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009-05-31杨维苓

新课程·上旬 2009年4期
关键词:有效性教材探究

杨维苓

曾有人问过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一个问题:“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您的绝招是什么?”

宁鸿彬老师回答:“我的绝招只有三个字——‘反浪费。”

这应该引发我们的警醒和思考:看看我们的课堂上,到底有多少行为没有价值?到底有多少语言属于废话?到底有多少时间学生是在无所事事中度过?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关注教学中的每个时间段,让每个时间段都在创造价值,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不过说来容易,教学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思维定式往往支配着教师,逼迫着教师,因此,要真正砍掉无效环节还需要下不少功夫呢。

那么,哪些是典型的无效表现呢?

“热度”高“深度”浅。课堂变活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自主”变成了“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有效帮助的重要职责;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纯属应付交差式地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课堂虽然极度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肤浅得像一杯白开水,淡而无味。

“问题”多“思考”少。“满堂灌”改成了“满堂问”,整个课堂被教师提前设定的一长串问题贯穿。这本也无可厚非,但遗憾的是,教师得到答案的欲望太过急切,往往是问题提出来,根本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直接去寻求答案,结果是很好的问题变得价值极低。

“布置”密“检查”疏。有的教师喜欢随机布置一些任务,诸如,下课把书读两遍、请把错误的题目整理好、把该背的问题背下来,等等。但说过去之后,教师很快也忘记了,这样有“布置”无“检查”的教学环节,让教学更为低效。

有效的教学必须突出几个关键词:

●深刻 深刻意味着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就能够讲在点子上。所以优秀教师的课都有一个共同点:深入浅出。一个科学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的秘密就在于把复杂的东西演变成为若干简单的东西去做。教师把课上得简单,实在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它决不是把教学简单化了,而是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独到 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不囿于教材本身的“框子”,始终渗透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课就如同一首诗、一幅画、一段旋律、一项发明,是独一无二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就像是在独享一片风景。

●灵活 求“活”,不是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活动形式的花样翻新,而是追求学生脑力劳动的适度紧张,思维活跃,体验加深,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效率。重实效,不是搞“死”,不能以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为代价,不能以压抑学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思考为代价。只要我们的思维放得开,敢于自由、大胆地创造,敢于相信学生,善于鼓励学生,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灵动,学生就会和我们一起幸福愉快地学习。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习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是学生、家长也是我们教师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围绕我们要达到的预期目的,设计好教学的整个流程,从上课、作业、练习、测试,一线贯之,都为之服务,有效性才不会落空。

作者单位:廊坊市安次区于堤小学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教材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教材精读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