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践行障碍及其对策
2009-05-31廖福英
【摘要】学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的认识不统一、师资队伍职业化特征不明显、实践课程缺乏真实的经济实体为依托是高职院校践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对此,行政部门与教学单位应联合制定激励制度,学校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以增强师资队伍职业性,从而切实贯彻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障碍建议
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就是“在做中学”,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英语区国家称为之Action Learning,德语区国家称之为Handeln Lernen。在我国,由教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姜大源撰写的《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及姜大源与吴全全合著的《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方案研究》等多部著作对行动导向理论涉及的基本概念、定义进行了详细、清晰的诠释,成为后来学者引用的典范。壮国桢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他指出:能力本位教学理念控制着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方向,决定着教学体系的结构;行动型师生关系是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构建的重点,决定着教学体系功能能否充分发挥;项目课程、合作探究的教学组织方式、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和工作过程的教学环境为行动导向教学体系提供支持与保障;质量控制则对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的运行实施控制并进行反馈。毛卓琳、欧阳潘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但适当应用到教学活动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史平、秦旭芳、张研认为以下几方面是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的最主要条件:第一,教学设备和环境要满足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需要。第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和自主意识。还有的学者根据自己的工作领域,对不同课程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建议。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在理论层面的讨论比较充分,但在具体实践中有很多困难,而在职业院校面临更多的障碍。
一、 高职院校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践行障碍
高职院校践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目前存在诸多障碍,以财经类高职院校为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学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的认识不统一。学校的师资队伍构成不仅是直接从事理论和实践授课的一线教师,还包括学校中为保证教学秩序设置的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部门和其他行政单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观的运行必须得到全校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的一致认同,而不能仅依靠授课教师队伍。但是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还有不少学校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开展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应该是教务处和教学单位等直接进行教学的部门的责任,与行政职能部门关系不紧密。因此,在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时,很多学校仅对教学基层单位进行理念宣传教育并要求教学单位展开实践。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的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学习交流会议中可知,进行经验交流的多为直接从事教学的教授、副教授,这些教师在推广经验过程中倾向于课程方案的设计和优化,更多的是从一线教师的角度理解和实施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念,很少或者几乎不提及学校的行政部门在推广中扮演的角色和作用。如果对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缺乏系统性和全面的认识,很容易造成基层教学单位以专业为单位各自为政,人为割裂工作过程;行政部门边缘化,很难为推广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制度。
(二) 师资队伍职业化特征不明显。高职财经类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化特征不明显体现在:首先,师资队伍中相当大的比例是来自本科院校,甚至是应届毕业生,这些教师直接从本科进入职业院校教书,缺乏在经济部门的实践经验,并且深受本科院校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对于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征的理解不全面。其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与职业场所的素质要求毕竟还存在差距。与工科技术类的“双师”不同的是,财经类的“双师”认定普遍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证书为标准,而此类的考试难以将考生置于责权利相结合的真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除少量来自企业的人员之外,很多财经类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市场运作经验,没有对工作过程的真实体会,而推广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必须要有与之配套基础条件,仅从基层教学单位的角度来看,熟悉行业背景、岗位工作流程的师资和按照工作过程编撰的教材以及符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效果考核体系等都是必不可少的。关于师资队伍职业化方面,很多院校从企业中招聘教师,确实对提升教师队伍的职业能力有帮助,但有些院校将企业人员调入本校后,由于缺乏制度建设,导致企业人员成为学院的正式员工后与原企业甚至原行业脱离了联系,反而仅仅依靠成为教师前的企业经验讲解职业课程,缺乏职业知识的补充机制,学院也难以再利用其原有的企业资源扩充校外实训基地。
(三) 实践课程缺乏真实的经济实体为依托。与工科类职业院校相比,财经类职业院校的难点在于难以同时开展大规模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工科类的职业院校开展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教学相对容易,而商贸企业的经济活动存在下列特征:规模小、岗位设置少、办公场所面积小,工作内容灵活且难以显性化,并且容易涉及财务、客户信息等商业机密。正是基于上述特征,一般商贸企业缺乏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必须与多个商贸企业建立实训基地联系,采用分散策略,将学生分时段、分地点的派驻到企业进行实践教学,导致学院的管理成本和风险增加。虽然也有不少学院在校内建立自己的公司或企业,但同样存在上述提及的问题。更多的学院退而求其次,即建立仿真的校内模拟公司,建立一套考核指标,通过角色扮演,力图使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过程,评判者以学校教师为主。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实践教学的压力,但是仿真环境毕竟偏离了责权利相统一的市场运作规律,而且教师和企业家的认知毕竟有差距,学生对风险和责任的理解难免停留在“模拟”阶段。
二、 对策
推广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级各类基层单位的全面配合,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 行政部门与教学单位联合制定激励制度。抛弃教学与行政两条平行线的错误观念,围绕教书育人为中心的建设理念,从学校高层管理开始到教学和行政基层单位开展切实有效的学习,全面科学理解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建议在学校规定的业务学习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作为必修内容,在行政和教学基层单位及高管层开展对话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共同探求问题症结。特别是与教学工作密切相关的薪酬分配制度应体现出多劳多得、鼓励创新的理念。长期以来,学校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于教师的绩效考核通常以在固定教室的授课量和科研论文作为评判依据,这导致一些教师以授课和论文作为获取收入的重要途径而忽视了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以上课为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是推行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的严重障碍。如果没有持续全面地进行国家政策和先进教学观的学习,人力资源部门很难认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艰辛,从而也难以有效激励一线教师的创新。
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源于对先进的教学观和职业院校教学规律和特色的理解:首先,制定者必须根据国家政策和法律正确理解职业院校教师工作内容和职责,其次,领会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和实施条件,从而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分配制度。对于人力资源部门而言,绩效考核的技术难点在于对于教师和行政人员的过程管理。一般而言,对于有量化的指标和明显的教学效果载体的工作比较容易监测,而对于灵活多变、场所不固定的工作过程管理(例如教师带队外出实习)由于缺乏显性的表现形式,可能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并且难达成共识,不容易平衡各方利益。一个院校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可以从基层教学单位的学习认知开始,或者与行政部门同期学习,但是最终成功与否还有赖于以薪酬分配为中心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学校的管理部门既应全面认识绩效考核工作的内容和难点,又应敢于改良落后的利益分配制度,以保障创新工作的持续进行。围绕服务于工作过程导向教学观的推行建设薪酬分配制度是学校的改革内容之一,在改革之前应做好全体员工的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学习了解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还包括学习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服务面向、行业竞争等方面知识,必须让全体员工都意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推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观是与自己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大事。
(二)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以增强师资队伍职业性。就目前而言,高职院校“双师”队伍的建立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比较可行。具体实施途径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聘任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学生和院校教师开展持续的职业教育,包括参与校内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二是与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以项目合作为载体,在项目合作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流程,以实现教师队伍职业化的转变。
同时,可建立校企合作管理机构以保障合作顺畅进行。由双方人员组建工学结合管理委员会,双方代表必须是在各自单位具有资源调配权和决策权的人员,熟悉教学与经营的具体情况,能切实行使管理职能、及时处理各种复杂事件。应建立科学严密的管理制度,包括日常管理制度、评估指标体系,工学结合管理委员会按照职业岗位要求监督和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工作业绩。同时,应履行必要的法律程序。工学结合使院校与学生突破了原有的关系,已经衍生出了用工的合约关系,因此,院校、学生与企业三者间应签订相关协议,必要时还须公证。协议应约定学生实习期间的安全、保险、报酬等条款,万一发生事故,按协议约束条款执行,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2]壮国桢.高职教育“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史平,秦旭芳,张研.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J].辽宁教育研究,2008(5)
[4]廖福英.高职财经类院校工学结合困境与对策浅探[J].广西教育,2008(10)
【作者简介】廖福英(1972-),女,壮族,广西宾阳人,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学,中小银行与中小企业融资。
(责编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