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母语习得对成人外语教学的启示

2009-06-01崔振华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语言环境

崔振华

(菏泽学院外国语系山东菏泽274015)

摘要本文探讨了影响儿童母语习得的三类变量即语言环境、认知过程及内在语言习得机制及其对成人外语教学的启示,认为在成人外语教育中合理应用这三种变量,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提供适应其认知水平的最佳语言输入类型,可以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母语习得;语言环境;认知过程;习得机制

儿童语言习得是心理语言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他们先后提出行为主义理论、心灵主义的“内在”论,以及交互作用论等儿童语言习得理论。综观这些理论,我们看到,与语言习得密切相关的因素有语言环境、认知过程及内在语言机制(Carroll,2000)。这三者因人而异,且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是影响语言习得好坏与否的三类变量。本文将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试寻求对成人外语学习的启示。

一、影响儿童母语习得的变量

1、语言环境

研究者发现,儿童学习母语时往往得到大量的母语接触机会。从出世(甚至在母体中)时起,儿童就开始了语言发展的历程。除去睡眠时间,儿童的衣、食、住、行等一切活动都处在母语的包围中。同时,对儿童所说的话,常具有“母式语言”等特点。母亲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语言,使其便于儿童理解;此外,儿童学说话具有强烈的交际性与社会参与性(Fletcher & MacWhinney,1996)。比较而言,成人用在外语学习上的时间有限,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其语言接触往往局限于课堂时间。

语言环境中对儿童语言发展作用最大的是成人对儿童说的话,它是儿童习得语言的主要输入途径。不同于成人之间的言语,成人对儿童说的话具有“母式语”的特征。从语言上看,偏高的音,强调式的语调,清晰的吐词,缓慢的语速、顿挫的节奏是成人对儿童谈话时的特点;从句法上看,成人对儿童说话时使用简短、易懂、变化少的句子,较少用从属句、内嵌句;另外,祈使句和疑问句用得较多;从词义上看,成人喜欢使用一些专指某物体的词和表示爱称的词,词汇使用范围较窄,且往往用这些词指当时的、具体的事物;从语用上看,成人较多地使用指令式,疑问式,祈使式,话语多直截了当,很少转弯抹角。成人使用这种“母式语言”以适应儿童的语言领悟能力,因为他们认识到如逾越儿童的领悟力,儿童就不会回答提问或要求。可见,正常儿童语言习得的语言环境,首先是大量的语言接触,其次是照顾者或母亲式的言语输入。成人为儿童的母语习得创造了一个有利的语言环境。接下来我们探讨儿童母语习得的认知过程。

2、认知过程

儿童习得母语,从认知过程上看,其第一个显著特点是思维发展与母语习得相辅相成。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思维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Slobin,1979):

(1)感觉肌动阶段,(1.5—2岁)。这一阶段思维和语言均未发展起来,儿童通过同化和适应,学会把感觉和肌动协调起来。

(2)象征思维阶段(2—4岁)。儿童学话,并学会用象征来表现自己,进行思维。

(3)直觉思维阶段(4—7岁)。儿童根据观察而做出直觉的判断,在语言方面,爱用自我为中心的言语,好象在用有声语言来思维。

(4)具体运算阶段(7—10岁)。儿童开始初级的逻辑思维,具有实际运算能力,而语言的发展帮助扩展了这种实际能力。

(5)形式运算阶段。从11、12岁时起,儿童学会逻辑推理,能够在假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无需诉之于直接经验就可做出判断。而语言是进行这种形式思维的一个条件,使思维更加精细。

皮亚杰认为思维与语言互相促进,思维的发展为语言能力发展提供了认知基础,而语言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儿童母语习得与认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母语习得过程中,儿童必须习得概念。例如,他们必须弄懂时间、地点以及空间等概念。在弄懂概念的同时,他们必须学会表达这些概念的语言手段。

3、内在机制

影响儿童母语习得的另一个变量为内在语言机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心理语言学家倾向于承认它的存在。

“内在论”者乔姆斯基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遗传性的“语言习得机制”,专用于习得语言。其特点是:人类独有,机制在儿童出生至12岁左右发生作用,它使儿童加工语言素材,建立抽象的深层语言体系。这个机制可能已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80年代以来,乔姆斯基等人又提出了“参数设定理论”,认为自然语言都是建筑在相同的基础上的。语言之间的差异并非基本结构的差异,而是一些“参数”设定的差异(Carroll,2000)。该理论有助于解释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和快捷性,当儿童学到了一种语言事实后,他就能演绎其它相同的事实,而无需一个一个去学。它是在“内在论”基础上的进一步阐释。

Slobin在对儿童母语习得研究后得出如下结论:首先,人类的语言能力具有专门的神经基础。其次,人类的语言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遗传的潜能。再次,人类的语言能力是按照某种生物发展的时间表而趋向成熟。Slobin虽然未明确指出存在某种内在语言机制,但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见,他的确认为有“某种内在的原因”促进了儿童的母语习得。应指出的是,内在语言机制在语言环境下才能发挥其作用,对于它脱离语言环境是否还能起作用,这一问题在理论界仍存在一些争议。

二、对成人外语教学的启示

以上对儿童母语习得三方面因素做了大致的分析说明。研究语言习得其目的之一,是为外语学习提供一些借鉴与启示。因而,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可得到如下启示:

1、从对语言环境的阐释中,我们可看到语言接触对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儿童学话并不单靠模仿或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地通过接触语言材料来把语言规则“内在化”,形成隐含的规则,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对外语学习也同样适用。成人外语教学中应努力创造一些真实的语言环境,扩大语言接触。

2、母式语对儿童语言习得是有裨益的。

我们也应为成人外语学习者提供适应其认知水平的最佳语言输入类型。这与克莱申的“语言输入假说”也是相呼应的。

3、儿童学话主要是在非正式的语言环境内进行的,无需走进课堂。

儿童在社会交际中习得语言,具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和动机。在成人外语教学中,应既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也要按非正式的交际性的语言环境特点来改造课堂教学。

4、鉴于思维及认知能力对语言发展的作用,成人外语学习者应尝试着用该外语进行思维,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有效提高。

5、儿童学话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成人外语学习者是否也遵循一定规律与次序,这是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儿童习得母语过程中用了模仿、练习、巩固、传递、转移、概念形成等多种手段,外语学习者也应了解借鉴这些手段,提高外语学习效果。

总之,儿童母语习得的成功离不开语言环境,认知过程及语言习得机制这三方面的因素。而在成人外语学习中,这三种变量也会影响其学习成效。如何利用这三类变量,将其调整到最佳,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Carroll,W.D.Psychology of Language.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Fletcher,P.and B.MacWhinney.(ed.).The Handbook of Child Language.Cambridge:Blackwell Publishers Inc.1996.

[3]Slobin,D.Psycholinguistics.Illinois:Scott,Foresman & Company.1979.

猜你喜欢

语言环境
英语教学值得反思的若干问题
浅析普通话推广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古代汉语的名词动用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大学生英汉语码转换态度的影响因素探析
趣味教学法在英语课堂的运用研究
创设语言环境,提高识字实效
交互游戏中学习英语的研究
积极营造语言环境, 促进英语有效教学
高职生英语口语学习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