的年代里,隐士才要极显其不“同流合污”之情操,而在盛唐,这正是隐士的开阔心胸,隐者情怀不是偏激的,而是平和而自信的,故能在权臣面前礼貌地表示谦恭之意。末联“空有羡鱼情”究竟该作何解呢?“临渊羡鱼”之典,字面之意是说看到别人的收获,不要只是空有羡慕之情,而要“退而结网”,付诸实践。对一位丞相,如果是想干谒,用此“退而结网”之典,已经是于己于人,都已拟于不伦,孟浩然作为人品高洁、学问渊博的“孟夫子”,如何会出如此不雅的错呢?故“临渊羡鱼”之典,要考虑“退而结网”的后半句,此句确切理解应是:即使看到那些垂钓者收获不少,但是对作者来说,也只是有一些羡慕之情罢了,完全没有“退而结网”的念头。
总之,《临洞庭》末两联是谦恭而明白地表明了自己隐逸的志趣。而这种温和、阔大的盛唐隐者气度,是晚唐及以后的隐士身上难以见到的,再联系此诗前半部分壮阔的气象,所以解诗者都把这首诗误读为是干谒求进之诗,或者是表现隐者内心矛盾的诗,而事实上这是一首真正的隐者之诗。
注释:
[1]转引自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版,277页。
[2][3]施蜇存:《唐诗百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105页,106页。
[4]赵桂藩:《孟浩然集注》,北京:旅游文化出版社,1991年版,202页。
[5]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编:《唐诗今译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
[6]刘道生主编,李小松选注:《孟浩然韦应物诗选》,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9页。
[7][8]闻一多:《唐诗杂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32页,第33页。
[9]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3页。
(徐春芳 浙江省仙居县安洲中学 31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