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成语中“东”的认知

2009-06-02

现代语文 2009年3期

顾 倩

摘 要:成语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形成和使用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汉民族的思维。本文从空间认知和转喻认知的角度对成语中的“东”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成语中“东”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汉语成语 “东” 空间认知 转喻认知

一、引言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温端政的《汉语语汇学》认为在成语的理解上经历了由广义到狭义的过程。广义上认为凡是“社会上流行的语句”都是成语。但许多学者不主张采用这种说法,而是对成语采取狭义的界定。史式在《汉语成语研究》中指出:“凡在寓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一般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其特定含义,不能望文生义,在句子中的功能相当于一个词的定型词组或短语,谓之成语。”周祖谟先生在《汉语词汇讲话》中也对成语进行了狭义的界定,他认为:“成语就是人民口里多少年来习用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其中大部分都是从古代文学语言中单作一个意义完整的单位承继下来的。它的意思可以用现代汉语来解说,但是结构不一定能跟现代语法相合。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一般都是四个字,它是相沿已久、约定俗成的具有完整性的东西,所以称为‘成语。”

前人对成语多从结构、修辞的角度进行研究。而本文认为,对成语的理解应重视从认知的角度着手。本文选取《中国成语大辞典》中符合狭义成语概念并含有“东”的成语,从空间认知和转喻认知的角度,探讨成语中“东”的认知过程。

二、“东”的空间认知

(一)方位实指

刘宁生曾在《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中提出“目的物”与“参照物”的概念,认为“目的物”是要凸显的物体或者事物,“参照物”是确定目的物位置或方向的物体或者事物。汉语表达空间方位的方法随着目的物与参照物的空间关系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词语。人作为时空中存在的个体,最先感受到的便是自身与外部空间的关系,进而具备对空间的认知能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方位词语。确定方位需要有参照物,根据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汉语中的参照物应具备的特征是已知的、具体的、显著的、相对较稳定的事物。“东”“南”“西”“北”这四个方位词则是以自然界的事物为参照物的,罗常培《语言和文化》中谈及方位观念时说“往往拿日头的出没作标准”,即我们现代认为日出的方向为“东”。

许慎《说文解字》中“东”的字形是,解释为“动也。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东”的方位本义是日出的方向。从本义引申出在参照物靠近日出的方向,即东方。作为本义的概念必然会融入成语中,如:东方将白。这样的成语还有东箭南金、东南竹箭、东兔西乌、东西南朔、齐东野语、什伍东西、辽东白豕、江东父老、日东月西、旭日东升、失之东隅等。

(二)虚指方位

“东”在汉语成语中不光能指太阳升起的方向,还虚指在某个地方。这种虚指在成语中常常以“东”“西”对举的结构出现,如“东躲西藏”“东奔西突”,而在语义上有两种情况。

1.成语中的“东”“西”虚化表示四处,“东”和“西”表示距离从东到西跨度的覆盖,所以“东A西B”也可以理解为四处AB,到处AB,来表示距离之长、范围之广和目的不固定、不明确。

这样的成语有:东奔西走、东猎西渔、东张西望、东倒西歪、东涂西抹、东奔西跑、东征西讨、东食西宿、东南之美、东躲西藏、东拼西凑、东挪西移、东遮西掩、东零西落、东诓西骗、东拉西扯、东砍西斫、东张西望、东睃西望、东扯西拽、东溜西逛、东逃西窜等等。

2.另一类“东A西B”类的成语表示的不是距离的覆盖,而是指东西方向的相背,所以“东”“西”指某处。

这样的成语有:东奔西向、东鳞西爪、东劳西燕,东趋西步、东声西击、东鸣西应等等。

三、汉语成语中“东”的转喻认知

汉语中部分含有“东”的成语是符合汉语表述空间位置关系的方法的,而另外一部分成语中的“东”表述的并不单单是空间位置关系,如“紫气东来”“东门归路”“付诸东流”“东窗事发”“东风拂面”等。这些成语中的“东”往往变成了语言中的一种符号,代表某种特定的意义,而特定意义的形成必然与该民族语言的文化基础和心理基础有关。

(一)转喻

转喻是利用两个相关认知域(属于同一认知模型)之间的接近和关联性,用显著度高的认知域“过渡”到显著度相对较低的认知域。

(二)“东”的转喻认知

1.转喻尊位

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太阳是人类自古以来能见到的最亮的天体,它能带给人们温暖、光明,驱走寒冷与恐惧。太阳规律性的东升西落带给人类无限的神秘感,太阳给万事万物带来希望,“东”就意味着温暖、光明和新生。所以在汉民族的传统风俗中以东为大、以东为尊。古代神话中的“东君”就是日神;古人睡觉的姿势也很讲究头朝东;古代宫中以东宫为首;富贵人家的住宅也在城东。

紫气东来、福如东海等成语都是“东”转喻尊位。

2.转喻地理面貌

(1)东风

在汉语中,“东风”通常指“春风”。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当东面海洋上的风吹向陆地时,也正是大地回春,气温变暖的时节,所以“东风”带给人的是徐徐暖意,这种暖意又使人联想到老师和声细语的谆谆教诲。中国人对东风情有独钟,赋予了“东风”美好的意义,如东风浩荡、东风压倒西风等。

(2)东去

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所以中国河流的走向一般都是自西向东,最终汇入大海,所以“东去”有一去不返,逝去惋惜之意,如大江东去、付之东流(付诸东流)等。

(3)东邻

太阳东升西落,我国处于北半球。中国的先民们根据这一特点,建造房屋时,门窗一般都是朝南向的,一户挨着一户,形成了东西方向的居民区。成语中也有很多以“东”为邻的例子:东邻西舍、东施效颦、东墙处子、东壁余光、宋玉东墙、不识东家等。

3.典故转喻

汉语中很多成语是根据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浓缩而来的。在使用过程中,人们已经不着眼于典故,甚至已经不涉及到典故的内容了,成语本身就成了这个典故的符号。“东床”“东窗”“东门”“东市”“东山”等,都是这种符号,与这些符号组合而成的成语也形成了转喻。

(1)“东山”转喻“退隐”

《晋书·谢安传》(卷七十九)载,东晋大臣谢安,知识渊博,可朝廷几次请他去做官,他都隐居不出。后来,朝廷任他为佐著侍郎,不久即托病辞官,归隐东山。扬州刺使庾冰屡次敦逼他出山做官,他推辞不掉,但也只做了一个月的官又告辞职。后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他出任司马,朝士们都为他送行赴任,其中高崧对他开玩笑说:“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谢安这次出山任职,已是40多岁了,但他很快成为辅佐晋帝国的干练之臣。后以“东山再起”比喻再度任职,有时亦指失势后再度崛起,同时,亦以“东山高卧”作为隐居的代词。

与“东山”相关的成语还有“东山之志”“东山高卧”“东山复起”“角巾东路”等。

《晋书·谢安传》(卷七十九)载,秦王苻坚亲率百万之人南侵东晋,晋加封谢安为征讨大都督,与其侄谢玄共同抗击苻坚,结果秦军大败而逃。谢安由此统功进封太保,创立勋业。因谢安早曾隐居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故将此称为“东山勋业”,用以喻指破敌立功之将帅。

(2)“东门”转喻“难以还乡退居”

《汉书·疏广传》(卷七十一)载,汉宣帝时,疏广与其兄子疏受同时教授太子,疏广为太傅,疏受为少傅。太子每次朝见,都是太傅在前,少傅在后,并为师傅,朝廷以此为荣。五年后,见太子精《论语》,通《孝经》,叔侄二人同时告病还乡。归乡时,公卿大夫及其故人等皆饯行于“东都门外”。后人便用“东门归路”或“东都外”来赞颂还乡隐居,知止不殆之事。唐·戴叔伦《送车参军江陵》诗有“海上旧山无的信,东门归路不堪行”之句,即以“东门归路”为喻,述难以还乡退居的心情。

与“东门”相关的成语还有“东门黄犬”“东门逐兔”“相扶东门”等。

(3)“东市”转喻“被诛杀的命运”

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卷一○一)载:汉景帝继位后晁错被任为御使大夫,他建议根据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土地。景帝命列侯宗室商议此事,当时,由于皇帝在场没有一个人敢提出异议。可是,下朝后诸侯宗室都跳起来骂晁错。晃错的父亲赶到京城想劝他,停止削蕃,晁错说:不这样做,国家就不好了。晁父说:刘家好了晁家可完了。说完就饮药自杀了。十天以后,吴楚十国果然以诛晁错为名,起兵造反。在窦婴等人的建议下,景帝命令晁错穿上朝服,然后把他杀了。后以“东市朝衣”指大臣被杀。

(4)“东窗”转喻“阴谋罪恶败露”

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倖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宋朝大奸臣秦桧私通金国,把连战连胜的岳飞从前线召回,秘密地将岳飞害死在风波亭中。据说,秦桧陷害岳飞的奸谋,都是在他家东面的窗子下,与他的妻子王氏共同计划出来的。不久,秦桧死了,他的儿子秦僖也相继死去。秦桧的妻子王氏请来了道士超渡冤魂,并且请他到地府去看看秦桧父子的生活情形。道士到了地府,看到秦僖被关在牢狱里,又看到秦桧戴上厚重的铁枷,正在做苦工,受着许多折磨。秦桧看见道士,就哀声说:“麻烦你回去对我的夫人说一声,我和她在东窗下商量的那件事,现在已经被揭穿了。”当然,这段故事是后世的人为岳飞泄冤而编造出来的神话。但“东窗”则作为阴谋的意义固化了下来。

与“东窗”相关的成语有“东窗事发(东窗事犯)”“东窗之计”“东窗消息”等。

(5)“东床”转喻“女婿”

相传晋朝时,太傅郗鉴的爱女郗璇眉清目秀、聪明伶俐、妙龄待嫁。郗太傅听说丞相王导的几个儿子各个长得很英俊,便有意与王府结儿女姻亲。王丞相对这门亲事也很同意。一天,郗太傅派一个门客拿着自己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的几个儿子都饰容待客,有的还有些拘谨,只有一个年轻人,袒腹卧于东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郗太傅闻听此言后高兴地说:“就选那袒腹东床的为婿。我就得意这样的,他将来肯定是一个好女婿。”太傅郗鉴后来又经过进一步了解,原来这个青年是王羲之,便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

与“东床”相关的成语还有“东床快婿”“东床坦腹(坦腹东床)”“东床姣婿”“东床择对”等。

除此之外,“东”在成语中还有用地名、姓氏等的情况转喻一种地方或一类人,如“东观续史”中的“东观”即指汉代官家藏书的地方,转喻为重要文化的集散地;“东郭先生”中“东郭”是中国姓氏中的一个复姓,转喻为对坏人讲仁慈的糊涂人。这些文化信息也凝固在成语中,作为文化符号延续使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成语中“东”的认知是基于汉语表达空间概念的思维与方法的空间认知与转喻认知的相结合。这样的认知方式不仅揭示了成语中“东”的形成和使用规律,更探讨了汉语成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认知心理。空间认知规律与转喻规律的结合,即通过对语言中某一领域认知的经验去理解另一领域中相关的知识,寻找语言与语言,语言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的共性规律,这无论对语言本体研究还是第二语言习得与教学都深有裨益。

参考文献:

[1]王涛.中国成语大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2]温端政.汉语语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4]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顾倩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11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