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兴趣
2009-05-31郭延风
郭延风
在教师、课文和学生三者中,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学生只能生吞活剥,被动接受,教师是主宰,学生只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失去了应有的阅读主体的地位。一段时期以来,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课堂提问,以唤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参与对课文的学习过程,无疑,这是一大进步,但运用中,常见的则是教师让学生猜自己手中的底牌,而不是促进学生更好地直面课文,走近阅读对象;或者课堂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答问的表演舞台,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还权于学生,强调阅读主体的切实回归。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前人已经证实了读有很重要的作用。《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学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扩大阅读范围。加深体验与领悟。重视读的训练,在教学中要多读少讲,以读代讲。读是在反复品味作者语言、咀嚼、消化、吸收、领会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落在具体操作中即念好“九字诀”:读进去,记得住,用得出。然而,现实中往往会出现仅凭“反复诵读”这一较直观的手段进行教学,全然不顾学生有无兴趣,更不用说是否进行了深层次的感悟,学生只一味硬着头皮应付着读。这样的教学其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地读出感悟,获得知识呢?
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放”,更要巧妙地“导”。大胆地“放”,即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只有主动地读,才能读出疑问,才能读出思考,才能读出情感。然而这并非一味地、机械地、反复地阅读,教师更要在读中巧妙地“导”。“导”要导得恰到好处,要导起学生的兴趣,导出学生的情趣。
1.范读激趣
教师以清新、流利、饱含情感的语气范读课文。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充分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文字的美妙。一种对美的追求油然而生,自然而然地会产生出读的欲望。同时,他们也会在范读中学会欣赏、品位和鉴赏。
《黄河颂》一课教师以高昂、富有激情的语气,将学生带到激流澎湃的意境中。黄河一泻万丈,气势磅礴。学生在范读中体会这种意境,同时,抓住孩子易于模仿、易于感染的特点,很容易便会产生自己读一读的欲望。而且这样即学即仿,无论语调、表情都会模仿得恰到好处。
2.插入激趣
有些文章,让学生先自读,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配上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让他们入情入境地去欣赏、品味体验,从而激起朗读的兴趣,学会感情朗读。如朗读《春》,学生会配上优美、抒情的音乐;读《安塞腰鼓》则会配上粗犷、豪放的音乐。这样,使得课文学习变得很轻松。
有的文章,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来激发兴趣。如教学《华威先生》一课,我让同学先自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华威先生画漫画。学生要想把握好人物形象,就得反复阅读文章,而且读起来饶有兴趣,轻松愉快。
3.语言激趣
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语言艺术,有着不可想象的作用。教师语言生动幽默,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反之,语言干巴巴,照本宣科只能使学生昏昏欲睡,怎么会有阅读兴趣呢?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有读的兴趣、读的欲望,才愿意去读,才乐意去读。只有激起学生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才能确保其会主动地学习。此外在阅读中要让学生进入课文和情境,只有入情入境才能真正掌握内容,把握情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作者单位:河北省阳原县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