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戳破陈庆之的北伐神话

2009-06-01宇文若尘

百家讲坛 2009年10期
关键词:资治通鉴史书战绩

宇文若尘

读罢《百家讲坛》(蓝版)2009年第一期刊登的郭灿金先生的《陈庆之:棋枰里走出来的无敌将军》一文(以下简称郭文),余窃以为作者过于照搬《资治通鉴》的说法,没有深入考评,致使一些谬误没有纠正过来,反而愈传愈广。如“(陈庆之)以3000人将20万敌军打得人仰马翻”的神话战绩——这乍一看简直是骇人听闻,其实细究一下,谎言不戳自破。

陈庆之护送元颢,千里挺进,直至攻占了洛阳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陈庆之为什么能够这么轻易千里杀入洛阳城呢?这跟北魏朝廷的应敌策略有关。

当时北魏国内可谓烽烟遍地,各类起义事件层出不穷,就在陈庆之护送着外逃的北魏宗室元颢杀回夺权的同时,山东一带也崛起了一支以邢果为首、人数逾10万的起义军。要先对付哪个呢?经过延议之后,北魏朝臣们一致认为元颢、陈庆之这边“孤弱不足虑(因为才7000人)”,而邢果那边“众强盛,宜以为先”,所以他们作出决定:“(先)定齐地(即先打邢杲),还师击(元)颢。”

这便是陈庆之得以畅通无阻千里直杀洛阳城的最大原因,魏军主力倾巢而出,朝廷一号人物尔朱荣征讨流民未归(等他回来后便将陈庆之杀回南梁7),二号人物元天穆又出征东边的邢杲,于是主要的精兵猛将全部调出,一路空虚,才给了南边的陈庆之机会,所以在《魏书·元天穆传》里面也记载,陈庆之其实是“乘虚陷荥阳”。因此,陈庆之北伐奇迹的产生,是建立在对手实力空虚的基础上的。

但是既然是对手实力空虚,如何出现动辄达到50万的军队去跟陈庆之交手呢——这源于南朝史书的虚假浮夸。我们知道,南北朝是一段特殊的历史,二十四史中光涉及这段历史的就占了十史之多,总文字容量约占1/4强。因为存在南北对立,两边写史的人各自站在己方的立场上,自然要拼命贬低对方而抬高自己了。

在《梁书》等南朝史书中,浮夸风现象十分严重。郭文中“‘棋开得胜”一节里陈庆之以2000战胜对手2万的首战,《资治通鉴》采用的正是《梁书》里的数字,但这个数字到了《南史》里面就更加夸张了,并没有记载陈庆之有多少人马,可对手那边的兵力居然上升到了10万。而在《魏书》里面干脆连提都没提有过这样一次战斗。

而最夸张的那一使即是北伐路上荥阳城外围以“三千破三十几万”的神话战绩(郭文里不知何故写成3000对20万),这个三十几万的数字同样来自《梁书》,到了《南史》里面更可怕,又升级到“3000对40余万”了,真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牛皮随便吹,卫星满天飞!

如果我们详加考辨,就会发现,南朝史书特别是姚察、姚思廉父子所著的《梁书》、《陈书》浮夸和隐讳现象最严重,这种现象已为清代考据大家赵翼指出,正所谓“有美必书,有恶必为之讳”。比如梁武帝的弟弟临川王萧宏也曾北伐,他率领一支“器械精新,军容甚直”、被对手称作“百数十年所未之有”的强大军队,但结果是“畏魏兵不敢进,军政不和,遂大溃,弃甲投戈,填满山谷,丧失十之八九,此为梁朝第一败衄之事”。这样一次惨败,在《梁书·萧宏传》里面仅仅记载“征役久,有诏班师,遂退还”,绝无一字言及溃败之迹。

《资治通鉴》作为一部编年体的史书,其实也是二道贩子,第一手的资料只能来自《梁书》、《魏书》这类正史,但因为同一件事在两部史书里面的记载可能截然相反,这给司马光们造成了极大的麻烦,所以他们只能一些地方采纳《魏书》等北朝史书的说法,一些地方转而采纳《梁书》等南朝史书的说法,如果不详加考辨,难免会产生一些谬误。

当然,我们也不应当这样就全部抹杀陈庆之的能力,至少我认为,《资治通鉴》采纳《梁书》的说法,说陈庆之这一路走来,“凡取三十二城;四十七战,所向皆克”,这个战绩是可信的(因为他面前是一路敞开的,自然“所向皆克”),《魏书-元颢传》上也说他护送着元颢“以数千之众,转战辄克,据有都邑……”

总而言之,从陈庆之所打的各次战役来看,他完全可以被称为名将,但也仅仅是武将中的佼佼者而已,而绝不是那种能以7000人战胜50万人的神话人物,这个,便是我对于陈庆之的总体评价。

猜你喜欢

资治通鉴史书战绩
胡三省苦心作注
火了1000年,一套被毛泽东翻碎了的书
是党员就得有“战绩”
《资治通鉴》25句至理名言
“汗青”原来是史书
《资治通鉴》带我玩穿越
为小人物喝彩
“善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