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将死水起波澜 妙跨语文活力槛

2009-06-01樊爱清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死水石子语文

樊爱清

摘要:语文教师要承担起投递“一粒石子”的任务,做好激起学生语文学习千层浪的“一粒石子”。在语文教学中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养成善质疑、多阅读的习惯,使他们能主动解决问题,学有所获,最后使学生能长久地热爱语文。

关键词:语文;“死水”;“石子”

一些陈旧的教学模式,常导致语文教学一潭死水,学生学得索然寡味,老师教得焦灼万分。因此教师要善于投去“一石”,激起语文学习的“千层浪”,进而改变教学“死水”局面。使学生养成愿意学、主动学、善质疑、多阅读的习惯,从而使他们能主动解决问题,学有所获,最后能长久地热爱语文。教师拥有的这枚“石子”,应该闪烁爱的光辉、散发疑问的磁性、雕刻诱惑的纹路、锻造朗润圆洁的质地。

第一层浪:捧给学生一枚萦绕爱的光辉的石子

知识是不能传递的,必须通过学生主动求知才能获得。而只有在真诚、理解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充分展示自我,认识自身的价值,进而自如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心理氛围,将爱的石子捧给学生,使学生愉快地接近语文,参与到语文学习的第一层浪中。

一、教师应以真实和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学生,不偏爱能力强的学生,也不对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存有偏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理解,帮助他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甘做一个“小孩子”,要愿意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时刻想着如果此时处于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情感反应。要面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切不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第二层浪:抛给学生一枚散发疑问磁性的石子

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问”。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各种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共同组成了课堂教学的问题环境。良好的问题环境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教师要善设疑、善诱导学生质疑,这样才能激发出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第二浪潮。

一、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教师在备课阶段要做好问题的设置,问题要有价值,要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讲求思维过程,从思维过程中引出结论;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还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所设置的问题宜让学生的思维强度出现在“临界状态”。

二、问号要孵化出新的问号。著名教育家尼尔.波斯特曼所说过“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毕业时却像个‘句号,这只能是学校教育的失败”。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质疑的能力。教师应遵循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对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坚持不懈地训练,使学生由对感性问题的质疑逐步过渡到对理性问题的质疑,进而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备课的重心,要放在使学生对新授知识产生问题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自主解决问题上。教学时应在使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上做文章,让疑问的磁性发挥出来,产生新的疑问磁力。

第三层浪:发给学生一枚雕刻诱惑的石子

“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如果不从阅读上开拓阅读层面来解脱束缚,“贫乏”之疾将死死缠住语文教学的身体,使学生无法活泼、自主、充分地发展与塑造。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而教师必须雕刻出一枚能吸引学生广泛阅读的“石子”,通过展开各种活动激发出学生读书的涟漪乃至浪潮。

一、开发语文课程文化资源,把学生引入名著阅读。课内外阅读相衔接,可以以经典性的语文课文作为引子,运用影视这个多媒体,让学生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配合教师的辅导,引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在成立读书兴趣小组的前提下,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朗诵、演讲、辩论赛、读书征文、组织知识竞赛,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抓住中学生对流行时尚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追逐欲这一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在满足他们好奇心和时尚追求欲望的同时,激发起他们旺盛的读书欲,促进他们逐步形成“阅读——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

二、阅读还有一种推进方式,就是“以演促读”,即在阅读名著的基础上,用表演的形式反馈对名著的认识、理解和感受。表演可以使学生更接近文学作品,同时也是课程内容联系生活的一种方式。表演可由阅读作品、扮演角色、记忆剧情、制作道具、配制音乐等一系列活动组成,要想表演贴切,学生就必须深入阅读作品,揣摩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再通过大家的评议、争议来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内心体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四层浪:还给自己一枚朗润圆洁的石子

对于高中已经初懂世事的孩子们,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让自己的灵魂高洁,让自己的认识圆润。给自己一粒充满魅力的“石子”,以人格学识的魅力引发学生的钦敬,从而信其道,让学生和语文成为至交,让学语文爱语文的浪潮长涨不落。

一、教师自身的人格对于青少年学生心灵的成长和人格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这是任何教科书、道德箴言以及奖惩制度都无法代替的。俄国教育家乌斯基这样评价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阳光。”中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在其漫长的教育实践中,就很注重身教,倡导以身作则,以教师自身的人格感化学生。他认为:一个人应首先自立,才能立人;首先正己,才能正人。因此,教师要想示范学生,必须先拥有完善的人格。

二、教师应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做一个综合博学的教师,从而使自己不至于成为平庸的教书匠。语文教师也应当有必要的自然科学素养,如科学、技术、宗教、艺术、哲学等等,必须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多方面汲取新知识。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中的年轻一代,他们经常会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教师虽不能做到什么都懂,什么都会,但是广泛的涉猎各种知识,就可以防止教学中可能出现“冷门”现象。

教师要少一些对学生的牢骚和语文难教的抱怨,以温馨的包容、巧妙的牵引、大气的推动、饱满的魅力来雕琢这枚“石子”,走出语文的困境,激起学生靠近语文、学习语文、迈入语文直至热爱语文的巨波大浪。让语文教师成为一缕风,吹开语文教学的新的春天!

猜你喜欢

死水石子语文
南极和北极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蛋和石子
石子
死水
摆石子
闻一多《死水》的艺术特色探究
巧猜石子
评《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