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否定羡余词的特性
2009-06-02王助
王 助
摘 要:汉语中一些原本表示否定的词在特定句式中不具有否定意义,且有没有这样的否定词不影响句子的肯定意义。这些词可以被称为否定羡余词。本文考察了汉语中否定羡余词的多重特性。
关键词:汉词 否定 羡余词
汉语中有些否定词在某些句式中不具有否定意义(如“差点儿没累死”中的“没”),有没有这样的否定词,不影响句子的肯定意义。朱德熙(1980)等称类似“差点儿没”中不具否定意义的“没”的成分为否定羡余成分①。石毓智(2001)称这样的词为羡余否定词。但我们认为还是称否定羡余词较合适,因为它们不是否定词,而是羡余词。汉语中还有其他类别的羡余词,比如:“你给我好好做作业”中的“给我”,它既不是动宾结构,也不是目的状语或方式状语,它就是羡余词,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本文着重分析汉语中否定羡余词的多重特性。②
一、带有否定羡余词的汉语句式
在汉语中,否定羡余词有“没”“不”“别/不要”“未”等。它们可出现在下列句式中:
(一)表示事实上还未发生某事的一些句式,如:差(一)点(儿)+(没)+VP;险些+(没)+VP,几乎+(没)+VP;(没/未)+VP之前;差……(到/不到)×点等。
(1)这一拳险些没要了阿城的命。(= 险些要了阿城的命)③
(2)我家洗衣机那一声爆炸差点没要了我的命。(= 差点要了我的命)④
(3)大队的知青们知道后,几乎没抄了刘支书的破家。(= 几乎抄了刘支书的破家)
(4)在没出门之前,老妈就跟我说了,别在那吃饭。(= 在出门之前)
(5)未出发之前,已经估计到了旅途的艰难。(= 出发之前)
(6)落款的日期是2005.9.3晚差十分不到十点。(= 差十分(到)十点)
例(4)中的“没”是否定羡余词,可以去掉。如果说“在还没出门之前”,“没”虽然仍是否定羡余词,但不可以去掉。同样,例(5)中如果说“还未出发之前”,“未”虽然是否定羡余词,但也不可以去掉。
“一口气爬到山顶,没累死我”,这句话中的“没”不是否定词,而是否定羡余词。它应该不是在“累死我了”上简单地附加“没”,因为加上“没”,就要去掉“了”(可以说:“没累死我”;不可以说“没累死我了”)。感觉上这个句式更应该是从“差点没”转换过来的,即:差点累死我→差点没累死我→没累死我。
下面看看这些句式中使用否定羡余词的频率:
在网上查:“险些摔倒”有89,600个结果,而“险些没摔倒”有300个结果。再查:“险些迟到”有76,800个结果,而“险些没迟到”仅有12个结果。这说明:在“险些+(没)+VP”句式中,不含否定羡余词的句子还是大大多于使用否定羡余词的句子。⑤
在网上查:“差点累死”有21,100个结果,而“差点没累死”有5,600个结果。再查:“差点吐出来”有31,500个结果,而“差点没吐出来”有19,800个结果。再查:“差点晕倒”有229,000个结果,而“差点没晕倒”有27,000个结果。这说明:在这个句式中,不含否定羡余词的句子一般还是多于使用否定羡余词的句子。另外说明:在“差(一)点(儿)+(没)+VP”句式中,因动词的不同而使得使用否定羡余词的频率差距较大。
虽然在“几乎+(没)+VP”“差(一)点(儿)+(没)+VP”和“险些+(没)+VP”句式中,“几乎”与“差点儿”“险些”的用法类似,后可接一个含有否定羡余词的句子,但“几乎”后接含否定羡余词的句子的概率要低得多。比如在网上查:“几乎累死”有1,660个结果,而“几乎没累死”仅有26个结果。
在“差(一)点(儿)+(没)+VP”“险些+(没)+VP”和“几乎+(没)+VP”等三个意义近似的句式中,“差(一)点(儿)+(没)+VP”中比较常见否定羡余词,“险些+(没)+VP”中比较少见否定羡余词,而“几乎+(没)+VP”中很少使用否定羡余词。
在网上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有5,250个结果,而“在新中国没成立之前”仅有6个结果。由于这句话是比较书面化的句子,所以使用否定羡余词的频率极低。再查另一个比较口语化的句子:“在结婚前”有320,000个结果,而“在没结婚前”只有4,210个结果。这说明:在这个句式中,否定羡余词的使用还是很受限制的。
在网上查:“差十分不到十点”仅有1个结果,“差十分到十点”有11个结果,“差十分十点”有375个结果。这个例子说明:在这个句式中,否定羡余词的使用频率是极低的。
(二)表示内心想尽量避免发生某事的一些句式,如:当心/小心(别/不要)+VP;忍住+(别/不/不要)+VP;避免/防止+(别/不要)+VP;阻拦/阻止+(不/不让)+VP等。
(7)外出旅游,当心别被黑社忽悠了。(= 当心被黑社忽悠了)
(8)剔牙的时候动作要轻巧,小心不要伤害到“娇嫩”的牙肉。(= 小心伤害到“娇嫩”的牙肉)
(9)你能忍住不笑吗?(= 忍住笑)
(10)拥有一个健康的宝宝,应尽量避免不要在以下时间受孕。(= 避免在以下时间受孕)
(11)痊愈以后怎么样防止不要复发。(= 怎么样防止复发)
(12)只是怕女友的家人阻拦不让他们见面。(= 阻拦(让)他们见面)
(13)我无法阻止他不来。(= 阻止他来)
在网上查:“当心被”有263,000个结果,“当心别被”有5,810个结果,“当心不要被”有273个结果(“当心别被”和“当心不要被”加起来,共有6,083个结果)。这说明:在“当心(别/不要)+VP”句式中,一般还是少用否定羡余词的。
在分析例(7)时,如果从“当心被黑社忽悠了”的角度看,“当心别被黑社忽悠了”中的“别”是个否定羡余词。但如果仅从“当心别被黑社忽悠了”的角度看,也可以把“当心”和它后面的成分看成是并列结构,即“当心,别被黑社忽悠了”。例(8)、(9)、(12)等都可以进行同样的分析。这是因为例(7)、(8)、(9)、(12)中的动词“当心”“小心”“忍住”“阻拦”等既可以跟宾语,又可以没有宾语。比如可以说:“雨天当心!”(“当心”无宾语)也可以说:“雨天当心摔着!”(“当心”有宾语)当然也可以加上否定羡余词说:“雨天当心别摔着!”而例(10)、(11)、(13)中的动词“避免”“防止”“阻止”等一般后面要有宾语。如一般不可以说:“你要避免!”“你要防止!”“你要阻止!”即便偶尔见到类似的句子,也是省略了动词后明显的宾语。
(三)其他一些可以用否定羡余词的句式
1.(别/不/别不/不会)是……(吧)
(14)兄弟,你别是喝高了吧!(= 你是喝高了吧)
(15)你该不是喜欢上我了吧。(= 你该是喜欢上我了吧)
(16)还是那个电话号码,别不是什么小姐吧?(= 是什么小姐吧)
(17)真有那么厉害?不会是吹牛的吧?(= 是吹牛的吧)
在这组句式中,否定羡余词的使用基本上都表“莫非是”的意思。一般说来,用否定羡余词偏向于推测,而不用否定羡余词偏向于肯定。从网上看,在本组句式中使用否定羡余词的现象还是很多的。⑥
从例(16)中,我们还看到了两个否定羡余词(“别”“不”)连用的现象,具体分析见第二部分中的“否定羡余词的连用”分析。
2. 果然/果不然/果不其然
(18)果不然,不消一刻的工夫,雷电大作。(= 果然)
(19)果不其然,马车终于开进了萨克村。(= 果然)
有人认为“果不然”和“果不其然”都是固定的副词短语,因而是和“果然”平行的,其中的“不”是不是否定羡余词还有待商榷。这里牵扯到汉语否定羡余词的适用范围问题。狭义的理解是,否定羡余词只可出现在作谓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前,而广义的理解可出现在其他类词前,这里就取广义的理解,认定其中的“不”是否定羡余词。
在网上查:“果然”有38,600,000个结果,“果不其然”有1,200,000个结果,而“果不然”有60,100个结果。这说明:在这三个短语中,“果然”是用的最多的,而“果不然”是用的最少的,“果不其然”的出现率居中。但是,这组短语如果出现在句尾,感觉上还是更多用“果不其然”,比如:“听说你是个孝子,今日一见,果不其然。”这个句尾如果仅说“果然”二字,感觉轻飘飘,压不住句子。
3. 搞/弄得好;搞/弄(得)不好
(20)走,我们去看看那个乌龟,弄不好真的能赚上一笔。(= 弄得好)
一般说来,“搞/弄得好”引出的应是主观所希望的积极结果,如:“搞得好,可赚上百万元”;“搞/弄(得)不好”引出的一般应是主观所不希望的消极结果,如:“搞得不好就会几败俱伤”。但当“搞/弄(得)不好”引出主观所希望的积极结果时,它等同于“搞/弄得好”,如例句(20)。⑦
4. 好(不)+A
(21)TT展台新品众多,好不热闹。(= 好热闹)
在网上查:“好热闹”有496,000个结果,“好不热闹”有719,000个结果。同时又查:“好快乐”有378,000个结果,“好不快乐”有31,400个结果。“好热闹”与“好不热闹”的使用频率差别不算大,而“好快乐”与“好不快乐”的使用频率比约为12:1。这说明:“好+A”与“好不+A”的使用会因形容词的不同而频率相差很大。
“好不”主要用在某些双音形容词前面表示程度深,等同于“好”,表示肯定意义(只有“好[不]容易”句式表示否定意义)。用“好不”代替“好”常常是由于字面对称的原因,如“体彩下乡好不热闹”(前四字,后四字),“圣诞促销好不热闹”“大街小巷好不热闹”等。
5. 难免(不)+VP
(22)货物运来运去,难免不出意外。(= 难免出意外)
“难免(不)+VP”句式表示的是“很难避免+VP”。所以“很难避免”句式后也可加否定羡余词,如:“他是头一次干这个工作,很难避免(不)犯错误。”⑧
通常,这个句式中的VP是主观不希望发生的消极结果,故说话人有时加用否定羡余词,思维上偏重否认该VP。但有时VP也可以是中性或积极结果,例如:“看到网上这么多的低价手机,难免不会心动。”
6. (不/没)+(时间词)
(23)周六不怎么堵车,不一会工夫就到了。(= 一会工夫就到了)
对这个句式中的否定羡余词的认定也有分歧。有人认为,“不一会儿”中的“不”不应该算是否定羡余词,而应该是“不大一会儿”的省略说法。
在网上查:“一会工夫”有142,000个结果,“不一会工夫”有30,800个结果,“不大一会工夫”有4,720个结果。由于“一会工夫”中的结果也包含了“不一会工夫”和“不大一会工夫”的结果,所以纯“一会工夫”大致有106,480个结果。⑨
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A.说“不一会工夫”的频率大大高于说“不大一会工夫”的频率,因而“不一会工夫”未必是“不大一会工夫”的省略说法。B.“一会工夫”出现的频率数倍多于“不一会工夫”,这说明:“一会工夫”还是主要的表达法,而“不一会工夫”是加上否定羡余词的表达法。
还有人认为:“不一会工夫”是“不到一会工夫”的意思,所以“不”不是否定羡余词,而是否定词。我们不太同意这种说法。因为“一会工夫”是个模糊时间词,没有具体的结束时间点。既然没有具体的结束时间点,那怎么能说“不到这个时间”呢?
因此,在“(不/没)+(时间词)”句式中,如果是个模糊时间词(如:一会工夫、几天、几周),则“不/没”是个否定羡余词,表示强调(= 仅仅才一会工夫/几天/几周);但如果是个准确时间词(如:三天、两个月、半年),则“不/没”要看语境,或者是个否定词(= 不到三天/两个月/半年),或者是个否定羡余词(= 仅仅才三天/两个月/半年),如:
(24)刚出狱没两个月,又在六安故伎重演。
此句中的“没”可能有两个意思:“没两个月”=“不到两个月”,那“没”是个否定词;“没两个月”=“仅仅才两个月”,那“没”是个否定羡余词,表示强调。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没)+(时间词)”句式中,由于“不”是个副词,所以后接名词性时间词的现象较少,一般也仅出现在模糊时间词前充当否定羡余词,如:“刚刚发生不几天”“刚上学才不几周”“用不几年就显旧了”等。而“没”字既是副词,又是动词;作为动词,后面可接上各种时间词,包括模糊时间词和准确时间词。此时的“没”可能是否定词,也可能是否定羡余词。
二、汉语否定羡余词的特性
在列举了上述可以使用否定羡余词的句式之后,我们来具体分析否定羡余词的特性。
(一)否定羡余词使用的广泛性
应该承认,现在对汉语否定羡余词的研究还是不全面、不深入的。一方面,上面提出的可以使用否定羡余词的句式清单也肯定不是一个完整的清单,还需要其他的研究来不断补充。另一方面,我们对否定羡余词的认识也未必都正确,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讨论和确认。但从上面的否定羡余词清单来看,汉语中的否定羡余现象应该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因此,汉语的否定羡余词应该是广泛存在于汉语人群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只是每个人使用否定羡余词的范围和频率不一样。
(二)否定羡余词的连用现象
在例(16)中,出现了一个双重否定羡余词的现象。本来可以说:“别是什么小姐吧”,也可说“不是什么小姐吧”,其中的“别”和“不”都是否定羡余词。但是还可以把这两个否定羡余词合成为“别不”(我们可以称之为双重否定羡余词):“别不是什么小姐吧”。这时,“别”+“不”两个成分的公式是:否定羡余词 + 否定羡余词 = 双重否定羡余 = 否定羡余。
但是,在“我们要找几个小姐,你带来的别不是小姐啊!”这句话中,“别”和“不”就都是否定词。这时,“别”+“不”两个成分的公式是:否定词 + 否定词 = 双重否定 = 肯定(即:“你带来的一定要是小姐啊”)。与这个句子类似的,在网上还能看到“别别不”句式的口语句:“女人,别别不要尊严。”这时“别”+“别”+“不”三个成分的公式是:否定羡余词 + 否定词 + 否定词 = 双重否定 = 肯定(即:“女人,一定要有尊严)。⑩
(三)否定羡余词与否定词的内在融合
有时,区分一个否定词是否定羡余词还是否定词有一定困难。如例(24)中的“没两个月”可能有两层意思:“不到两个月”,那“没”是个否定词;“仅仅才两个月”,那“没”是个否定羡余词,表示强调。要理解“没”的意义,需要看具体的语境,需要看说者想表达的信息,也需要看听者所能接受到的信息。因而,在缺乏具体语境的情况下,不能断定本句中的“没”是否定词,还是否定羡余词。
另一方面,“没两个月”中,“没”如果是个否定词,是强调时间短(不到两个月),如果是个否定羡余词,也是强调时间短(仅仅才两个月)。只是两者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此时的“没”,把否定词和否定羡余词融为了一体。即说者根本模糊了“没”是否定还是否定羡余的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听者似乎也没必要一定要分清楚“没”起否定意义还是否定羡余意义。事实上,以我们个人的感受而言,也确实很少有人来进行这样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