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价时代远去 房价回归理性
2009-05-31闫旭红
闫旭红
从2007年底,人们就明显地感觉到了楼市风向的转变。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人们忽然发现手里的钱与高昂的房价差距越来越大,就算再担心房价上涨,也无力出手了,看着周围房奴们生活水准急转直下,很多人怕了。毕竟。还是要量入为出。而政府对于楼市仍在进行调控,利息越加越高,低收入者只能望房兴叹!
购买力的过度透支使得市场渐显疲软,交易量开始萎缩,由狂涨转入下滑的拐点在2008年初露出端倪。过高的房价对于普通民众家庭已成为无力消费的奢侈品,许多家庭患上了住房焦虑症,有价无市的状况在蔓延。调查显示。在当初,过半数人对买不买房问题持观望态度,还有超过30%的人根本就不考虑买房。这表明过高的房价已超过市场所能承受的临界点。
造成房价过高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地方政府偏激的土地政策,只顾土地收益带来的局部暂时效益,使土地价格上升过快;其次住房机制不完善,各级政府对房地产开发缺乏整体长远的规划,对房地产开发管理约束机制薄弱:再次房地产开发商自身的不规范运作及投机资金的介入,使房价一路攀高。
从2008年初开始,对于不甚明朗的市场时局,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对地产商的开发贷款采取审慎态度。2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涨幅首次回落。对于地产商来说,在央行数度加息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从紧货币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开始由“地荒”转为“钱荒”。现金流的紧绷,迫使部分开发商要么降价回笼资金,要么加大财务成本寻求高息贷款。面对两难选择,理智的开发商大多低调降价以备过冬。而低价售楼反而使众多购房族产生了持币观望的心态,
当前房地产重要的问题是成交量上不去,市场萎靡,导致相关行业转冷,开工不足。那么成交量为什么上不去呢?原因很简单:房价下跌不到位,还没降到居民可以承受价位。开始时。开发商们还是遮遮掩掩,不肯明说降价,实际上,形形色色的促销手段轮番上演。可是,即使是开发商卖力地吆喝,购房族也不买账,再加上不少人买了房立马房价就降了,损失惨重,更让购房族不敢出手。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全球的金融危机后,对于楼市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大家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下降,怕背上沉重的债务,更加不敢买房。楼市销售由此陷入深度低迷。
尽管去年以来房地产业遇冷已成不争事实,但在政府调控、开发商大幅降价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市场中持观望态度的购房者明显增多。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08年l至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4.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8.3%。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18.8%;商品房销售额1926亿元,同比下降19.8%;商品住宅销售额下降20.6%。房价也呈持续回落态势,11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0.2%,涨幅比10月份低1.4百分点,环比下降0.5%。
出现这样的困局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加大、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开发商的资金链高度紧张,许多开发商不得不加速推出新盘、加速销售,以期快速回笼资金渡过难关,致使供应量大幅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调控、房地产企业的大幅降价,使得消费者对未来楼市的预期发生了转变,观望等待成了楼市主流,导致了交易量大幅萎缩,造成了供大于求的现象发生。
住宅交易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前期房价上涨过快,市场有调整的内在需求;二是经济形势面临较大不确定性、股市大幅下跌等因素,使购房者对房价和收入的预期发生转变,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第四季度经济工作,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之外,首次提出“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支持居民购房”。
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十项措施”又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并将其列为“国十条”之首。
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政策规定,个人购买普通住房超过2年转让的,不征收营业税;对个人购买普通住房不足2年转让的,由按其转让收入征收营业税,改为按其转让收入减去购买住房原价的差额征收营业税,
12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鼓励普通商品房消费,支持房地产开发企业合理的融资需求等政策,这样的政策组合,既管保障也管市场。既管投资也管民生,既管城市也管农村,无论是系统性、全面性还是针对性,都超越了以往。
随着前一段房产政策的陆续出台,2008年11月份以来,除北京外,上海、深圳等地的楼市也都出现了成交量的放大。
房地产业如果想为中国宏观经济做出贡献,就必须快速调整价格,激活成交量。未来房地产业有望在小幅波动中,实现稳中有升的走势,但大趋势将是高房价时代渐行渐远,房价逐步回归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