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加速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2009-06-02吴明华

中国经贸 2009年9期
关键词:上海港国际航运金融中心

吴明华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根据《意见》,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为此,上海再次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每年完成的外贸吞吐量占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的20%左右。其中,上海地区外贸货物99%经由上海港进出,长三角地区和长江流域经济腹地通过上海港进出口的货物量,约占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2/3。

有关专家表示,倾力打造上海“两个中心”,实际上是国内外两大市场力量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江苏省发改委陆建康认为,建设“两个中心”,不仅是上海的利好,更是整个长三角区域的重大利好,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将极大地带动长三角区域的江海联动,助建“T”字形生产力布局。

从世界著名的五大国际航运中心看,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同时也是国际金融中心。这些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相伴而生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金融中心发展助推航运中心的形成,航运中心发展则离不开金融中心的支持。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贸易大国和制造业大国,建设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在确定的蓝图中,起点与目标均显现其不同的基本特质。对此,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研究员程世东认为,上海港的性质类似于鹿特丹港,属于腹地港口。因为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从货运需求上看,上海有很强的产业优势。加上大量的航商在上海集聚,可以促进枢纽港的形成和上下游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从路线图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主要有三大指向。第一,建设并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以长江流域为腹地,与国内其他港口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东北亚国际枢纽港,第二,形成规模化、集约化、快捷高效、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港口集疏运体系,以及上海航空门户复合枢纽和亚太地区核心枢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第三,形成服务优质、功能完备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营造便捷、高效,安全、法治的口岸环境和现代国际航运服务环境,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能力。

三大目标指向清晰地表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已经在起点与重心上实现了实质意义的转变。对此,原上海市港口管理局局长许培星认为,国务院通过的《意见》意味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由对吞吐量的追求到对航运服务体系中心定位的一个重要转变。

从已经匡定的路线图看,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路径将主要从攻克软肋、强化优势和创新探索这三大重点展开。

攻克两大软肋

软肋一:集疏运体系。资料显示,目前上海港集疏运体系中,公路运输比例过大,水路运输比重偏小,铁路运输太少,航空和管道运输尚未启动。在公路,水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上,洋山港的比重分别是674%、32.2%和0.4%。在上海港货源逐步由长三角向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条件下,集疏运系统严重失衡,已经成为制约港口发展的第一大软肋。

据上海市交通运输港口局预计,到2020年,上海将基本上形成以水路集疏运为主体、公路集疏运为辅助的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综合集疏运体系,水路集疏运系统所占比例将达60%。

软肋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包括金融保险、贸易通关、船舶经纪、理赔担保、航运融资、海事商检、海关监管、法律仲裁等8个方面的航运服务体系中,目前除了船代、货代等附加值较低的下游产业链,航运金融服务等尚处于空白或起步阶段。以船舶融资为例,在全球船舶贷款规模约3000亿美元、全球船舶租赁交易规模约700亿美元、航运股权及债券融资规模约150亿美元面前,上海涉足极少,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不足1%。

对此,大力发展航运服务体系,尽快实现重大突破,已成为当前及今后的主攻方向。

强化综合优势

上海,靠近国际主航线,以及工业基础、人才资源、商务环境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建设“两个中心”的最大强项。交通运输部水运司一位官员日前表示,“从目前看,上海作为航运中心有几大优势。”他认为,一是上海经济总量很大,贸易较发达,港口吞吐量大,货物服务需求方面有比较优势;二是上海有人才优势,三是全球大型船商都在上海设立经营性机构,使其成为航运企业的集聚地:四是上海要建设金融中心,对航运中心将有很强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有关专家认为,夯实并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金融业和航运业,以及其他各项服务业,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长三角地区金融、贸易、信息、人才等资源优势集聚,促进长三角区域联动发展、融合发展,同时有利于上海充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各省区市的优势互补、互利合作,增强上海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优势带来更重要的效应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与亚太区域的釜山、神户,香港和新加坡等港口竞争中,占据全球贸易中转中心的有利地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探索之策

开放第二船籍,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实施启运港退税政策,以及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等,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先行先试、实现重大突破的探索路径。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真虹认为,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主要精神是将没有实施过的政策,可以放在这一试验区先行先试,这对上海建设航运中心来说是个机会。但即便建设这样的试验区,其政策也不会一步到位,而是要随着航运中心建设的深入,不断往这个篮子里放新政策。

对于启运港退税业内人士表示,这将有利于吸引国内更多港口的出口货物运往洋山港后再出口,而这在经济危机影响上海港腹地长三角出口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真虹认为,启运港制度确实可以增加上海港的中转量。

上海社会科学院海商法海洋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年说:“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对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决定”。

中远集运总经理孙家康认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他看来,面对市场需求,德国、新加坡、韩国等新兴航运强国均在积极探索船舶融资租赁的新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中国在这些方面也应取得重大突破。

有关专家表示,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将能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本、技术、信息和人力等资源,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链,进而带动国际经济中心的建设。与此同时,还将带动起融资、结算,汇兑、保险、航运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及金融创新活动,通过金融服务和金融创新的累积、提高,促进国际间资本、资金和合理有序流动,最终加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

猜你喜欢

上海港国际航运金融中心
金融动态: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概述
浅谈2016年宏观经济与港口航运运营形势分析
承载百年世博情 远帆归航“上海港”
承载百年世博情 远帆归航“上海港”
上海发布上海港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通告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之“十二五”成绩单
上海港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国际航运反垄断豁免规则新发展对我国航运立法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