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研究
2009-06-02黄静潇李映强石大立
黄静潇 李映强 石大立
摘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文化具有方向性,体现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形成了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及实施三个层次。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由于文化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对课程文化做出比较精确的表述和解释是比较困难的,许多专家学者都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文化下了定义。
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认为,学校课程文化是“按照一定社会对下一代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状态”。 由此,本文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定义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按照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对人类文化的选择、整理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状态。它具有方向性,体现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高职课程文化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文化作为现代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形成了课程文化的目标、内容及实施三个层次。
一、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手脑并用、德才兼备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相对较发达,先进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也较全面和深刻。尤其是受“实用主义”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技术课程设置上都加强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但是我们必须要防止把“实用主义”庸俗化,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在今天,一段时期的职前教育之后就可以在某一行业内稳定就业的传统现象已经不多见,培训之后再培训,才是应付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的“适时模式”。 美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已占到整个课程的30%左右,并不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鉴于此,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要以培养完整人格为中心,平衡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按照知识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加强基础理论,突出核心课程,反映出一定的知识覆盖面,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按照能力结构设置课程,要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加强专业技术课程,开发隐形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很大程度上,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是决定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课程文化的建设要充分理解“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发展需要。“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构建学习者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确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积极进行关注学习者的完整人生、完整心灵世界的课程文化建设,构建体现合作、对话、探究的课程文
化。”高职教育应当把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目标。
二、设置以技术文化为主的多元课程
在美国等经济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到现在虽然他们的高职课程仍在不断的改革之中,但无疑已在课程领域的各个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课程文化,而要加以借鉴,变成符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裴娣娜提出,“仁爱与情感” “和谐” “价值与信念”是现代课程文化内容的重要标志。 这种现代课程文化内容具体在高职教育中就表现为以技术文化为主的多元化课程内容。
(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树立重视技术现场工作的观念
技术活动中经验与技能是其组成部分,不仅古代的工匠要运用经验和技能,而且近代和现代的工程师也要具备一定的经验和技能。因此,在技术教育中,知识教育不可缺少,技能与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经验的积累和技能的获得是要经过长期的技术实践活动来完成的。技术现场工作环境也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渗透、交叉、融合的机会,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各种知识、理解与技能,并需要把它们有机地融为一体这种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技能高度综合化。学生在技术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质疑、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这种探究性的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的技术方法、科学的技术过程、科学的技术态度的养成是以技术现场工作过程为载体的。
(二)提高默会知识和技术文化所占比例
默会知识是个体或组织通过实践积累起来的并大多通过行为表现的,以信仰、领悟、个人经验、直觉、感悟、默契和诀窍等形式存在的,难以用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和公式等形式表达清楚,不容易传递的知识,它具有默会性、情景关联性、传递难、个人性、行动或行为关联性等特点。这些个人知识中有的不可以或难以言表,它们就构成隐性经验或知识。高职课程文化作为一种背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默会知识,具体体现在师生对职业教育的信仰、对学校和专业的热爱、对制度和环境的认同以及一种民主、开放、敬业和注重创新的氛围等方面的默会知识。
技术文化就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文化,它并不单纯指自然科学的技术内容,而是指将企业的技术进行文化处理,使之成为一种文化。我们可以在技术教育教材中增加技术发展史以及技术发展与人类和社会的影响等的内容,增进学生对技术的了解,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技术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以一种更加道德、更有责任感的方式使用技术,发展技术。而每个人都将在社会活动中合理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树立科学态度和标准意识,形成一种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改变科学精神、科学价值观念和科学思想方法匮乏的问题。
(三)提升品质,课程多元
与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相对应,高等教育可分为两大类: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和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的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追求与普通高等教育单一的高深学问是不明智的,也注定了要失败。文化多元主义课程观主张在不同文化的课程之间建立起理解和宽容的精神,尊重并欣赏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哲学和思维方式,铲除夜郎自大式的中心论诉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来源的多元化、教学管理人员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资源的多元化、教育信息网络化和教育模式国际化也对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内容多元化使高等教育民主与公平观念深入人心。高等职业教育不应仅仅局限在民族群体和个体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享有平等参与权这一狭窄范围,教育内容应更为宽泛,使不同性别、区域、宗教以及残障者拥有在社会、智力和心理等方面平等发展的机会。应该在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中让学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不失掉兴趣、激情和灵性。
三、师生之间共同构建课程,真正实现产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合作、理解、体验和构建课程的过程,是以课程为中介达成理解与共识的过程,而高职课程实施的最佳途径就是产学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从消极被动的“教书匠”转变为主动参与的“研究者”,在现实的工作情境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诠释者与传授者,不再只是课堂生活的管理者、控制者与操纵者,而变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开发者与创造者,成为工作现场的实际观察者、试验者与问题解决者。
课程生活是冲突与对话的双重合奏,课程实践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通过不断沟通与对话而探究未知领域的过程。教师由课程的实施者变为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发挥其组织者、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的作用;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技术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展职业技能、组织和管理技术知识,引导而非塑造他们。
只有把教师的教育活动建立在师生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上,把高职教育放在生产、生活世界的大背景上,使教师在与学生真诚交往中,对学生进行整体教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达到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于是,学生不再被看作是由外部专家用知识来填充的容器,而被视为需要点燃的火炬!
(黄静潇系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教师,硕士;李映强系广东科贸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石大立系广东科贸职业学院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文化发展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肖化移.审视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标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淑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文化标准研究[J].职教通讯,2007(8):34-39.
[4]陈新文.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文化特性[J].教育与职业,2007(7):39-40.
[5]闵亨锋.论课程文化与活动文化背景下的核心技能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6(1).
责任编辑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