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中加强环保教育
2009-05-31陈富明
陈富明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环境破坏的现状,主动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并且能够落实到行动上。
历史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的科学,实质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因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特殊的环境教育发展史。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注重环保教育。历史教学亦应借鉴近年来关于人类发展史中,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帮助中学生增强环保意识,树立正确的环境生态观,并对人类社会历史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认识。
一、凭借历史教材中丰富的环保教育内容,抓住历史中一些重大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教育
历史遗留下了许多的环境问题。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均实行“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因此统治者大都十分重视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的水利建设。以黄河为例:在历史教学中,记述了各朝各代如何对黄河进行治理。历史上的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然而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就加速了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上溯到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的两千五百四十年里,黄河决溢一千五百九十多次,大改道二十六次,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就有一次大改道。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大自然不断的索取上的。人类在制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不断破坏着自然。文化的发展,文明成就的取得都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样,学生在了解了黄河灾害的情况和它的成因的同时,也明白了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了解历史上的环保政策,以古鉴今
我国早在上古时代就有了环境保护意识,据史书记载,早在大禹的时候就颁发了保护自然资源的禁令,具体内容包括:春天三个月不能到山中砍伐树木;夏天三个月不能到水中捕鱼,因为这样不利于树木和鱼类生长。对自然万物的采伐利用应该符合它们生长的规律。汉代的皇帝不断通过颁发诏令的形式,告谕百姓要保护环境,勉励百姓多多植树。汉代的这种转变大大影响了后世立法,唐、宋、明、清各朝有关保护环境和资源的立法几乎都体现在对田地的开发管理和劝民植树方面。
三、联系国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环境大国,她的环境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且具有全球性的意义,将影响着世界。现在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情况比一般人认识的要严峻得多。中国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国民经济仍处于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阶段,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面积大量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水体污染使水资源短缺矛盾加剧。大气污染、海洋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各种污染造成的生物多样性锐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可以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存在于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使他们真正具备保护环境的责任心。
四、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加强学生环保习惯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内、课堂上,还要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开发教育资源。比如可以让有条件的学生上网查找资料,看水土流失除造成黄河的变化外,还引发了什么恶性后果?可以将查到的资料总结在环保小报上交流,增强环保意识。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让他们从小就真正认识到环保对自然界、人类、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了解保护环境的意义,自觉树立环保意识,让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环保习惯。
作者单位:赤城县第三中学