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撒拉族骆驼戏的历史价值及其现状

2009-06-01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历史价值传承与保护

刘 羽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骆驼戏是撒拉族族源的真实写照,对历史研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史料。本文首先介绍了骆驼戏的历史沿革、题材内容;其次探讨了骆驼戏在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再次指出骆驼戏濒临的困境,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针对这种现状尝试性地提出了解决的对策:根据骆驼戏的原版用现代艺术手段打造出寓保护于中的大型歌舞剧,推向全国和同一族源的西亚、中东地区。

关键词骆驼戏;历史价值;传承与保护

一、撒拉族历史发展

撒拉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兄弟民族,主要聚居在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青海、甘肃、新疆等州县。撒拉族自称撒拉尔,历史上对撒拉族有不同的称呼,如“撒喇”、“撒喇儿”、“撒喇番回”、“撒喇回”等等。解放以后,撒拉族成立了民族区域自治政府,被正式定名为—撒拉族。

二、骆驼戏概述

骆驼戏是撒拉族传统戏剧中唯一流传下来的一部珍品,已经被收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主要流行于循化孟达和黄河沿岸撒拉族地区婚礼场面,亦出现在新疆、甘肃等撒拉族集中居住区的婚礼中。在撒拉族700多年的历史当中,骆驼戏先后经历了早期形成、成熟发展、淡化衰落等几个时期。它的题材内容也几乎没有变化,反映了撒拉族的历史族源。

1、骆驼戏的题材内容

撒拉族骆驼戏的产生,与撒拉族的族源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关于撒拉族的来源,现在普遍接受的是这样的来源:中亚撒马尔罕地方有一对兄弟,哥哥叫尕勒莽,弟弟叫阿合莽。他们在老百姓中很有威望,所以国王非常忌恨,便设法诬陷他们偷牛,要处以死刑。尕勒莽兄弟不甘遭到迫害,就率领18个族人,牵了一峰白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古兰经》,离开了撒马尔罕向东进发,去寻找新的乐土。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最终进入循化,见这里与故乡的水土相符,大家便决定在此住下来。“现在街子的骆驼泉,骆驼石即源于此。骆驼所驮来的30本‘天经即《古兰经》,称为撒拉族时代珍藏的传世之宝。”

2、骆驼戏的表演

骆驼戏是撒拉族婚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集对白、独白、呼应、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演出时间大约2小时左右,对白内容包含了撒拉族祖先从中亚迁徙至循化途中所经历的艰难历程,既有叙事,又有感叹,形式为一问一答。

舞蹈也是该剧最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开场时,由两人反穿皮袄扮骆驼,另外两个人一个头戴“达斯达尔”(白头巾),手牵骆驼,扮演撒拉族的祖先尕勒莽,另一人扮本地人(蒙古人)。虽然扮演的骆驼没有高难度的动作,但是两个扮演者动作的协调性、熟练性要求恰到好处。表演多在夜间月光下进行,观众围坐四方,参与对答,景况热烈。

三、骆驼戏的价值与现状

骆驼戏的真正价值,尤其是历史方面的价值,是多方面的,而与此同时,骆驼戏的现状又的确不容乐观,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骆驼戏的历史价值

从对骆驼戏的表演内容、表演形式、服饰、道具等一系列的现象与考证来看,骆驼戏可以被看做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它生动地描述了撒拉先民动迁的历史过程极其间的甘苦与辛酸,而其中服装与道具,更是与撒拉族手抄本《古兰经》一样,可以被看作是研究撒拉族族源的珍贵史料。这其中既能见到以骆驼形象为中心的撒拉族先民传统的信仰情节和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剧中的道具(如骆驼装扮、中亚突厥民族—撒鲁尔人的服饰、食品,阿拉伯短刀、《古兰经》、秤、土、水、提壶、拐棍等)、动作、语言与其宗教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是研究撒拉族族源和文化的线索和依据。

除此以外,骆驼戏集民族习俗之大成,全面展示了撒拉族民族婚礼、服饰、饮食、宗教、礼仪等多方面的传统文化,是撒拉族艺术最高水平的代表作之一,是撒拉族历史与风情的集中体现。同时,骆驼戏中对白表演的特征性正是突厥民族传统和华夏、蒙、藏等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撒拉先民崇尚自然的精神特质与对新生活执着的追求,成为体现民族凝聚力和教育培养后代的重要手段,是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

2、骆驼戏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很自然的现象,在撒拉族地区也不例外。据调查,撒拉族地区的年轻人多以做生意为业,而对于没有任何经济产出的骆驼戏,几乎没有人再去涉猎,就更谈不上传承了。同时,伴随着高科技手段的产生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娱乐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录音等逐渐被撒拉族地区民众接受,以及快餐文化的出现,使循化骆驼戏戏剧等传统文化受到强烈冲击,骆驼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更加丰富、节奏更加快捷的娱乐需求了。现在寻找能够演出“多依奥依那”的艺人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了。骆驼戏已经处在了濒危的边缘。

四、骆驼戏的传承与保护

很显然,骆驼戏蕴含着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和巨大的思想容量,从这一点上来说,笔者认为,它就是一部描写撒拉族的起源、迁徙的宏大史诗,它的实际价值一点也不亚于我们较为熟悉的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史诗。但是由于撒拉族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现代化娱乐手段的冲击,它的历史价值也并未在现实中体现出来。在这一点上,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一方面,骆驼戏所用演员全部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演员,并保持其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情,而另一方面,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和合理的商业化运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假如“我们对撒拉族先民在万里动迁途中穿越崇山峻岭,荒漠戈壁,江河湖沼等艰难险阻做大胆合理的想象,再创作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舞蹈语汇,加上灯光、音乐、舞美等现代手段,使该剧具有史诗应有的规模和恢宏气势,…其审美效果又将如何呢?”

另外,寻求心灵上文化的共鸣和归属感也是解决观众问题的一个途径。而撒拉族人是700多年前从撒马尔罕(今土库曼斯坦地区)动迁而至。撒拉族人“不能用撒拉语与周围的汉、藏、回族交谈,却和山川远隔的土库曼人、乌兹别克人的语言相近,能当面交谈,同属于一个语系语支和语组。这已充分说明了撒拉人在历史上与突厥系民族具有密切关系”。在这样有利的共同背景之下,笔者认为新形式的骆驼戏完全可以参考傣剧《南希拉》的思路,尝试在中东、西亚等有着割不断的族源联系和共同宗教信仰的各个国家上演,尤其是土库曼斯坦,将骆驼戏推向国外,乃至整个世界。

总之,撒拉族的骆驼戏是一部有着厚重历史意义的作品,但是各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其今天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严重不符。要解决这一矛盾,还需要更多专家的研究、介绍以及多方面的扶持帮助和保护。希望本文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骆驼戏得到更多的关注,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常海燕,李海强.浅论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遗产与保护.航海论坛,2006.

[2]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马桂香.撒拉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与保护.舞蹈,2005.

[4]马盛德.西北地区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民间婚俗舞蹈比较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4.

[5]徐亚清.撒拉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卷调查与分析.青海民族研究,2002.

猜你喜欢

历史价值传承与保护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武冈丝弦的价值与传承保护研究
旧建筑改造中历史记忆延续策略探讨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优质学校建设的历史价值、责任担当与发展趋势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浅谈隋唐大运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革期间北大荒知青版画创作历史价值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初探河南新乡锣鼓乐“小咚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