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009-05-31佘翠华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激发阅读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拓宽读者的思维空间;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加强诵读环节;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语文教育阅读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类文化创造的价值和理想,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它是以人的真善美等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对此,笔者认为,新世纪语文阅读教学需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应充分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独特的创造力,使学生达到启迪心灵、开发智力、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具体说来,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可采取以下方式。
一、 激发阅读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
从理论角度来说,阅读主体审美心理的运动状态一般分为审美欲望、审美愉悦与审美判断几个阶段,其中审美愉悦是关键一环,在阅读中即表现为阅读愉悦。格式塔美学理论认为,审美愉悦是由于作家输入而储存在作品的情感受力的形式与阅读主体的内心情感力发生异质同构感应的结果。阅读愉悦的基本形式即“情感体验”。教学中教师调动学生全部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阅读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使自己从一个与客体有关系的主体转移到在其身上被把握、摆脱了任何客观现实的同一体。使客体的生活变成了主体的生活,客体的存在变成了主体自身的存在。在阅读中,阅读主体应与作者的灵魂在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中对话,在能动性参与的忘我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的默契,从而进入作品情感的世界,得到阅读的愉悦。
二、 拓宽读者的思维空间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理解能力,而理解的关键在于明确阅读运思的思路,在于拓宽读者的思维空间。“阅读运思”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可把它概括为八个字:解文——跨越读者和读物的距离,即解开文本中有组织的语言密码,认识作品的体式和风格,把握整篇内含的意蕴和情调;知人——跨越读者和作者的距离,即在缘文会友的跨时空对话中,实现读者和作者心灵的理智转换和情感交流,透视隐藏在文本表面语义之后的作者的写作意图;论世——跨越读者和社会的距离,即通过识记作品了解作者,间接从认知古今中外的社会,扩大读者的生活视野,贴近广远的世界,挖掘作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察己——跨越读者旧我和新我的距离,即通过阅读作品,使自身的知识经验得以扩充,观点认识得以改变,思想情感得以升华,方法技术得以迁移,实现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在本质上的提高,在价值上的飞跃,在能力上的练达。阅读思考的四维空间构成了阅读活动的“内宇宙”。所谓开发阅读的智力潜能,就是要在作品(文)、作者(人)、社会(世)、读者(己)四者之间彼此往返,自由驰骋,发挥读者的聪明才智。
三、 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力
要激发创新意识,首先,应营造适宜创新的氛围。创新氛围有以下两方面:教师有独立思想,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有充分的心理自由,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这种氛围里,允许学生提出种种不同的见解,即使这种见解与教参背道而驰。其次,应鼓励学生质疑,或教师提出思辨、求异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思考。再次,应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如想象、联想等多维发散,迈进作品境界,再造人物形象,补充艺术空白,并综合运用聚合思维,形成创新见解。只求合理,不求一律。最后,将阅读创见付诸行动,接受实践的检验,以验证这种创见是否正确。例如,认真阅读《项链》之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仅仅说玛蒂尔德虚伪是片面的,她有坚强诚实的一面。这一见解虽与教参不符,但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见解新颖,应给予鼓励、肯定。
阅读创造力的形成有一个过程:首先,应认真阅读文本,全面汲取营养,以批判继承作为创造前的准备;其次,应善于联想比较,从质疑开始,把释疑当作创造中的酝酿,再次,应兼用抽象、形象、灵感三种思维方式,多维发散,系统组合,得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使创造明朗化;最后,将阅读创见付诸行动,接受实践的检验,以验证阅读创见是否正确。在阅读创造的“准备、酝酿、明朗、验证”四个阶段,只有把握阅读创造原理和阅读创造技法,才能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 加强诵读环节
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摈弃教师的“一言堂”,让朗朗书声重回课堂,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理解文意,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沐浴在作品情感、理性的光辉之中,受到熏陶、感染,产生感悟,促使人格的不断完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之类的风雪描写,只有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与品味中才能在头脑中再现具体的形象,从而关注主人公的命运。让学生诵读《春》,感受语言的简洁明快、生动形象和节奏感,感受动人的春的气息。有的学生由此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有的学生从“一年之计在于春”中得到启示,认为应该抓住人生的美好时光而努力,今后才能有所作为。个别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读文后从中获取了希望、信心和努力向上的勇气。这些感悟源自学生对课文的反复诵读涵咏,源自学生与作品、作者跨时空对话,其丰富性、生动性和个性化,远不是教参所能涵盖的。由此可以确信,加强诵读涵咏,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是阅读教学中重构人文精神之始。
五、 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对阅读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因此,应改革现行阅读考试的方式。首先,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其次,减少甚至废止僵死的标准化试题,增加主观表述题和开发性试题,鼓励学生创新。再次,制定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时,应以人为本,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承认阅读的主观差异,为弘扬创新精神提供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新世纪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是应追求阅读的社会化、民族化、人格化、个性化,应充分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趣和人文品格,以此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浓厚的阅读兴趣和独特的创造力,以真正达到启迪心灵、开发智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基金项目】 咸宁学院2008年度教学研究项目(J10821)
【作者简介】佘翠华(1974-),女,湖北咸宁人, 湖北省咸宁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和民俗学。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