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英语课教学的几点设想
2009-05-31周辉
周 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提高。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普遍反映为语言运用能力差,高分低能。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并产生几点设想。
一、关于教学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往往以宏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能力的办法之一是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各类英语选修课。比如外国名著赏析、外国影视欣赏等课程。注意这类课程不能开成英语专业课,要让非英语专业的优等生能接受,能吸收,从而形成能力。事实上,多数高校的教学资源目前无法满足这样的要求。办法之二是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课时。也就是精选一些内容,让学生课下自学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上进行检查和指导。学习任务的设计要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师对学生的自学成果一定要认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办法之三就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进行语言运用实践。实践永远是提高能力的有效办法。实践既能提高水平,又能让学生揣摩到如何获得自我提高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一方面要致力于寻求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改革的新方向,另一方面应该探究在当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思路。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自我提高的能力是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其次应该研究这一教学目标的考核办法,使之得以巩固、完善和升华,从而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大学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目标。当然,为真正实现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能力这一目标,尚有许多问题待研究,这里暂不多述。
二、关于教学内容——加强教学过程的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应加强文化品位,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大学英语阶段,语法、词汇固然重要,但是把这些内容孤立于文化之外未免有些欠缺。相反,能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则是锦上添花了。请注意,不要把笔者所提的“文化品位”看得高深莫测,它是一种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心理的师生交流点,对于大学英语来说,某种程度上它的层次应低于文化知识层,更达不到文化理解层(关于“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在曹文的《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一文中有论述)。在教学内容中提高文化品位,并不是要脱离固有内容别出新裁,搞花样,而是一个适时点播与交流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一些文化现象,从而拓展知识面,增加阅历,提高交际能力。
三、关于教学方式
1.实行按等级分班教学,便于因材施教。在现行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授课的。这种教学方式便于教学管理,但是不利于因材施教,不利于尖子生的培养。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要照顾大多数,甚至不让差生掉队,这势必造成优等生 “吃不饱”的情况。因此,笔者设想:在大学英语教学阶段,打乱分级教学自然班,按实际英语水平把全学年的学生分成三个等级班。不强行确定每个等级的人数,每个等级班选用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教法。实行按等级分班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和授课针对性。采用这种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教学方式有利于使优等生突出,使下等生赶上来,达到优劣兼顾的目的。
2.实行精读、听力一体化教学,便于整体把握。所谓“精读、听力一体化教学”(以下简称“一体化教学”),是指每个教学班的精读课、听力课由一位教师讲授。笔者提出这一设想是建立在短期实践基础上的。实行一体化教学,可以给任课教师很大的自由度,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用其智慧驾驭整个教学过程。比如,在总学时一定的情况下,可以给教师定一个听力课与精读课的参考学时比,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由教师自行安排某个课时上听力课,某个课时上精读课,使有限的课时发挥最大的效能。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教师能够周密地做出一整套教学计划(1~4级),便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实行一体化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是教学(学习)的根本目标,不因为精读、听力教师教学风格、业务水平等差异而产生错误倾向,而且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教学建议和教学要求。如果教师认为学生的建议切实可行,实施障碍也人为减少,因为教学的主动性掌握在(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手中。精读、听力一体化教学虽然还没有成熟的典范,但它的独特魅力值得我们去探索。
四、关于实施以上设想的条件
以上三方面的设想是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提出的,可能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不切实际的因素。当然,教育改革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过程,实施每一步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存在。教学目标的调整,要求教学体制、考核手段不断完善,尤其是考核手段重要得很,它是导向,直接影响着教学目标的调整。关于这一点,程慕胜教授描述得很清楚。因此,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在提高CET 4、6级统考的科学性上大做文章。若CET 4、6级统考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英语应用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实力,那么就很难把教学目标调整到注重能力培养这一方向上来。同样,教学内容也时刻受考核手段的牵制。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这也是天经地义的。因此,要使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向文化品位和交际能力跨越,也应提高考核手段的含金量。
教学方式改革,除了需要考核手段的科学性外,还需要有教学管理机制、教师水平等一系列配套的条件。按等级分班教学和精读、听力一体化教学,在实验阶段可能给教学管理带来困难,如果能大面积推广,可能管理上的问题不大。但是在师资分配上可能会出现问题,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也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广大教师感到带好班和带差班同样出成绩。这种教学方式改革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水平,以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007:11522141)□
(编辑/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