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6-01严二永
严二永
摘要: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体验;兴趣;评价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句话切切实实道出了我国教育的现状。在我国,学生从小习惯被动型教育,听老师的话成了夸奖和提倡的标准,习惯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再加上繁重而机械的课业负担,导致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受到束缚而慢慢退化,丰富的想象力变得越发苍白。
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今天,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应彻底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
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与旧的经济体制一样,过于死板、缺乏弹性。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学生每天被大量的试题与繁重的作业所包围,逐渐变成了一台考试机器,再去用这台机器制造出分数。为此还失去了大量进行社会实践、阅读课外书籍、开阔视野的时间。这样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被逐渐消磨掉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一遇到写一些想象类的作文,有好些同学想来想去还是离不开眼前的东西,因为我们平时的教学已经绑住了他们想象的翅膀。
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获得创造成功的体验
创新总是和自主相连,就像生命需要阳光、鱼儿需要水一样,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老师要把学习的
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新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才会促使学生向更多的成功前进。
三、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现有的现实生活为直接出发点。让学生发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课程改革后的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成为评价教育成败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