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

2009-05-31章方良郭大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价值观文化管理

章方良 郭大伟

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有关企业文化的探讨,人们开始从文化视角思考管理问题,从而形成一种与科学管理不同的、相对完整的管理思想和理论。这些思想和理论被应用于企业实践,从而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文化管理”由此而生。文化管理与以往的科学管理有显著的不同。

首先,文化管理的中心是人,核心是价值观,它的管理方式以“软性”管理为主,任务是增强组织凝聚力。可以说,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通过软性管理使价值观群化,最终增强组织凝聚力的管理理论。

一、 课堂管理:从科学管理走向文化管理

1.课堂管理的变革历程

(1)关注课堂纪律和学生的问题行为。“长期以来,人们把课堂活动主要框定在教学活动范围,把教学活动的性质又主要框定在‘特殊认识活动的范围,因而人们通常认为,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活动,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学加工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 [1]在此前提之下,教师的任务是系统传递被列入教材中的知识。教师是教材的执行者,课堂成为了教师演出“教案剧”的特殊场所,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在这种传统型课堂相当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教师相应地形成了以权力为基础的管理观念,于是,维持课堂纪律、控制问题行为成为了课堂管理的基本任务。

(2)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从新的层面审视课堂管理,开始关注学生的良好行为,产生了被人们统称为“教师有效法”的一系列研究。“这些方法强调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产生良好的课堂行为,主要集中在对学生行为具有较大影响的三个方面,即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的技能、教师的教学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当教师在这三个方面有良好作为时,教师便成为有效教师。”[1]教师有效法立足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3)关注学生生命价值。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课堂管理除了维持课堂秩序、促进有效教学这一工具性的意义外,它本身还具有目的性的意义,即课堂管理不只是一种手段,同时它也有自身的目的: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应有的发展。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的社会化,它使学生了解在各种场合受赞同或默许的行为准则,明确什么是受社会期待的适当行为,什么是不适当的行为,并让学生懂得自己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样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管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成熟,使学生在对持续的社会要求与期望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性、自觉性、自控力、坚持性、忍耐性等成熟的人格品质。在此基础上,叶澜提出,课堂生活是教师和学生共有的人生中的重要生命经历,是他们个体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生活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课堂生活是其职业生活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 [2]总之,课堂生活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管理呈现出两个明显趋向:一是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从学生扮演着配合教师的角色,过渡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为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与发挥。二是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意味着课堂要从原先的注重学生现阶段的学业成就拓展到关照学生的整个生命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使得传统的以控制与维持课堂纪律为特征的科学管理已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课堂管理正朝向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管理方式转变。

2.文化管理:课堂管理的当代选择

(1)战略管理职能。计划是科学管理的基本职能,在文化管理中,计划管理发展成了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向前看的管理,它以全局为对象,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根据总体发展的需要制定活动的行动纲领。“与通常的计划管理相比,战略管理并不仅仅意味着对组织未来的把握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的量变,而且是从简单的定量思维向更高层次的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复杂思维的质变。”[3]战略管理思想应用于课堂管理,就表现为课堂管理既要关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又要把学生的当前发展与终身幸福结合起来,这是终身教育的题中之义。

(2)学习型组织职能。组织是科学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组织职能在文化管理中表现为学习型组织职能,认为组织要保持持久的竞争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建设学习型组织,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学习。团队学习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在组织内部建立完善的“自学习机制”,是学习型组织的核心[4]。学习型组织思想应用于课堂管理,表现为课堂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建立“自学习机制”,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是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

(3)自我控制职能。控制职能在文化管理中表现为自我控制。文化管理以人为管理的中心,认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观念人,能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因此,在管理中应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实现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表现为要培养学生自主能力,提倡学生自主管理。

(4)育才型领导职能。文化管理要求组织领导者具有民主作风,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特别是重视培育共同的价值观,提高组织成员的需要层次,并发挥团队的作用。这种领导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诱惑,着眼于长远发展,从组织文化入手,以提高队伍素质为重点,以增强组织的持久竞争力、凝聚力为目的。这种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要求教师从课堂纪律的控制者转变为课堂文化的引领者。

(5)内在激励职能。激励作为一种科学管理职能,它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以人作为对象的,其目的在于激发和鼓励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以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虽然组织激励的目的都是要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但是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在激励主体的定位上有着根本的不同:外在激励是以组织为主体、组织成员为客体的,而内在激励把组织成员既当作客体,又当作主体。激励主客体之间的统一,决定了内在激励必然是以人为中心的激励方式,较之于外在激励更能够达到激励的效果。文化管理中激励方式的主要特点就是内在激励。内在激励职能体现在课堂管理中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 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原则

1.价值观群化原则

文化管理认为人是观念人,人的行为受其观念的巨大影响。人的个体行为受其价值观的左右,而人的群体行为则取决于群体价值观,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因此,实行文化管理,关键是培育成员的群体价值观。这个培育过程,实际上是管理者发现和挖掘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价值观念,并通过各种形式使之被广大员工接受的内化过程。这个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即价值观群化原则。

它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1)群体价值观能够使学生的个人目标和集体目标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理想和目标,不同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目标和追求。群体价值观使得全体学生具有共同的目标,并促使他们把集体目标的实现作为个人自觉努力的内在动力。

(2)群体价值观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管理学家认为,传统和气氛构成一个组织的文化,同时,文化意味着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如进取、保守或灵活,这些价值观成为组织成员活动、建议和行为的规范[5]。课堂的群体价值观构成课堂的心理氛围和文化氛围,随时随地影响着学生能动性的发挥。

(3)群体价值观是组织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只有形成了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全体学生才能对课堂产生一致的认同感,进而形成牢固的凝聚力。

2.动态生成原则

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管理中,教师以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情境或观点为契机,善于调整或改变预先的活动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课堂目标,使课堂活动获得成功。由于课堂受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学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的影响[6],这些影响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使得课堂发展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课堂管理必须坚持动态生成的原则,以变化的眼光看待课堂问题,以发展的视角进行课堂管理。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主体,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主体性原则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学会根据环境要求自主选择目标、自我调控、自我发展,以最终健康、积极地适应环境。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适宜的课堂情境,给学生以主动选择的空间,以使他们的主体性能得到发挥,学会选择,学会负责。

4.系统性原则

“课堂是一种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构成的协作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组织系统、物质系统、人的系统和社会系统构成的一个具体的整体。”[7]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管理过程中要树立全局观念,从系统整体上对课堂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和调整,以便把各种因素有机协调为一个整体,发挥更大的功能。当出现课堂问题时,要从课堂的整体来分析和把握,从时间、空间与场合,个人与集体,历史、现实与未来,求真、求善与求美等多方面的关系中形成一个全面而正确的认识。

5.活动性原则

活动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学生借助于他们所参与的活动而主观构建的。活动性原则要求课堂管理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来提升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6.创新性原则

文化管理本身就是对以往管理理论的创新,它注重于对人个性的发挥,激发人的创造性。课堂管理应遵循创新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创新,主要表现为:创新管理目标,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创新管理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创新管理方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合作。

三、 文化管理视野下的课堂管理过程

1.确立课堂的核心价值观

(1)与教育、教学目标相协调。课堂管理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因此,课堂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与教育、教学目标保持协调一致。

(2)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如果不能与社会主导价值观相适应,则在核心价值观导向下的课堂行为会与周围环境产生冲突,影响课堂管理的有效进行。

(3)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观。由于教师的价值观是课堂价值观的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因此,如果不能充分反映教师的价值观,势必导致课堂管理活动的混乱。

(4)与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相结合。课堂价值观不能脱离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否则难以实现价值观群化,也就不能内化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

2.建立核心价值观的支持系统

(1)物质支持系统。物质支持系统指的是由课堂环境构成的核心价值观支持系统,包括环境的物理因素和空间因素。课堂的物理环境影响师生互动。舒适的物理环境是课堂互动的重要条件,不恰当的光照、不合适的温度、湿度、噪音、空气污染等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互动的顺利进行。课堂中的空间布局直接影响师生的心理,也影响互动的进行,其中,座位编排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条件。座位编排不仅反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物理空间,而且反映了教育理念、管理理念的差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状态。

(2)制度支持系统。制度对群体价值观的作用影响很大,不同的制度影响不同的价值观。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来讲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与内在的行为和道德规范群体价值观是否一致,可以说明课堂管理是否真正确立了文化管理的观念。制度支持系统中最重要的创新制度,课堂要鼓励尝试,宽容失败和犯错。

(3)社会支持系统。课堂的影响因素来自许多方面,使各方面因素和谐互动是课堂管理成功的关键。社会支持系统就是要取得包括教师、学生、学校、家长在内的各方面的支持,共同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贡献力量。

3.在诗意的活动中默化核心价值观

大道无痕,课堂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学生感受不到被管理。这就要求课堂管理者包括教师和学生投身于课堂诗意化的活动中,在一个个充满诗意的活动中默化核心价值观。当师生诗意地栖居在课堂上的时候,一种新的课堂文化才会产生,课堂才会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构建诗意的活动需要遵循如下原则[8]:

神美原则——关注生命,关注情感,关注发展,歌咏世间真善美;

情美原则——师生之间心有灵犀,彼此热情、真诚地投入活动;

景美原则——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心愉悦;

形美原则——讲求活动环节的张弛有致,疏密相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充分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 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

[4] 张德,吴剑平.文化管理对科学管理的超越.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 大内.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孙耀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6] 戚业国.课堂管理与沟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 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许俊仪,孔祥桐,于莉.诗意课堂概说.当代教育科学,2007(16).

(责任编辑关燕云)

猜你喜欢

价值观文化管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谁远谁近?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